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祖先是鐵勒人,最早在今新疆阿勒泰與吉木薩爾這一帶遊牧,後附屬於突厥汗國,唐滅突厥汗國後又歸屬了唐朝。

今天很多文史資料裡都將他們稱為葛羅祿突厥,這可能多少有些不對,因為突厥這個部落同化能力極強,在歷史上,很多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不一定就是突厥。當時,在今新疆南疆地區的突騎施、烏古斯、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都被稱為突厥部落,但有一些部落史學家們並沒有搞清他們的來源,而是籠統地稱呼他們,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將他們獨立地叫做葛邏祿人,這群人也曾是抗擊阿拉伯帝國東進的英雄。

"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祖先是鐵勒人,最早在今新疆阿勒泰與吉木薩爾這一帶遊牧,後附屬於突厥汗國,唐滅突厥汗國後又歸屬了唐朝。

今天很多文史資料裡都將他們稱為葛羅祿突厥,這可能多少有些不對,因為突厥這個部落同化能力極強,在歷史上,很多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不一定就是突厥。當時,在今新疆南疆地區的突騎施、烏古斯、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都被稱為突厥部落,但有一些部落史學家們並沒有搞清他們的來源,而是籠統地稱呼他們,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將他們獨立地叫做葛邏祿人,這群人也曾是抗擊阿拉伯帝國東進的英雄。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讓葛邏祿人“一戰成名”的是唐朝的怛羅斯之戰。人們今天都說,怛羅斯之戰唐朝眼看著就要勝利了,但葛邏祿的臨陣倒戈卻使唐軍損失慘重,最終大敗而歸。但我們要說的是,這個民族很不容易,他們最早被夾在東突厥與西突厥之間,向突厥人臣服是迫不得已的。後來,唐朝滅了突厥,他們歸屬唐朝也並非死心塌地。

751年,怛羅斯之戰,在高仙芝的軍隊裡,葛邏祿人大約不到1萬人,就是這部分人倒戈了,但他們的叛亂和高仙芝本人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高仙芝先允諾石國的投降,但又出爾反爾,血洗石國,這讓中亞各國膽寒不已,生怕自己成為大唐下一個剿滅的目標。葛邏祿部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叛亂了,並於其後一直活躍於中亞,甚至到了12世紀,西遼征討他們,依然沒有取得勝利。

怛羅斯之戰後不久,投降阿拉伯帝國的葛邏祿人漸漸強盛起來,很快就鬧起了“獨立”,並於766年後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這個時候,葛邏祿人與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形成了軍事上的聯盟,曾經讓阿拉伯人很是頭痛。

"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祖先是鐵勒人,最早在今新疆阿勒泰與吉木薩爾這一帶遊牧,後附屬於突厥汗國,唐滅突厥汗國後又歸屬了唐朝。

今天很多文史資料裡都將他們稱為葛羅祿突厥,這可能多少有些不對,因為突厥這個部落同化能力極強,在歷史上,很多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不一定就是突厥。當時,在今新疆南疆地區的突騎施、烏古斯、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都被稱為突厥部落,但有一些部落史學家們並沒有搞清他們的來源,而是籠統地稱呼他們,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將他們獨立地叫做葛邏祿人,這群人也曾是抗擊阿拉伯帝國東進的英雄。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讓葛邏祿人“一戰成名”的是唐朝的怛羅斯之戰。人們今天都說,怛羅斯之戰唐朝眼看著就要勝利了,但葛邏祿的臨陣倒戈卻使唐軍損失慘重,最終大敗而歸。但我們要說的是,這個民族很不容易,他們最早被夾在東突厥與西突厥之間,向突厥人臣服是迫不得已的。後來,唐朝滅了突厥,他們歸屬唐朝也並非死心塌地。

751年,怛羅斯之戰,在高仙芝的軍隊裡,葛邏祿人大約不到1萬人,就是這部分人倒戈了,但他們的叛亂和高仙芝本人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高仙芝先允諾石國的投降,但又出爾反爾,血洗石國,這讓中亞各國膽寒不已,生怕自己成為大唐下一個剿滅的目標。葛邏祿部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叛亂了,並於其後一直活躍於中亞,甚至到了12世紀,西遼征討他們,依然沒有取得勝利。

怛羅斯之戰後不久,投降阿拉伯帝國的葛邏祿人漸漸強盛起來,很快就鬧起了“獨立”,並於766年後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這個時候,葛邏祿人與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形成了軍事上的聯盟,曾經讓阿拉伯人很是頭痛。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813—833年在位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馬蒙曾經在810年的一次談話中,表露了對於這支“盟軍”擔憂,他說:“葉護改變了臣服的立場,吐蕃君主可汗的牴觸……所有這些我都知道,但卻又無可奈何。”這裡所說的“葉護”指的就是葛邏祿人。葉護是突厥、回鶻等汗國官名,葛邏祿人有三姓,一曰謀落,或謀剌;一曰熾俟,或婆匐;一曰踏實力,因此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

怎麼對付這些人呢?馬蒙採取的辦法是與他們講和,他手下的大臣法德勒說:“給葉護和可汗(吐蕃君主)寫信,冊命他們為自己國家的統治者。並答應他們,當他們與其他的統治者發生戰爭時支持他們。”馬蒙採用了這個辦法,大家開始相安無事。但是,在馬蒙以呼羅珊為基地,經過4年鬥爭,擊敗了阿明,成為整個帝國的統治者後,他的“忽悠政策”突然大變,開始朝著東方的吐蕃人和葛邏祿人進攻,聲稱要殲滅這些“異教徒”。

實施馬蒙這一“戰略”是當初為他獻上緩兵之計的法德勒,他揮師中亞,首先擊敗了吐蕃屬國迦布羅,使迦布羅成為第一個向阿拉伯帝國投降的屬國,皈依了伊斯蘭教。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迦布羅王將一個銀製御座上的金像奉送給了馬蒙,阿拉伯人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關於佛像的描述:“偶(佛)像的頭上戴著一頂金王冠,王冠上裝飾著一圈圈珠寶、紅寶石、綠色的金剛石和貴橄欖石。金像安置在一個方正的御座上面,御座下面有腿支撐,使御座高出地面……”

"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祖先是鐵勒人,最早在今新疆阿勒泰與吉木薩爾這一帶遊牧,後附屬於突厥汗國,唐滅突厥汗國後又歸屬了唐朝。

今天很多文史資料裡都將他們稱為葛羅祿突厥,這可能多少有些不對,因為突厥這個部落同化能力極強,在歷史上,很多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不一定就是突厥。當時,在今新疆南疆地區的突騎施、烏古斯、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都被稱為突厥部落,但有一些部落史學家們並沒有搞清他們的來源,而是籠統地稱呼他們,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將他們獨立地叫做葛邏祿人,這群人也曾是抗擊阿拉伯帝國東進的英雄。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讓葛邏祿人“一戰成名”的是唐朝的怛羅斯之戰。人們今天都說,怛羅斯之戰唐朝眼看著就要勝利了,但葛邏祿的臨陣倒戈卻使唐軍損失慘重,最終大敗而歸。但我們要說的是,這個民族很不容易,他們最早被夾在東突厥與西突厥之間,向突厥人臣服是迫不得已的。後來,唐朝滅了突厥,他們歸屬唐朝也並非死心塌地。

751年,怛羅斯之戰,在高仙芝的軍隊裡,葛邏祿人大約不到1萬人,就是這部分人倒戈了,但他們的叛亂和高仙芝本人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高仙芝先允諾石國的投降,但又出爾反爾,血洗石國,這讓中亞各國膽寒不已,生怕自己成為大唐下一個剿滅的目標。葛邏祿部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叛亂了,並於其後一直活躍於中亞,甚至到了12世紀,西遼征討他們,依然沒有取得勝利。

怛羅斯之戰後不久,投降阿拉伯帝國的葛邏祿人漸漸強盛起來,很快就鬧起了“獨立”,並於766年後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這個時候,葛邏祿人與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形成了軍事上的聯盟,曾經讓阿拉伯人很是頭痛。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813—833年在位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馬蒙曾經在810年的一次談話中,表露了對於這支“盟軍”擔憂,他說:“葉護改變了臣服的立場,吐蕃君主可汗的牴觸……所有這些我都知道,但卻又無可奈何。”這裡所說的“葉護”指的就是葛邏祿人。葉護是突厥、回鶻等汗國官名,葛邏祿人有三姓,一曰謀落,或謀剌;一曰熾俟,或婆匐;一曰踏實力,因此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

怎麼對付這些人呢?馬蒙採取的辦法是與他們講和,他手下的大臣法德勒說:“給葉護和可汗(吐蕃君主)寫信,冊命他們為自己國家的統治者。並答應他們,當他們與其他的統治者發生戰爭時支持他們。”馬蒙採用了這個辦法,大家開始相安無事。但是,在馬蒙以呼羅珊為基地,經過4年鬥爭,擊敗了阿明,成為整個帝國的統治者後,他的“忽悠政策”突然大變,開始朝著東方的吐蕃人和葛邏祿人進攻,聲稱要殲滅這些“異教徒”。

實施馬蒙這一“戰略”是當初為他獻上緩兵之計的法德勒,他揮師中亞,首先擊敗了吐蕃屬國迦布羅,使迦布羅成為第一個向阿拉伯帝國投降的屬國,皈依了伊斯蘭教。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迦布羅王將一個銀製御座上的金像奉送給了馬蒙,阿拉伯人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關於佛像的描述:“偶(佛)像的頭上戴著一頂金王冠,王冠上裝飾著一圈圈珠寶、紅寶石、綠色的金剛石和貴橄欖石。金像安置在一個方正的御座上面,御座下面有腿支撐,使御座高出地面……”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馬蒙將這尊偶像作為戰利品送到了麥加,珍藏在天房的寶庫中,人們將這尊佛像稱為“吐蕃王”。這可能是戰爭宣傳的一種需要吧,事實是,這個時候的阿拉伯人軍隊還在繼續向東推進,在法德勒的統帥下,出征“蔥嶺和吐蕃的領土”。大約在今瓦罕走廊一帶,法德勒打敗了護密(今阿富汗東北境)和勃律國(大、小勃律國的合稱。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大勃律在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都城巴勒提斯坦。

吐蕃的軍隊在這裡受到重創,法德勒將俘獲的吐蕃將領和騎兵送到了巴格達。之後又揮師北上,在錫爾河附近地區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俘虜了葛邏祿葉護的妻子和子女,葛邏祿葉護出逃。隨著葛邏祿的失敗,吐蕃與葛邏祿的聯盟也就宣告瓦解了。這樣,阿拉伯帝國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的勢力,而且在短期內甚至還有所擴展。

"

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他們的祖先是鐵勒人,最早在今新疆阿勒泰與吉木薩爾這一帶遊牧,後附屬於突厥汗國,唐滅突厥汗國後又歸屬了唐朝。

今天很多文史資料裡都將他們稱為葛羅祿突厥,這可能多少有些不對,因為突厥這個部落同化能力極強,在歷史上,很多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並不一定就是突厥。當時,在今新疆南疆地區的突騎施、烏古斯、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都被稱為突厥部落,但有一些部落史學家們並沒有搞清他們的來源,而是籠統地稱呼他們,所以,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將他們獨立地叫做葛邏祿人,這群人也曾是抗擊阿拉伯帝國東進的英雄。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讓葛邏祿人“一戰成名”的是唐朝的怛羅斯之戰。人們今天都說,怛羅斯之戰唐朝眼看著就要勝利了,但葛邏祿的臨陣倒戈卻使唐軍損失慘重,最終大敗而歸。但我們要說的是,這個民族很不容易,他們最早被夾在東突厥與西突厥之間,向突厥人臣服是迫不得已的。後來,唐朝滅了突厥,他們歸屬唐朝也並非死心塌地。

751年,怛羅斯之戰,在高仙芝的軍隊裡,葛邏祿人大約不到1萬人,就是這部分人倒戈了,但他們的叛亂和高仙芝本人的所作所為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高仙芝先允諾石國的投降,但又出爾反爾,血洗石國,這讓中亞各國膽寒不已,生怕自己成為大唐下一個剿滅的目標。葛邏祿部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叛亂了,並於其後一直活躍於中亞,甚至到了12世紀,西遼征討他們,依然沒有取得勝利。

怛羅斯之戰後不久,投降阿拉伯帝國的葛邏祿人漸漸強盛起來,很快就鬧起了“獨立”,並於766年後取代突騎施,佔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葉城、怛邏斯城。這個時候,葛邏祿人與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形成了軍事上的聯盟,曾經讓阿拉伯人很是頭痛。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813—833年在位阿拉伯帝國哈里發馬蒙曾經在810年的一次談話中,表露了對於這支“盟軍”擔憂,他說:“葉護改變了臣服的立場,吐蕃君主可汗的牴觸……所有這些我都知道,但卻又無可奈何。”這裡所說的“葉護”指的就是葛邏祿人。葉護是突厥、回鶻等汗國官名,葛邏祿人有三姓,一曰謀落,或謀剌;一曰熾俟,或婆匐;一曰踏實力,因此文獻中常稱為三姓葛邏祿。

怎麼對付這些人呢?馬蒙採取的辦法是與他們講和,他手下的大臣法德勒說:“給葉護和可汗(吐蕃君主)寫信,冊命他們為自己國家的統治者。並答應他們,當他們與其他的統治者發生戰爭時支持他們。”馬蒙採用了這個辦法,大家開始相安無事。但是,在馬蒙以呼羅珊為基地,經過4年鬥爭,擊敗了阿明,成為整個帝國的統治者後,他的“忽悠政策”突然大變,開始朝著東方的吐蕃人和葛邏祿人進攻,聲稱要殲滅這些“異教徒”。

實施馬蒙這一“戰略”是當初為他獻上緩兵之計的法德勒,他揮師中亞,首先擊敗了吐蕃屬國迦布羅,使迦布羅成為第一個向阿拉伯帝國投降的屬國,皈依了伊斯蘭教。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迦布羅王將一個銀製御座上的金像奉送給了馬蒙,阿拉伯人曾經有過這樣一段關於佛像的描述:“偶(佛)像的頭上戴著一頂金王冠,王冠上裝飾著一圈圈珠寶、紅寶石、綠色的金剛石和貴橄欖石。金像安置在一個方正的御座上面,御座下面有腿支撐,使御座高出地面……”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馬蒙將這尊偶像作為戰利品送到了麥加,珍藏在天房的寶庫中,人們將這尊佛像稱為“吐蕃王”。這可能是戰爭宣傳的一種需要吧,事實是,這個時候的阿拉伯人軍隊還在繼續向東推進,在法德勒的統帥下,出征“蔥嶺和吐蕃的領土”。大約在今瓦罕走廊一帶,法德勒打敗了護密(今阿富汗東北境)和勃律國(大、小勃律國的合稱。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大勃律在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都城巴勒提斯坦。

吐蕃的軍隊在這裡受到重創,法德勒將俘獲的吐蕃將領和騎兵送到了巴格達。之後又揮師北上,在錫爾河附近地區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俘虜了葛邏祿葉護的妻子和子女,葛邏祿葉護出逃。隨著葛邏祿的失敗,吐蕃與葛邏祿的聯盟也就宣告瓦解了。這樣,阿拉伯帝國蔥嶺以西的西域地區的勢力,而且在短期內甚至還有所擴展。

葛邏祿是突厥?曾與吐蕃結成軍事聯盟,是抵擋阿拉伯人東進的英雄

今天,在這裡重述這段歷史,我們似乎只有兩個目的:1.怛羅斯之戰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有些人所說的此戰之後阿拉伯人再也無力東進,分明是有些不合適的。2.葛羅祿人雖然操突厥語,但他們或與突厥人有著不同的淵源,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去研究。

這兩個問題都非常有意思,就像怛羅斯之戰中,按《資治通鑑》的說唐軍總數3萬人、深入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也就是說,唐軍損失了2萬多人。 《舊唐書》記載,唐軍總數兩萬人、深入胡地與敵人作戰、最後返回數千人。如此計算,唐軍損失了1萬多人。但在阿拉伯的史籍裡,唐軍損失的人數遠不至於此,甚至說唐軍損失在7-10萬人之間,被阿拉伯人俘虜的就有3萬多人。我們弄清這個數字到底誰對誰錯,或者說誰的更接近真相、更準確一些,也便只能說這是一種宣傳的需要了。

最後,強調一點,唐朝退出西域是因為安史之亂,這之後,葛邏祿人吐蕃人形成了軍事上的聯盟,尤其是吐蕃人在抵擋阿拉伯人東進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阿拉伯人無力東進,也是因為馬蒙時代宮廷鋪張浪費之風愈演愈烈,最終導致816年爆發的巴貝克“紅衣軍”起義,這被認為是導致阿拉伯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文/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