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證券大股東食言“增持計劃”12年上市史“一地雞毛”

6月20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對太平洋(601099)證券(太平洋,601099)發出了問詢。原因是前一日太平洋公告稱“第一大股東終止實施增持計劃“。

該增持計劃是第一大股東北京嘉裕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嘉裕投資”)於2018年7月發佈的“6個月內增持太平洋股份不低於總股本的1%”的計劃。而截至太平洋公告計劃擬終止時,嘉裕投資的增持目標也僅僅完成了0.0341%。

不僅如此,嘉裕投資一邊向投資者承諾“增持”,一邊質押太平洋股份。這讓上交所不得不緊急對太平洋發出問詢函。

時代財經梳理有關資料發現,對於太平洋來說,收到問詢已是“家常便飯”,此次已是2018年來其第4次被監管機構問詢。在去年5月,太平洋還因內控和風控等問題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

按理說,作為較早上市的證券公司,太平洋具備較強的資本實力。可自2007年上市以來,太平洋卻始終無法擺脫負面爭議,股權分散、管理混亂是常態,業績也始終不見好轉。

一邊喊“增持”一邊質押股權

2018年7月10日,太平洋的第一大股東嘉裕投資發佈增持計劃稱,擬在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不低於總股本的1%,不高於總股本的5%,增持價格不高於3.50元/股。

增持計劃發佈後的6個月中,太平洋股價最高3.22元,不到增持計劃中設定的3.5元最高價,並且在2018年10月19日一度低至1.93元。

但嘉裕投資只在10月10日之前,以競價方式累計增持了232.17萬股,僅佔太平洋總股本的0.0341%。到6個月之期期滿的當日(即2019年1月10日),太平洋宣佈增持計劃延期6個月。之後,嘉裕投資卻始終沒有任何動作。而這期間,整個二級市場行情向好,太平洋的股價上漲了20.14%。尤其是今年2月中旬以來一路狂飆,3月7日當天最高摸至5.07元。截至目前,太平洋股價最低也在3.5元這個當時所設定的上限值左右徘徊。如今即使嘉裕投資有心增持,也恐怕“有心無力”。

眼看承諾期限將至,6月19日晚間,太平洋最終宣佈“嘉裕投資的增持計劃擬將終止。”公告裡稱,“自增持計劃實施以來,嘉裕投資積極籌措資金,鑑於目前資本市場環境、經濟環境以及融資環境等客觀情況已發生較大變化,經審慎研究,嘉裕投資決定終止實施本次增持計劃。”

嘉裕投資是否積極尋求其他方式籌措資金不得而知,但其自投資太平洋以來,倒是一直積極質押手中所持太平洋的股份。

即使是在宣佈增持計劃以後,嘉裕投資還是於2018年10月11日、12日將其持有的太平洋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合計330萬股(佔太平洋總股本的0.05%)與招商證券進行了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而在此之前,嘉裕投資剛增持了太平洋232.17萬股,轉頭就拿去質押了。截至目前,嘉裕投資累計質押了8.8億股,佔其所持太平洋股份的99.98%,佔太平洋總股本的12.91%。

華南地區一名長期關注券商股的私募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有關注到這件事。“嘉裕投資增持失敗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無錢增持,這是有可能的,它一直都在質押(所持太平洋)股份,但按理說在做計劃的時候就應該要有詳細合理的資金籌措安排,不可能沒錢也沒把握籌到錢的情況下就去承諾要增持;二是錯過了合適的時機,但很明顯在增持延期前它是可以去做(增持)的;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大股東只是想出這麼一個利好消息試圖穩定或提升股價而已。”

增持計劃宣佈終止的當晚,一名投資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大股東公佈增持又不實施其實就是欺詐,想利用增持來穩定股價,股票漲了就不了了之,希望嚴查。”

上交所在第一時間就向太平洋發出了問詢函。在問詢函中,上交所關注到了嘉裕投資增持計劃期間仍在進行股票質押業務的問題,要求補充披露制定增持計劃時的具體資金安排和籌措計劃,以及實際過程和情況,並提出了“質押所得資金是否用於增持”、此前增持延期“是否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況“等問題。上交所要求太平洋6月25日之前披露對該問詢函的回覆。

多項業績指標掛“車尾”

這已是2018年以來監管機構第4次對太平洋發出問詢。去年7月,增持計劃公告後的第三天,雲南證監局就針對嘉裕投資的具體情況發出了問詢函。另外兩次問詢則是與業績有關。太平洋連著兩年(2017年、2018年)的年報被上交所問詢。

2017年,太平洋經營結果較同行業有較大偏差。據其2017年年報顯示,當期營業收入12.97億元,同比減少28%;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6億元,同比減少83%。而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08%,淨利潤同比只下降了8.47%。於是,上交所要求太平洋補充披露自營、資產管理、信用等業務,以及公司整體業績波動的情況。此外,上交所還針對股東相關風險和財務會計問題進行了問詢。

對於2018年年報,上交所同樣要求太平洋補充披露公司業務情況,還有相關會計處理和股東相關風險的問題。雖然2018年券商整體業績都不理想,但太平洋是唯一一家虧損的上市券商。

據太平洋年報顯示,其2018年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單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金額共計人民幣9.59億元,影響公司全年淨利潤7.19億元。這其中涉及9只質押股票,分別為商贏環球(600146)、勝利精密(002426)、當代東方(000673)、盛運環保(300090)、眾應互聯(002464)、天神娛樂(002354)、美都能源(600175)、美麗生態和ST廈華(600870)。此外,太平洋2018年度自有資金投資資管業務虧損3.37億元,其投資了旗下6只資管產品。2018年末,這6只產品已提前終止清算。

中證協對2018年度98家證券公司經審計經營數據及業務情況進行了統計排名,在這份榜單中,太平洋的大部分指標都不理想,尤其是財務指標方面,甚至跟很多非上市券商都無法比。

太平洋因其上市公司的身份,總資產、淨資產以及淨資本的排名能在50名之前,核心淨資本排在50位。但其他諸如成本管理能力、營業收入、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及淨資本收益率等財務指標,卻排在了80名之後,處於倒數之列。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在信息系統投入上花了大力氣,其信息技術人員薪酬排名42位,信息系統投入金額第34名,信息技術投入考核值位於29名。

而在業務方面,太平洋的一些指標也不如非上市券商。例如,太平洋2018年證券經紀業務收入2.98億元,排在49位;投行業務收入1.56億元,排在54位;客戶資管業務收入0.8億元,排在40位;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2億元,僅排在58位。而其頻繁踩雷的股票質押業務反而相對較好一些,利息收入4.61億元,派在26位。但太平洋的投資能力實在一般,證券投資收入排到了82位。

負面纏身,無實控人

其實自太平洋成立以來,就一直處於業績負增長,業務難提升的狀態。近10年來,太平洋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除了2014年、2015年大幅增長外,其他年度均是下滑狀態。各項業務也只能在第三、第四梯隊徘徊。

而太平洋時常引起關注,也是因為諸如大股東股權質押、頻繁發債融資、遭監管機構問詢、上市券商中業績墊底、股價墊底,或是類似此次大股東“出爾反爾”等飽含爭議的事情。

“太平洋這家券商很矛盾,行業的很多關鍵拐點它都沒有跟上,看起來很保守。但你看它在投資,尤其是二級市場的投資上又很冒進。當年上市前連續虧損就是與二級市場的投資有關。”上述私募人士對時代財經說。

該人士還表示,這可能與太平洋長期沒有實控人,股權分散導致管理混亂有關。

太平洋的歷史實在複雜。早年間,太平洋是“明天系”旗下證券公司,當時的嘉裕投資(此前為“華信六合”,去年更名)是明天控股與“湧金系”魏東之兄魏鋒合資成立。2007年之前,太平洋連續三年虧損,卻憑藉一紙特別批覆於2007年上市了,上市沒多久就被捲入了“王益案”。之後,明天系逐漸退出,華信六合輾轉到了塗建手上。

太平洋在上市前就無實際控制人,前幾大股東原本為一致行動人的關係,但2013年前幾大股東不願繼續這份“一致行動人”協議。而第一大股東雖是持股12.91%的嘉裕投資(華信六合),但因持股比例較小,嘉裕投資在太平洋董事會佔的席位也較少,所以直到目前,太平洋仍沒有可以對公司事務“拍板”的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