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街、登雲街、老市場街……從老街看泰城昔日繁華

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會有很多的路。然而,每一條路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故事。

青年路

說到青年路,新老泰安人都知道。這是古城區南北向主幹道、中軸線,它記錄歷史煙雲,見證著城市發展。老泰安人稱之為 “青年馬路”

青年路的前身是1957年利用岱廟西城牆填平護城河而成的一條土路,北段原為舊城牆基,中段為舊街巷。

1958年5月4日,泰安地區政府發動青年義務勞動,將土路進一步修整,變成平坦的大道,故此路被命名為“青年路”。

泰城老建築屈指可數,但相當一部分建在青年路上,有聖公會、一中教學樓、基督教堂等,足以看出此地段在百年以前就是泰城的核心位置。

現在每到盛夏,青年路兩旁的法桐枝繁葉茂、樹幹相交,綠蔭連成了一片,把寬闊的青年路覆蓋起來了,就像一條涼爽的綠色長廊。幽靜清爽,成了我們泰安少有的一條人人喜愛的林蔭大道……

大關街

大關街位於現在的上河橋東華僑酒店到青年路(解放前青年路是城牆),近代泰安有商號600餘家,大多設在老泰安城西門以外的大關街。這裡不僅商號、貨棧眾多,還分佈著眾多的客棧、煙館、酒館等,成了商業和娛樂的中心地帶,其繁盛程度,已遠遠超過府治所在的老泰安城。1984年舊城改造拆掉。據傳有"大關街長又長,中間有個汶山堂”的民謠。

靈芝街

小時候總聽到人們稱靈芝街叫“靈子街”。這是老泰城人的習慣叫法,這是典型的“耳化音”。多少年來泰城人就一直這樣叫。

靈芝街是泰安古城的一條很老街,創建於宋朝之前。據《泰山區地名志》記載:“靈芝街街名來源於宋真宗來泰山封禪時王欽若等獻靈芝草之說……”靈芝街位於老泰城的西門外路南,是南北走向。北起大關街,南至財源街,老街全長約200米,寬約5米。靈芝街在古時是西部來泰山朝拜泰山碧霞元君進香香客的必經之路。

元寶街

舊址位於今中百大廈以東,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元寶社區,元寶社區也因此得名。

舊時元寶街系東西走向。全長350米,寬約8米。1963年元寶街開街拓寬至20米,黃沙土路,此時更名叫“金星路”以附近的古蹟“金星泉”而得名。以後與青年路對接起來了。1980年後此街商業開始復興,再加上財源街全線貫通,此時元寶街統稱為財源大街了,街面逐漸繁榮起來了。現在元寶街道與靈芝街道合併,(因靈芝街已被一些單位佔去很多,街面所剩無幾)就同屬為“元寶社區”了。

大車當街

“大車檔街”是泰安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它位於老泰城的西南隅。據《泰山區地名志》記載:“大車檔街南起財源街,北段與財西街(舊稱小西關)相連,大車檔街屬財西街轄區。道路全長180米……。”

據《泰安文史資料》載,大車檔街古時為“省京大道”的重要地段,街面是石條子鋪路,是舊時的官街。古時省、京官員來到泰安,首先在接官亭牌坊(現在火車站銀座這個位置)下馬稍事休息,由縣衙裡來迎接的公人陪同,途經財西街,走大車檔街,過財源街、元寶街、向東進入泰安縣衙。在過去,大車檔街上每天是車馬行人、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很是繁華。這條街從前的名字叫“大車道”,後來演化稱為“大車檔”。

運糧街

又名倉巷,泰安第六中學東側道路即是運糧街,如今已經變成岱廟社區的一條小道。運糧街最初便是泰安府岱麓書院(後為泰安六中)所在地,運糧街在古代應是糧倉駐地。

昇平街

最早為岱廟遙參亭前的道路,後在新城市規劃中,與虎山路以東的原迎暄街通開,並連同西部,統稱東嶽大街。

運舟街

在岱廟正南,通天街西側,青年路以東,是泰安市現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是宋代梁山好漢浪子燕青到東嶽廟打擂的梁山伯水路之一。宋代以後,八百里水泊逐漸退去,運舟街水道也逐漸乾枯,形成陸地,河床兩邊逐漸有了人家,成了近代之運舟街。

打水衚衕

今北新街附近,泰安電業大樓附近,民國著名民族工業家馬伯聲便出生於此,如今這裡只是一條小巷子,再也看不出往日光景。

老市場街

說起泰安的老市場街,老泰安人都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懷念。

泰安的老市場街位於老泰城外的西南角,也就是現在的市場社區這一大片地方。“老市場街”在泰安經貿歷史上最繁華的年代,莫過於新中國建國初期至國家公私合營、到“文革”前的十幾年間。那個時期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對泰安的老市場街區域進行了初具規模的規化和建設。

大關街、登雲街、老市場街……從老街看泰城昔日繁華

登雲街

泰安有條古老的“登雲街”,它原來地處老泰城西門外,在大關街最東頭的路北,是一條距離泰城西城牆外護城河最近的街道。據《泰安區域文化通覽》史料記載,登雲街創建於明末清初的年代。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登雲街還是一條有商鋪門市,有豪宅大院、民居遍佈,很規整的老街。那時的登雲街是南北走向,南起大關街東路口,一直北行,至泰安一中西側院牆外,與北新街接壤。

從泰安歷史學者宋寶緒老先生繪製的清代《泰安古城圖》及《泰城古韻》提供的老照片資料看,登雲街在古時是一條很好的街道。清代,美國教士在登雲街創建了基督教堂,使得這條老街似乎更增添了一些中西合璧的韻味……。

後來《泰山區地名志》有了記載:“登雲街長約300米,原為南北走向,(注:在古城改造中,將西城牆推到填平了護城河建設青年路)修建和拓寬青年路時佔用,後形成小街,仍沿用登雲街街名”。再後來一些單位建設了很多住宅小區,登雲街的街面更縮小了。八十年代後登雲街只剩下了那座百年老教堂。直至現在,老教堂成了登雲街的標誌性建築。

順河街

順河街北起上河橋,沿奈河河道邊的石條子路弧形南下,至下河橋,全長約有1華里多。那個年代的順河街是泰安“發達”的鍛造工業區。順河街鍛造紅爐業,最興旺的時期是民國末期至新中國建國後,到文革以前的年代。整個順河街在1華里多的地段內,有近20家大大小小的紅爐鐵匠鋪。

仰聖街

泰安古城自清乾隆年間後,東門叫迎暄門、西門叫嶽晏門、南門叫泰安門、北門叫仰聖門。唯有西門(嶽晏門)和北門(仰聖門)最大。

從老照片和史料看,北門“仰聖門”的建築跟現在岱廟北門後載門的城門樓很相似。仰聖門明朝叫登封門,清朝改成仰聖門。仰聖門的準確位置是現在的岱北市場西頭向北、傅公街南路口這個地方。古人講風水,南門和北門不能開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說不能開在“龍脊”中軸線上。泰城的南門正對遙參亭及岱廟南門,北門就要稍微向東,這就是仰聖門的原因。仰聖門向南這一段叫北門裡。仰聖門正衝著仰聖街。

仰聖街因位於仰聖門而得名。原來仰聖街這片地方也叫岱東,就是岱廟城牆東側。古時的仰聖街是非常繁華的,各種商家店鋪林立經營買賣繁榮。仰聖街是泰安古城有名的老街巷之一。

傅公街

仰聖門外泰安人叫北門外,是傅公街。傅公街北起岱宗大街,南至岱廟北路,與仰聖門、仰聖街相連。據《泰安文化通覽》記載:清代以前(北門)仰聖門外較為偏僻,和泰城的其他三門關相比較為荒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傅振邦任泰安知州後在此創建房舍,招募流亡民眾,恢復生產,發展商業、手工業,不幾年此處物產豐盈、人口增多,呈現出了繁榮景象。解決了自明清交替之際,戰亂頻繁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知縣傅振邦卸任後寓居泰城,人民感激他,便把北門安置流民的地方稱為“傅公街”,以志紀念。

窪子街

“窪子街東起南關大街,向西穿越青年路,再向西延伸到金橋頭為止。全長約300米”。

清乾隆25年《泰安縣誌》載:“南隅泰安門外為京省東西通衢冠蓋往來最稱繁劇”。古時的窪子街是很繁華的,商家店鋪門挨門戶挨戶。窪子街明清時為京省通道,是泰安衙門與省府濟南以及通往北京京城的唯一過往必經通道,古時稱官路。窪子街上設有驛站,即衙門官辦的“招待所”。在古代專門接待過往官員,故而此街又稱“官店街”。

街面上有很多客店,供傳遞公文的人暫住,又是公人換馬的處所。據《泰安文史資料》記載:“漢制三裡設驛,此後歷代皆置……” 在窪子街中段還設有“會豐鏢局”專為過往官員、富賈客商特設的保鏢保安機構。因此,窪子街過去也稱為“會豐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