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會有更多盧麗安

十九大後接受中央電視臺專訪,盧麗安在大陸成了暴紅人物。在央視節目中她特別提到,20年前拿到英國博士文憑後,如果返臺任教,薪水是她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的10倍。

臺灣《中國時報》:會有更多盧麗安

盧麗安

20年過去了,臺灣各大學教授薪資,仍是“教育部”法案的禁臠!臺大教授買不起商務艙機票的臉書抱怨文,還成了最近的熱點新聞。同樣在這20年當中,有太多一流大學優秀教授選擇西進,掙得臺灣倍數以上的薪資。

新加坡副總理口中的“Taiwan Story”(臺灣故事),不僅在高教市場發生,數十萬菁英的“四五六年級生”(指上個世紀50-70年代生人),早就在北京、上海找到新天地,新一代的“七八年級生”(指80、90後),也甘願從各行各業基層的“臺勞”做起!

盧麗安說她“不怕大陸”,那是因為她赴上海任教20年來,看到了進步。的確,人才會往高處爬。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與手機遊戲等先進產業,大陸早已領跑全球,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到大陸取經。以成都的遊戲開發聚落來說,很多美國人都在當地天府新區定居,在他們口中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to China copy!”(到中國取經)

可惜的是,臺灣現在真正有價值與全球領先的產業太少,除了半導體等少數傳統強項外,外籍菁英其實也都看不上眼。當政策與法規希望大幅度開放優秀老外落地生根外,肯定也要從產業與薪資的角度來審視,他們來了能在哪裡發光發熱?

畢竟我們在路上看到的歐美人士,許多是來臺灣當英文老師的!補教事業還歧視非白種人的老師,這些潛規則,都成了臺灣難以接軌國際的真實故事。

官員們不知道的是,為什麼卻有這麼多的臺灣年輕人,特別是中高階人才,去了北京、上海、香港、東京、首爾、新加坡。他們口中雖然都懷念“天龍國”(指臺北市)很多的優點,但是卻又沒有人真正願意回臺北生活。

在他們口中,臺北市確實很方便,但也成了一座“便利貼城市”!需要臺北時,回來休閒散心看看病,不需要時,就從桃園機場坐上商務艙飛往大舞臺。

確實回不去了,臺北更成了他們眼中的“三線城市”!當臺灣的薪資、舞臺、成長空間,都比不上亞太地區其他成熟與崛起中的國際化都市,這導致臺北成了最適宜的養老去處。

先前看到臉書上的評論,其中有一個邏輯是:臺北的方便與舒適,是為了退休族群們創造的,因為人年紀大了,當然需要生活在樣樣便利的地方。

愛臺灣早已成了一個口號,事實上是大家不一定愛臺灣,各自有各自的盤算與選擇。未來有更多的盧麗安出現,可能不會再上報紙頭版,因為連記者都覺得稀鬆平常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