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開明:大陸崛起深度引領兩岸關係'

臺灣 經濟 政治 歷史 習近平 臺海網 2019-09-10
"

國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日前在第四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上表示,觀察當前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需要保持定力,登高望遠,把握大勢。兩岸關係總體呈現為大陸對臺影響放大期、島內政治主軸轉換期、美國強化對臺干預期“三期疊加”的特徵,但其主導性力量仍是大陸崛起。大陸崛起顛覆了兩岸間力量對比態勢,重塑了兩岸關係邏輯結構,增進了大陸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民進黨當局百般抵制抗拒大陸崛起,扭曲臺灣社會兩岸價值認知,加劇臺灣政治治理基本矛盾,將加速其施政困境和衰敗命運。

大陸崛起進程有力塑造兩岸關係總體態勢

仇開明說,2018年大陸GDP以13.5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大陸GDP總量從1990年相對於臺灣的2.39倍,擴大到2018年的22.6倍。人均GDP方面,大陸也從1990年相對於臺灣的4.26%,上升至2018年的38%。大陸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高達30%,已多年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大陸崛起進程有力塑造了兩岸關係總體態勢,表現在:

其一,大陸崛起沉重打擊民進黨“臺獨”路線。民進黨打著“臺獨”旗號,一步步攫取從基層、地方到全島政權,達到了在臺灣“全面執政”的目標。但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中國大陸數十年間發展壯大,成為“臺獨”勢力無法逾越的屏障。大陸崛起阻斷“臺獨”大夢,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

其二,大陸崛起促進兩岸關係基本結構顯著改變。兩岸關係結構性改變突出表現在,大陸日益成為主動方、施惠方、塑造方。從結構上看,大陸從生產基地變成消費市場;從路徑上看,大陸從引進者變為合作者,再而為輸出者;從關係上看,臺企與陸企一起或藉助大陸走向國際市場、進行供應鏈協作整合的趨勢顯著增強;從需求上看,大陸對兩岸經貿的剛性需求趨於下降,而臺灣則趨於上升;從影響上看,大陸宏觀經濟政策對臺灣經濟影響力趨於擴大。

其三,大陸崛起推動融合發展深化拓展兩岸合作空間。在堅持推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大陸方面堅定不移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去年兩岸貿易達到2262億美元,大陸繼續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和順差來源地。臺灣全年從兩岸獲順差1289.5億美元。ECFA早期收穫方面,至2018年6月,大陸對臺累計減免關稅達318.6億人民幣。繼2008年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至2015年底赴臺遊人數已突破1400萬人次。大陸密集開展交流合作,舉辦海峽論壇和城市交流,促進人員往來達到新高度,兩岸基層民眾往來熱絡,臺灣民眾赴大陸學習、實習、就業、經商、生活絡繹於途。

其四,大陸以復興引領統一形塑兩岸關係新的邏輯結構。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攜手推動中華民族復興、探索“兩制”臺灣方案等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主張,展現了祖國大陸引領兩岸關係發展進程的堅定意志和戰略定力。“臺灣的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既有的共同利益、精神紐帶和歷史情感之上,大陸繼續提出以復興引領統一、以發展進步推進統一,將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奠定兩岸關係新的邏輯結構與夯實和平統一的紮實基礎。

“臺獨”之亂削弱臺灣應對大陸崛起意志與能力

仇開明指出,隨著兩岸經濟實力差距的擴大,兩岸戰略失衡向大陸傾斜,而民進黨操弄臺灣民眾面對大陸崛起的遊離心態無法阻撓融合發展的“大勢”。

仇開明指出,在兩岸關係結構性轉變發生的同時,一方面是由於民進黨的“臺獨”禍亂造成的內耗停滯,一方面是受全球化及臺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矛盾等因素影響,臺灣社會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失業率上升、薪資停滯、發展前景暗淡等現象。民進黨及“臺獨”勢力藉機對兩岸交流進行“汙名化”操作,將臺灣自身發展受困和貧富差距擴大的責任歸咎於大陸崛起及兩岸關係的不平等發展,從而得以一面煽動島內民粹主義,操弄選民情緒得手,鑄成2014年“太陽花學運”,收穫政治私利;一面借指責兩岸交流削弱了臺灣的“主體性”,煽動臺灣民眾的焦慮與不安心理、製造臺灣社會“恐中”“反中”情緒。

他表示,在此背景下,近年來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和統獨認同出現一些波動,一方面,對中國人認同和統獨認知方面,出現了訴求緩統、緩獨及“維持現狀”的階段性搖擺觀望心態;另一方面,數年前有權威調查顯示,儘管在臺灣有相當部分人群主觀上還對統一存有疑慮,但卻有近半受訪者(49.7%)客觀研判兩岸終將統一(或稱“被統一”)。這一現象表明,大陸崛起、兩岸關係結構改變及民進黨操弄作用下,臺灣民意呈現糾結:一方面擔心“被統一”以後能否維護所謂“臺灣主體性”和當前臺灣既得利益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又認知到大陸崛起力量影響的不可抗拒,和統一的不可避免。

仇開明認為,臺灣社會面對大陸崛起呈現出遊離與支持心態兩重性,這個兩重性將基於不同階段政治主題呈現不同反應,對臺灣內部和兩岸關係重要議程產生擾動和放大效果。同時,這種心態的擺動在臺灣不同的社會群體結構中表現亦有不同。臺灣社會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經歷過遊離排斥,現在更多是關注關切;對臺灣精英階層而言,經歷了對大陸曾經的俯視、直面之後,近年來表現出更多的觀望、疑慮心態。

仇開明說,2016以來,大陸妥善應對臺灣局勢重大變化,堅定打擊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漸進臺獨”分裂活動,堅持對臺大政方針不動搖,堅定維護“九二共識”和一箇中國原則,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大陸及時出臺“31條”,制發臺灣居民居住證,引領檯灣同胞參與大陸發展。

他指出,我們努力密切臺灣與大陸的社會與發展連結,民進黨方面則在操弄臺灣民意、切割兩岸方面變換手法,變本加厲,無所不用其極。我們營造兩岸關係發展“大勢”,民進黨操弄臺灣內部認同“小勢”。“大勢”不斷受到“小勢”干擾,但“小勢”終究要被吸納、融合於“大勢”。

民進黨當局煽動“倚美抗中”對抗大陸崛起終將遭到強力反擊和徹底失敗

仇開明指出,兩岸關係的本質特徵是互補互利,臺灣社會、企業界和民眾希望抓住並利用好大陸發展機會。但這種走勢和內在邏輯會強化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正向影響,與民進黨的“臺獨”主張和政治目標是相對立的。民進黨為了維護自身權位利益,必然鼓動裹挾臺灣社會抗拒統一,並採取遠離大陸、對抗大陸的政策,這必然扭曲臺灣的發展邏輯、限縮臺灣的發展選項,也必然造成兩岸間“臺獨”與反“臺獨”的對抗,抑制臺灣社會的發展需要和民生改善。

他表示,當前臺灣“臺獨”分裂勢力似乎從中美貿易摩擦中看到了擺脫以上大勢約束的機會,企圖藉此走出一條“親美抗中”路線。他們認為:臺灣統治和精英階層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對美認同和安全依賴,炒作大陸實力和制度對臺灣安全的威脅有助於操弄臺灣社會靠攏美國。美方當前選擇強化與臺當局政治與安全合作,有利於民進黨當局壓制主張對大陸緩和走近的新民意訴求。

對此,仇開明認為,我們要看到: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當前結合外部勢力、全面對抗大陸崛起的惡劣行徑,已經站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潮流的對立面,不只是充當伴腳石,而是蓄意設置障礙的公然破壞,是非常不得人心的危險步驟,已經遭到打擊譴責、並將繼續面臨有力反擊。

另一方面,臺灣配合美國打“臺灣牌”,表面上似乎獲得了“安全保障”,實質上只是心理安慰,更是給臺灣的民生與財政套上了“絞索”。民進黨當局以購買武器交“保護費”獲得美方“口惠而實不至”的安全承諾,實質上是用自己的“安全投入”為美方擔當安全屏障。全面貼靠美國的偏執,不僅加劇與臺灣經濟上最大攸關方——大陸的政治對立風險,而且民進黨當局維護這種對立要付出的本錢也越來越難以為繼,動輒數千億臺幣的無效投資必然大幅擠佔已經捉襟見肘的民生建設投入,從而進一步惡化臺灣治理能力,加劇政治分裂,墜入自我實現、萬劫不復的政治與財政“陷阱”。

最後,仇開明總結說,以上分析讓我們拔雲見日,對兩岸關係背後的邏輯脈絡把握充分,對兩岸關係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民進黨肆意煽動和消費臺灣政治對立與鬥爭,收穫的是臺灣日益窘迫的財政、日益對立的政治、日益分化的經濟。今年民進黨當局為了壓制去年底隨“韓流”而起要求“顧民生”的新民意,煽動“恐中”“抗中”與大陸對抗路線,為維護所謂“安全”主軸不惜對美支付昂貴保護費,將加劇其承諾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的財源、資源矛盾困境,徹底惡化與庶民階層的利益分配矛盾,陷入“維護政權”到“抗中拒統”到“自我削弱”的惡性循環中。而大陸方面正把中美博弈作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繞不過的一場大考,全力以赴積極應對。我們將以高質量發展創新性發展成果充分展現韌性和定力,並統籌推進民族偉大復興與祖國統一進程,形成相互支持相互演進的宏闊氣勢和磅礴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