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小編的話:陽春三月,萬木復甦,春暖花開,正是外出遊玩、踏青的好季節。到丹河龍門溼地遊玩,別忘了也到毗鄰的“環丹山莊”——水西村走一趟。

因為,水西的美陶醉你,水西的富引誘你,水西的善感召你……

水西之水:百里丹河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水西之美,在於水西之水。美麗的丹河在村東轉了個彎彎,緩緩向南流去,然後穿越南太行,飛流直下,進入河南界內。因而,水西村又有了一個美好的名字環丹山莊。丹河將美麗奉獻給沿岸的同時,也給沿岸的山莊和人們帶來了福祉。

初春踏青,我沿丹河溼地公園的綠色走廊,登上水西村的高臺環顧,滿眼的新綠,青山、綠水、綠草、野鴨,頓覺心曠神怡。我忽想起那首《東方之珠》歪唱:“丹河彎彎向南流,流到大河去看一看,水西之水我的最愛,你的風采浪漫依然!……”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其實,丹河數千年來一直有著不為人知的浪漫與風采。丹河,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丹”,紅色。名字的來源,至少有三種傳說。一說,二千多年前的長平之戰,一場空前的戰鬥廝殺後,“秦坑趙眾,流血成河”,由是給這條河起名為丹河;另說是,丹河源頭丹朱嶺山石呈紅褐之色,每遇暴雨,“滾赤土流去如丹色”,方為丹河;還有種說法是,丹河和先古聖賢堯帝的兒子丹茱有關,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丹茱曾在這條河的源頭居住。傳說背後,透出這條極其普通的北方小河那極不普通的文化內涵。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丹河就像一首流動的詩,一幅流動的畫,流淌著文明的印跡。唐代梅堯臣在《寄懷劉使君》中寫道:“春遊丹水上,花木弄粉黛”;唐朝杜牧《丹水》有“翠巖三百尺,誰作子陵臺”詩句;明朝楊慎《過河內作》中寫道:“太行北遊丹麓近,丹流東逝深”;明朝傅淑訓《青蓮寺》寫的更細,“王屋山光邀去鳥,丹河水色舞蜻蜓。”在古代詩人的筆下,丹河沿岸春意盎然的景象躍然紙上。

“偶來丹水上,雨雪滯歸舟”,這是明朝書法家王鐸崇禎十四年泛舟丹河時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居心》,既反映了秋冬時期小船被雨雪困頓丹河的情景,也證實了那時的丹河中下游水流豐沛,可以通航行船的事實。古代丹河支流眾多,河網密佈、舟楫相通。現如今,在丹河岸邊仍可見到古代船塢、碼頭的遺址。可以說,在太行陘中線通道未成為正式官道之前,丹河峽谷自然就成為古代澤州進出中原的重要通道,丹河古道業已成為太行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河自源頭到入沁(沁河)口,源遠流長,其四分之三皆穿行於太行山大峽谷,支流密集、落差巨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與水能資源,為古往今來的沿河民眾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保障。丹河流域水量豐沛,居民引水灌溉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讀史方輿紀要》《志》雲:“源潔泉出縣西南三十里之原村,其泉週四丈,深丈五尺,東西分引溉田,西南流十餘里合山水,經許莊,名許河,東南流數裡入丹河”,講的是元明時期丹河上游引丹河水溉田的情景。而地處下游的地區引水灌溉則更為便利。九道堰是古人在九峰山下丹河出山口修築的無壩型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一方面為小丹河提供水源濟衛通航,另一方面為丹河下游丹沁灌區的萬頃良田提供水利保障。據清朝《懷慶府志》(乾隆54年版)載:丹河“由方山入境,出山東南流二十五里為九道堰,分二十三渠。堰之北東,一水東出,為小丹河”。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所謂九道堰,就是在丹河主幹河上利用竹絡裝石堵塞河道的方法砌成九道分水堤堰,使河水沿著規劃的河道兩側引水灌溉農田。水碓、水磨是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河流上下游落差所產生的水力資源而設計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用來進行糧食(小麥麵粉、舂米等)及其它農產品的加工。東漢時期就有使用水碓進行糧食加工的紀錄;到了唐宋,水碓、水磨成為尋常百姓生活和謀利的工具,丹河沿岸水磨加工業日漸發達。明清時期丹河流域豫晉兩地的水磨(碾、碓)數量就相當驚人,分佈極其廣泛,九峰山周邊方圓數十里水磨數不勝數,只張坡一村達20多盤。明朝王世貞《適晉紀行》中曾寫道“渡清河,田禾蓋茂,嘉樹蓊鬱,居人引泉水為長溝以灌,有水碓、水磨之屬”,記述了他在豫晉一帶觀察到的水磨情形。丹河水磨,又稱水打磨,它分為柴磨和麵磨兩種,柴磨用來對山中木柴磨製成香粉,做為民間制香(祭祀用品)的原料,面磨用來對小麥麵粉的加工。河南省文物考古專家曾對丹河峽谷內丹渠沿線的一處唐宋水磨進行考證,它“臨河挖洞丈餘,修引渠接丹河之水,利用水的落差,衝擊水輪帶動水磨轉動,來碾磨糧食”。

水西地處丹河中游,得其水道便利,山清水秀,進出方便,焉有不美之理?

水西之富:商賈大戶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百里丹河穿越晉豫太行峽谷,沿河居民靠山而居,傍水而生,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丹河流域的村莊地名中,相當多是根據與“山”、“水”的方位關係取名。如山底、東坡、後山交河、寨溝等等。也有例外。丹河中游水西一帶,古時的村莊卻大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水東村,過去叫瑞曲山莊;水西村,過去叫環丹山莊;等等。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說明這一帶山勢平緩,土地肥沃,少有水患,適宜群居生存,也說明這一帶的村落村強民富,歷史文化緣遠流長。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走進水西村,十分驚訝地發現竟有三棵特別蒼老的古槐樹,其中一棵已被林業專家確定為千年古槐,掛上了保護牌。還有一棵同根連理千年銀杏樹,至今仍然枝繁葉茂。古樹是山村的見證。這也驗證了過去叫環丹山莊的水西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去年5月,本土專家裴池善先生興致勃勃地來到水西村考察,竟在村邊一莊果地裡發現了灰坑,坑內有大量的陶片、獸骨等遺存物,表明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丹河西岸的水西村環丹山莊已有人類活動。因而,村中關帝廟裡發現宋元早期建築的八角抹稜石柱,一處老宅顯現早期建築才有的化生童子圖案的磚雕元素,就不足為奇。唐朝詩人趙嘏,江蘇淮安人氏,一年初春他北上訪友,路過環丹山莊水西村,莊主略備水酒招待。趙嘏幾杯酒下肚,目睹夕陽西下丹河灣山村的美景,詩性大發,揮筆留下《汾上宴別》一首:“雲物如故鄉,山川知故路。年來未歸客,馬上春欲暮。一尊花下酒,殘日水西樹。不待管絃終,搖鞭背花去。”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公元1428年即明朝宣德三年,水西村發生一件值得一記的大事。一位官至都指揮使的武官攜家眷隱退南下時,行至水西環丹山莊借宿幾天後,竟鬼使神差地決定留在這裡。他叫劉以軒。他作出這樣的選擇,是留戀山莊的秀麗風光?還是賞識山莊淳樸的村風民風?這個謎已經無法破解。但劉以軒從此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白天教幼童識字,夜晚教後生武。280年過後,到清朝乾隆元年,劉氏家族枝繁葉茂,子孝孫賢,竟成為村中幾家大戶之一。劉家後人多有做官經商之人。俊逸卓拔的劉氏後人劉廷敬科舉未第英年早逝,劉陳氏拉扯4個孩子長大成人,直至82歲去世。至今在村西巷口仍留有貞節牌坊遺址,該街巷仍被稱作牌坊谷洞。劉廷敬長子劉曜亭少年及第進入翰林院。次子劉嘉亭鄉辦私塾教書育人。三子四子劉雲亭劉少亭經商,生意做到了河南汴州。

在水西村至今仍有一處保存基本完好的八大八小“八卦院”。門前一座巨大的山字型影壁,雕刻精細。上部仿屋廈制形,深浮雕牡丹花脊,兩端有瑞獸昂首,筒瓦覆蓋,椽頭斗拱。下面有六組裝飾雕花。中間為方磚拼成菱形圖案。走進肅穆深嚴的王家老宅,撫摸著蝙蝠団頭的窗櫺和花卉壽字墀頭,便可想象出當年王家的富貴。陪同我參觀的水西籍的晉城市工程師協會會長劉全林告訴我:大院的主人是村中一王姓大戶。王姓祖上王輔廷在五代十國時在府城為後周皇帝管理軍械庫,官至兵部侍郎。為方便差事,他將家眷從京城遷到環丹山莊水西村。輔廷告退後,便在山莊安家安度晚年。清康乾時期,他的後人創辦“恆興源”字號,賣北鐵販南茶,生意做到中原。

光華興商號是民國時期水西人晉城商會會長馬寶泉在縣城南大街開辦的商號。《晉商史料全覽·晉城卷》載:馬寶泉13歲時便與弟弟馬寶瑞在英國傳教士的光道成照像館學照像,3年後成為照像館的骨幹。不久,就被聘任為光道成照像館和光道成煤油莊的負責人。馬寶泉接管光道成商務後,他把光道成改為光華興,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在晉城大東關開設了光華興總店,在城裡南大街路東開設了光華興第一分店,在大十字路東開設了光華第二分店,併成立了華記銀號,委任其弟馬寶瑞為經理。還興建了光華興蛋廠、貨輪汽車公司,在長治、絳州開設了光華興分店。日軍佔領晉城後,光華興商店財物被搶劫一空,他才回到水西村避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丹山莊水西村哺育出一代代的商賈大戶,商賈大戶成就了水西的富裕。

水西之魂:至善至美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清乾隆年間進士姚學甲澤州府教諭,升任嘉定知縣。臨行前,本村貢生劉肅堂設宴送別。姚學堂醉心於陽光下熠熠生輝的丹河水和熱情好客的水西人,詩興大發,揮就五律兩首:

愛此山村名,重來我猶故。

老馬知歧途,酒家識不素。

如何丹川流,竟似汾上路。

螟色籠夕陽,光散水西樹。

坐待明月上,一輪滿東山。

臨茲水西岸,水與月俱閒。

遙情千里結,客途萬愁刪。

披襟相對賞,何地不鄉頭。

後再揮狼豪,書下“修心齋”三個端莊厚重的大字。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清道光丁酉年夏,在京城翰林院供職的劉家後人劉曜亭攜好友冠山彭邦俊和蘭廷伯學士先後瀏覽了環丹山莊水西村,蘭廷伯欽佩劉氏家族的仁義善行,欣然題贈“禮門義路”四字。

歷史往往如此相似。公元2016年,從鐵路系統退休的劉全林先生,選擇了回水西家鄉搞鄉村旅遊。他建設的環丹山莊的正門前刻下了三個“善”字。寓意三人為善,眾人為善,天下和諧太平。

古往今來,水西人表現出來的“禮”、“義”、“仁”,無不體現一個“善”字。善文化的發揚光大,正是環丹山莊水西村之魂!善從羊,從吉,本義是吉祥。在古代,羊是吉祥的象徵,溫和,祥和。“善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與進取。環丹山莊水西村的善文化蘊含著哪些內容?

關公文化。以義取利,以勇精進,在水西已然成為一種精神和大義,成為發展與和諧的根本。環丹山莊水西村有一處明清時期的關帝廟。一進院落,坐北朝南,進了山門,中間是拜殿,後面是正殿;兩側依次是妝樓、看樓、廂房、耳殿。廟不算大,但香火十分旺盛。每年陰曆五月的祈福節,大約有上萬人蔘與。參加祈福的人除了水西的民眾外,還有鄰近山莊五里的民眾。這種現象說明水西民眾自古以來對義和勇的認可和崇拜。康乾時期,王家後人靠誠信經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大,創辦了“恆興源”商號,還在河南周口一條街開店設鋪。發家後,規定:只要是環丹山莊的來客,一律吃住不收費用,願留下學徒,學成另立門戶的還贈送或貸款,共同經商一起發財。這些善舉,無不體現出仁義和誠信精神!

儒家文化。環丹山莊水西村東建有文昌閣,也稱東閣。二層樓閣式,高聳凌煙,閣內塑有神像兩尊,河神面東俯瞰丹河,文神朝西守望村落。可見古時水西人對儒家文化的重視程度。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仁”,仁者愛人之意。仁是“道”的體現,道是天道與人道的歸一。這與水西的善文化是一致的。環丹山莊水西村愛人助人的事例舉不勝舉。劉氏後人劉肅堂少年得志,考取貢生,入太學,後因病返鄉,主持重修關帝廟,建文昌閣,開辦私塾,以聖德教化民心。後人劉雲亭經商發家後,樂善好施,助人無數。王家發達後,成立“義秋會”,專門做修橋補路建廟濟貧等慈善事業。王家撥會五百兩銀子做為本金,拿來或借貸或辦實業,得利全部用於做善事。

今年春遊,晉城這個地方要火了!

善文化是實踐的文化。環丹山莊水西人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的傳統代代相傳,漸漸潛墨默化深入到民眾的行中。在水西村,老宅古院的滄桑,難以掩飾當年的氣派,也難以湮沒昔日主人們那仁慈為懷、善行義舉的故事。幾代為醫的郎中,心懷善心的鄉紳……而今,這些故事,經口誦書傳,正影響著新一代善人成長。

劉全林是水西人,原在鐵路系統工作,回到晉城後,成立了晉城市工程師協會,又選擇了回老家投資鄉村旅遊,幫助家鄉父老鄉親致富。他投資修建了環丹山莊工程,水西村的鄉村旅遊正好搭上了全市全域旅遊的快車,他的行動正好詮釋了“善文化”的真正內涵!

內容來源於:掌上微晉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