'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普及了不少唐朝歷史知識,比如說“唱喏”、“叉手禮”、李必頭髮上的“子午簪”等等,都讓大家既覺得新鮮,又感嘆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點,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怎麼回事兒呢?在大家的印象中,團應該是近代以來才有的軍事單位吧?

"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普及了不少唐朝歷史知識,比如說“唱喏”、“叉手禮”、李必頭髮上的“子午簪”等等,都讓大家既覺得新鮮,又感嘆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點,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怎麼回事兒呢?在大家的印象中,團應該是近代以來才有的軍事單位吧?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其實,唐朝的時候已經有團一級的編制了,只是唐朝的“團”和現在的“團”差別可大了去了!近代以來的團一級編制上人數得有個1000來號人,更有甚者某些加強團的編制高達3000餘人,比如咱們很熟悉的電視劇《亮劍》裡,楚雲飛的晉綏軍第358團就是加強團,人數多達三四千人!

而唐朝的團一級編制就少的可憐了,唐朝初期軍制為府兵制,府就是軍府,也稱折衝府!

折衝府以下,每10人為一火,5火為一隊,2隊為一旅,2旅為一團!也就是說,唐朝的一個團在編制上僅僅只有200人,而且團比旅大,這跟現代的編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劇中總是咋咋呼呼的崔器崔旅帥,其實也就帶個百十號人馬;而被張小敬稱為“聞隊”的聞無忌,其實帶的兵也不少

"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普及了不少唐朝歷史知識,比如說“唱喏”、“叉手禮”、李必頭髮上的“子午簪”等等,都讓大家既覺得新鮮,又感嘆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點,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怎麼回事兒呢?在大家的印象中,團應該是近代以來才有的軍事單位吧?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其實,唐朝的時候已經有團一級的編制了,只是唐朝的“團”和現在的“團”差別可大了去了!近代以來的團一級編制上人數得有個1000來號人,更有甚者某些加強團的編制高達3000餘人,比如咱們很熟悉的電視劇《亮劍》裡,楚雲飛的晉綏軍第358團就是加強團,人數多達三四千人!

而唐朝的團一級編制就少的可憐了,唐朝初期軍制為府兵制,府就是軍府,也稱折衝府!

折衝府以下,每10人為一火,5火為一隊,2隊為一旅,2旅為一團!也就是說,唐朝的一個團在編制上僅僅只有200人,而且團比旅大,這跟現代的編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劇中總是咋咋呼呼的崔器崔旅帥,其實也就帶個百十號人馬;而被張小敬稱為“聞隊”的聞無忌,其實帶的兵也不少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劇中所講,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這個歷史事件卡的還是很有水平的,大唐開元十一年,宰相張說奏請唐玄宗開始逐步施行募兵制,並且逐漸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從此才有了職業軍人的出現!

因為,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即是兵農合一。府兵們平時老老實實下地種田,務農之餘拉出來操練,一旦發生戰事,放下鋤頭,抄起刀箭就成了軍人,等仗打完了,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由於日常訓練不斷,並且每年冬天都要集中進行校閱,府兵的軍容和戰鬥力絕不含糊。所以,放眼天下全是農民,可是上頭一吆喝,立馬能組成一支支戰鬥力極強的正規軍!

可是,隨著府兵制在太宗時期達至鼎盛後,高宗朝開始下坡,經武周、中宗和睿宗朝一路衰敗下來,到了玄宗時期,徹底蔫了。

為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府兵制自身存在很明顯的短板!

比如任務頻繁,國家不發錢,還耽誤種地掙錢,影響農業生產;對於離京較遠的府兵來說,儘管番上的次數相對較少(離京五百里內五個月一輪,一千里內七個月一輪,一千五百里內八個月一輪,兩千裡內十個月一輪,兩千裡外十二個月一輪),但光來回耗在路上的時間,就夠受的。而自高宗朝以來,朝廷東征高麗、契丹,西防吐蕃、突厥,兩邊開戰,府兵那可真是東征西討——從東邊徵調,拉到西邊打仗和戍邊,更是要了命。

還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一條原因是,大量農民兄弟被成功改造成了無產階級。

"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普及了不少唐朝歷史知識,比如說“唱喏”、“叉手禮”、李必頭髮上的“子午簪”等等,都讓大家既覺得新鮮,又感嘆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點,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怎麼回事兒呢?在大家的印象中,團應該是近代以來才有的軍事單位吧?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其實,唐朝的時候已經有團一級的編制了,只是唐朝的“團”和現在的“團”差別可大了去了!近代以來的團一級編制上人數得有個1000來號人,更有甚者某些加強團的編制高達3000餘人,比如咱們很熟悉的電視劇《亮劍》裡,楚雲飛的晉綏軍第358團就是加強團,人數多達三四千人!

而唐朝的團一級編制就少的可憐了,唐朝初期軍制為府兵制,府就是軍府,也稱折衝府!

折衝府以下,每10人為一火,5火為一隊,2隊為一旅,2旅為一團!也就是說,唐朝的一個團在編制上僅僅只有200人,而且團比旅大,這跟現代的編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劇中總是咋咋呼呼的崔器崔旅帥,其實也就帶個百十號人馬;而被張小敬稱為“聞隊”的聞無忌,其實帶的兵也不少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劇中所講,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這個歷史事件卡的還是很有水平的,大唐開元十一年,宰相張說奏請唐玄宗開始逐步施行募兵制,並且逐漸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從此才有了職業軍人的出現!

因為,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即是兵農合一。府兵們平時老老實實下地種田,務農之餘拉出來操練,一旦發生戰事,放下鋤頭,抄起刀箭就成了軍人,等仗打完了,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由於日常訓練不斷,並且每年冬天都要集中進行校閱,府兵的軍容和戰鬥力絕不含糊。所以,放眼天下全是農民,可是上頭一吆喝,立馬能組成一支支戰鬥力極強的正規軍!

可是,隨著府兵制在太宗時期達至鼎盛後,高宗朝開始下坡,經武周、中宗和睿宗朝一路衰敗下來,到了玄宗時期,徹底蔫了。

為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府兵制自身存在很明顯的短板!

比如任務頻繁,國家不發錢,還耽誤種地掙錢,影響農業生產;對於離京較遠的府兵來說,儘管番上的次數相對較少(離京五百里內五個月一輪,一千里內七個月一輪,一千五百里內八個月一輪,兩千裡內十個月一輪,兩千裡外十二個月一輪),但光來回耗在路上的時間,就夠受的。而自高宗朝以來,朝廷東征高麗、契丹,西防吐蕃、突厥,兩邊開戰,府兵那可真是東征西討——從東邊徵調,拉到西邊打仗和戍邊,更是要了命。

還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一條原因是,大量農民兄弟被成功改造成了無產階級。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唐朝中期,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府兵中雖然也有部分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是以均田農民為主體。服役期間,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番上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一火十人)所要準備的東西更為複雜,什麼筐啊、斧啊、鉗啊、鋸啊的還好說,可還要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實在沒馬,用驢也行),即所謂“六馱馬”,實在是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這不要了老命了嗎?長期以往,誰會受得了這個?所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勢在必行!

募兵制雖然有效解決了府兵制的一些痛點,可是問題比府兵制更大,可以說正是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才毀滅了大唐帝國的盛世!

"

《長安十二時辰》給我們普及了不少唐朝歷史知識,比如說“唱喏”、“叉手禮”、李必頭髮上的“子午簪”等等,都讓大家既覺得新鮮,又感嘆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點,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怎麼回事兒呢?在大家的印象中,團應該是近代以來才有的軍事單位吧?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其實,唐朝的時候已經有團一級的編制了,只是唐朝的“團”和現在的“團”差別可大了去了!近代以來的團一級編制上人數得有個1000來號人,更有甚者某些加強團的編制高達3000餘人,比如咱們很熟悉的電視劇《亮劍》裡,楚雲飛的晉綏軍第358團就是加強團,人數多達三四千人!

而唐朝的團一級編制就少的可憐了,唐朝初期軍制為府兵制,府就是軍府,也稱折衝府!

折衝府以下,每10人為一火,5火為一隊,2隊為一旅,2旅為一團!也就是說,唐朝的一個團在編制上僅僅只有200人,而且團比旅大,這跟現代的編制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劇中總是咋咋呼呼的崔器崔旅帥,其實也就帶個百十號人馬;而被張小敬稱為“聞隊”的聞無忌,其實帶的兵也不少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劇中所講,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這個歷史事件卡的還是很有水平的,大唐開元十一年,宰相張說奏請唐玄宗開始逐步施行募兵制,並且逐漸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從此才有了職業軍人的出現!

因為,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即是兵農合一。府兵們平時老老實實下地種田,務農之餘拉出來操練,一旦發生戰事,放下鋤頭,抄起刀箭就成了軍人,等仗打完了,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由於日常訓練不斷,並且每年冬天都要集中進行校閱,府兵的軍容和戰鬥力絕不含糊。所以,放眼天下全是農民,可是上頭一吆喝,立馬能組成一支支戰鬥力極強的正規軍!

可是,隨著府兵制在太宗時期達至鼎盛後,高宗朝開始下坡,經武周、中宗和睿宗朝一路衰敗下來,到了玄宗時期,徹底蔫了。

為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府兵制自身存在很明顯的短板!

比如任務頻繁,國家不發錢,還耽誤種地掙錢,影響農業生產;對於離京較遠的府兵來說,儘管番上的次數相對較少(離京五百里內五個月一輪,一千里內七個月一輪,一千五百里內八個月一輪,兩千裡內十個月一輪,兩千裡外十二個月一輪),但光來回耗在路上的時間,就夠受的。而自高宗朝以來,朝廷東征高麗、契丹,西防吐蕃、突厥,兩邊開戰,府兵那可真是東征西討——從東邊徵調,拉到西邊打仗和戍邊,更是要了命。

還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一條原因是,大量農民兄弟被成功改造成了無產階級。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唐朝中期,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府兵中雖然也有部分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是以均田農民為主體。服役期間,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和番上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一火十人)所要準備的東西更為複雜,什麼筐啊、斧啊、鉗啊、鋸啊的還好說,可還要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實在沒馬,用驢也行),即所謂“六馱馬”,實在是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這不要了老命了嗎?長期以往,誰會受得了這個?所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勢在必行!

募兵制雖然有效解決了府兵制的一些痛點,可是問題比府兵制更大,可以說正是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才毀滅了大唐帝國的盛世!

大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其實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第八團

因為,在邊境,府兵制廢除後,府兵的番戍制度也成了無源之水,邊兵改為全由招募得來,號為“長征健兒”。這就是地道的職業兵了。自玄宗以後,為了解決府兵制番戍輪替頻繁,徵調之兵離邊境太遠,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等弊端,開始大力推行在邊境當地及周邊地區招募邊兵的政策,並採取分地、發錢等措施,吸引內地青壯年前往邊境開荒墾田,鼓勵其在邊城安家,以為戍卒。於是,屯軍邊境之勢日益壯大。

募兵制的推行和邊境屯田的發展,為邊疆提供了充足的長期固定的職業戍卒,也使沿邊地區陸續發展出了數十處戍卒集中屯駐的邊軍城鎮;有了常任之兵、固定軍鎮,自也需要常任之將,而不能再像府兵制時期那樣,要打仗了才臨時徵召府兵,臨時任命將領。這樣,將沿邊地區劃分為若干大區,並分派重臣統領大區內的戍邊部隊,以加強對各軍鎮的節制,並各自以本區之兵協調駐防,成為必要和可能。於是,藩鎮和節度使應運而生。

當時,全國分為十大戰區,設9個節度使和1個經略使,我記得有一個人後來身兼了平盧、范陽、河東三大戰區的節度使!

此人正是安祿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