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大陸用語稱“兩岸是命運共同體”,臺北市長柯文哲的做法比蔡英文“高明”在哪裡?

臺灣 政治 經濟 高明 上海觀察 2017-06-13

在綠營一片“親中愛臺”聲音之中,又多了臺北市長柯文哲的聲音。這位屬綠營但不是民進黨員的市長再度公開表示,當今世界上,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箇中國”不是問題。有意思的是,柯文哲不僅再度使用了大陸方面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的提法,更是首次借用了大陸“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說法。

“不要為0.5%的介蒂,放棄99.5%的善意”

上週末在接受臺灣中天電視臺專訪時,柯文哲全面闡釋了他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柯文哲說,他過去提出的“一五新觀點(他在2015年提出的觀點)”,至今仍完全適用,即基於兩岸交流的延續及政策穩定,應尊重過去已有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秉持互信的態度以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以“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方式,在既有政治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他還補充說,“要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追求美好未來。”

這是自“兩岸一家親”之後,柯文哲再度引用大陸方面的用詞。早在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提出,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振興中華的共同信念。在2014年2月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透過近代歷史風雲,兩岸同胞深刻體會到,大陸和臺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等到了2015年5月,在會見到訪的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習近平總書記再度強調,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並就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五點主張。

在謀求明年連任市長的當口,為避免被政敵攻擊,柯文哲強調“絕非趁機通過兩岸問題讓自己在政治上加分”。他說,在臺灣藍綠政治對抗的環境下,很難讓兩邊都滿意,每人都說愛臺灣,但意見卻南轅北轍,碰兩岸問題常只有扣分,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要“do something”(做些事)來和緩兩岸關係。

他為自己的言論作了解釋:我從事兩岸交流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讓人民過好一點的生活,讓大家和平相處,當市長的目標就是讓大家過得快樂、幸福一點。

他用一貫的“柯氏風格”語言解釋了兩岸交流的意義,“我常對學生講,‘我們對人家好,人家不一定對我們好’,但有99.5%的機率會對我們好,所以不要為那0.5%的介蒂,放棄99.5%的善意。”在採訪中,柯文哲呼籲大陸不要為民進黨及主張“臺獨”黨綱的臺灣0.5%的人口,放棄99.5%臺灣民眾廣大的善意。

當然,在專訪中,柯文哲依舊不忘提及他著名的“臺灣棄兒論”以及對臺灣方面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表達不滿。

柯文哲談“兩岸關係”,有點“交作業”的感覺

觀察柯文哲這番言論,除了借大陸話語來表達善意之外,他的兩個觀點值得關注。

首先,他將0.5%的“臺獨”勢力與99.5%的臺灣民眾作了區分。在他看來,臺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心聲是過好日子與謀求經濟發展,希望不要因為極少數人強烈偏激的政治聲音,使廣大臺灣民眾“失聲”。其次,與蔡英文當局提出的“維持”現狀不同,他認為應該是“改善”現狀才對。在柯市長看來,“不進步當然是退步,坦白講,進步不夠快,也算是退步。”至於如何才能相互諒解尊重、突破僵局,這就需要不斷地善意交流,不要因為政治交流出現僵局,就減少了民間更多元的交流。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沒錯,柯文哲在去年年中也作過類似表態。去年8月22日滬臺雙城論壇在臺北市舉行,柯文哲出席相關活動。

如今,對於柯文哲此番表態,新華社記者詢問國臺辦發言人,臺北市長柯文哲近日接受媒體專訪,就今年“雙城論壇”及兩岸關係發表了一些看法。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國臺辦發言人表示,只要對兩岸關係和兩岸城市交流的性質有正確認知,我們對兩岸城市往來互動都持積極、開放態度。

如此看來,柯文哲上電視談論敏感的兩岸關係問題,是不是有點“交作業”的感覺?

還有一點,為了體現出對大陸方面的善意,柯文哲多次表示,瞭解與尊重中國大陸政府對於“一箇中國原則”的堅持。因此,臺北市政府祕書處有“國際事務組”來處理外國事務,另有“大陸事務組”來專責兩岸事務。

雖然我們說柯文哲是個“政治素人”,但他是個聰明人,而且他所處的位置也很微妙:雖然不是臺灣當局的高官,卻是臺灣政治經濟中心臺北市的“一把手”;雖然政治光譜屬於綠營,卻並非民進黨人。因此,這位非典型綠營人士,擁有了有別於蔡英文當局的轉圜空間與“高明”手段,而他也將這一空間、這一手段用好、用足,為自己加分。

在當前兩岸關係緊繃、兩岸官方交流機制因臺灣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停擺的時刻,作為臺灣縣市長中的“龍頭”,柯文哲的一系列舉動向大陸釋放了一定程度的善意,並在藍綠之外,走出了自己的獨特道路:既超越藍綠,維持了中間形象;又靈活自如,找尋與大陸交往的路徑。

更重要的是,柯文哲的言行也為近期頻向北京示好的綠營縣市長作出了“示範”。臺南市長賴清德大談“親中愛臺”,把“中”與“臺”並列,即便有向大陸釋放善意的成分,但“親中”的同時,“一中一臺”的“兩國論”設計不露痕跡地搬上臺面。還有一點,除了“親中”之外,臺灣政壇還有“和中”“友中”“知中”等各種模糊的政治語言,但所謂的“中”到底意涵為何,卻鮮有人深入去談,這個如果不談清楚的話,恐怕很難讓外界放心。

(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