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痛批國民黨“早該被消滅”,蔣介石退居臺灣後想建“中國民主革命黨”取而代之

臺灣 蔣介石 中國近代史 美國 上海觀察 2017-05-01

據臺灣媒體報道,近期,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出版新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書中透露,1950年蔣介石曾痛批國民黨走向頹廢腐敗,考慮新創“中國民主革命黨”,讓臺灣開始實行多黨民主,藉以打造正面形象。書中還披露,蔣介石期盼朝鮮半島南北之間發生局部武裝衝突,藉此改變美國的亞太政策,以挽救危在旦夕的臺灣當局。

在新黨內重塑領導地位

書中寫道,自“國府”從大陸遷至臺灣後不久,蔣介石曾一度認真思考徹底放棄“中國國民黨”這塊招牌。早在1948年,蔣介石還在大陸統治時,就批評國民黨走向頹廢、腐敗、沒精神、沒紀律、更無是非標準,甚至口出重話:“這樣的黨早該被消滅、淘汰了!”

到了1950年上半年,退居臺灣的蔣介石因為自己無法掌控黨和當局機器而備感沮喪。國民黨內與當局部門之間的激烈爭辯與相互攻訐未曾歇止,即使蔣介石“復行視事”,彼此依然僵持不下。

當時,當局立法機構內一群屬於CC派的立法委員,拒絕通過一項同意擴大行政機構負責人權力以應對政局危機的緊急法案,導致行政與立法兩大機構之間關係勢同水火。這場爭議讓蔣介石几乎束手無策,他在日記裡怒斥“黨員蠻橫無道,其心中不復再有黨國存亡”。

1950年1月初,蔣介石召集了幾位他最信任的幕僚,著手擬訂黨務改造計劃。蔣介石認識到,著手改造一個士氣早已渙散瓦解的國民黨機器,勢必會徒勞無功,因此他考慮另創一個新的政黨,稱為“中國民主革命黨”,並允許舊的國民黨繼續運作。

蔣介石希望透過此一雙重設計,讓臺灣開始實行多黨民主,藉以打造正面形象,爭取更多的島內外支持。如果再從實際政治操作的角度分析,蔣介石急於在新成立的“中國民主革命黨”內重塑其領導地位,同時將那些與他作對或不聽話的國民黨大佬與派系成員,拴在已近失靈發黴的舊國民黨機器裡。

然而,由於臺灣島面臨危機盤旋不去,多數當局官員與國民黨黨員不熱衷黨務改革,很擔心自己手上擁有的一些權力將因為改革而消失無蹤。鑑於整個大環境情況不佳,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擱置其所亟欲推動的黨務改造。這一擱置就到了如今。下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舉行。

渴盼“第三次世界大戰”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敗逃臺灣、四面楚歌且身陷困境的國民黨,以為得到了一個重生與翻轉的絕佳機會。蔣介石與其核心幕僚最擔心的是,美方如果認定華府沒有“保衛”臺灣安全的必要性,則華盛頓的下一步必然是致力於與中共維持穩定且良好的外交關係,並推動貿易往來,這將意味著“和平”。

但是,對於已經退守臺灣一隅、生死未卜的國民黨當局而言,美國與中共的和平卻是蔣介石所不樂見的。蔣介石渴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挽救國民黨瀕臨絕望的處境。從解密的檔案中可以發現,朝鮮戰爭爆發前數個月間,蔣介石便不斷要求軍方僚屬準備各種方案,以備在戰爭發生時派上用場。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立即表示願意派遣33000名國民黨最精銳部隊,並同意由美國人所欣賞的孫立人將軍率領,開赴朝鮮半島戰場,與所謂“聯合國軍”並肩作戰。蔣介石出兵參加朝鮮戰爭的提議,究竟是出自真心,並且希望藉此實現其“反攻大陸”計劃,或僅只是一種對外姿態,目前仍未有定論。不論如何,這項提議所產生的海外宣傳效果頗大。

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管轄”範圍包含臺海地區的麥克阿瑟將軍,非常重視臺北有關出兵參戰的構想。1950年7月31日,麥克阿瑟親自從東京飛抵臺北,進行了兩天的訪問。此行不但強化了蔣介石原本搖搖欲墜的領導地位與權力正當性,更極大地提高了國民黨當局的士氣與國際社會能見度。

麥克阿瑟完成這趟各方矚目的臺灣之行後不久,他的副參謀長福克斯將軍隨即率領另一組人馬,前來臺灣進行三週的考察之旅,以便進一步確定國民黨部隊的軍需狀況。福克斯考察團的報告以極為正面肯定的口吻說道,蔣介石部隊乃是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的重要後援,只要美方提供足夠的援助與適切的顧問建言,臺灣島上的“國軍”便能擊退來犯的解放軍。

福克斯的報告建議華盛頓提供給臺灣總額達1.582億美元的軍援,只不過當時他的建議並未獲得華府認真考慮。直到幾個月後朝鮮戰爭規模擴大,美國政府才認真思考大量軍援臺灣之必要性。

(本文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