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道士打坐

可見其早期“好道慕隱”思想的形成,與他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後來曾多次談到自己少時的思想狀況:“某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允,故淚沒至今”在其《與劉宜翁書》中又說:“本不欲婚,為父兄所強,一落塵網,不能自逃。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從北宋社會時代的大氣候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已步入了無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歷史時期。宋廷本身的“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的“三患”已導致嚴重的“積貧積弱”的形勢。國家在內憂外患的迫使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廢興成毀的危險局面之中。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道士打坐

可見其早期“好道慕隱”思想的形成,與他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後來曾多次談到自己少時的思想狀況:“某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允,故淚沒至今”在其《與劉宜翁書》中又說:“本不欲婚,為父兄所強,一落塵網,不能自逃。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從北宋社會時代的大氣候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已步入了無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歷史時期。宋廷本身的“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的“三患”已導致嚴重的“積貧積弱”的形勢。國家在內憂外患的迫使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廢興成毀的危險局面之中。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宋朝街市景象

故北宋初年以來,就陸續有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中經李觀的“富國”、“民安”,韓琦、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的“富國強民”以及蘇軾本人的二十五篇策論,一直到王安石變法,此起彼伏的改革浪潮,鞏固封建統治長治久安,已成為“補天”的歷史社會潮流,但終因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的整體頹勢,而屢遭失敗,這種“迴天無力”的社會思潮已暗暗浸染在蘇軾心中,加之宋廷“冗官冗兵”,官的名聲很臭。再者,北宋佛、道兩教盛行,竟至於“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露書於市,非佛老不售”的地步。這些政治與文化方面的諸多影響,則是造成蘇軾少時“好道慕隱”、嚮往出世的重要原因。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道士打坐

可見其早期“好道慕隱”思想的形成,與他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後來曾多次談到自己少時的思想狀況:“某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允,故淚沒至今”在其《與劉宜翁書》中又說:“本不欲婚,為父兄所強,一落塵網,不能自逃。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從北宋社會時代的大氣候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已步入了無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歷史時期。宋廷本身的“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的“三患”已導致嚴重的“積貧積弱”的形勢。國家在內憂外患的迫使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廢興成毀的危險局面之中。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宋朝街市景象

故北宋初年以來,就陸續有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中經李觀的“富國”、“民安”,韓琦、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的“富國強民”以及蘇軾本人的二十五篇策論,一直到王安石變法,此起彼伏的改革浪潮,鞏固封建統治長治久安,已成為“補天”的歷史社會潮流,但終因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的整體頹勢,而屢遭失敗,這種“迴天無力”的社會思潮已暗暗浸染在蘇軾心中,加之宋廷“冗官冗兵”,官的名聲很臭。再者,北宋佛、道兩教盛行,竟至於“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露書於市,非佛老不售”的地步。這些政治與文化方面的諸多影響,則是造成蘇軾少時“好道慕隱”、嚮往出世的重要原因。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

從家庭方面看,對蘇軾少時的“好道慕隱”亦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蘇軾出生於“三世不顯”的布衣之家。祖父蘇序“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父洵“早年好遊蕩不學”,後發憤讀書,因“屢試不舉”而湮沒棄置。遂“絕意於功名、而自託於學術”。他的生活態度是“自以閒居田野之中,魚稻疏筍之資,足以養生自樂”。蘇軾幼事蘇洵:“聽其行事”。蘇洵這種寒心仕宦、淡薄功名的思想及於蘇軾,當在情理之中。其次,當“慶曆新政”失敗時,范仲淹、富弼等人紛紛被貶,蘇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道士打坐

可見其早期“好道慕隱”思想的形成,與他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後來曾多次談到自己少時的思想狀況:“某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允,故淚沒至今”在其《與劉宜翁書》中又說:“本不欲婚,為父兄所強,一落塵網,不能自逃。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從北宋社會時代的大氣候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已步入了無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歷史時期。宋廷本身的“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的“三患”已導致嚴重的“積貧積弱”的形勢。國家在內憂外患的迫使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廢興成毀的危險局面之中。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宋朝街市景象

故北宋初年以來,就陸續有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中經李觀的“富國”、“民安”,韓琦、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的“富國強民”以及蘇軾本人的二十五篇策論,一直到王安石變法,此起彼伏的改革浪潮,鞏固封建統治長治久安,已成為“補天”的歷史社會潮流,但終因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的整體頹勢,而屢遭失敗,這種“迴天無力”的社會思潮已暗暗浸染在蘇軾心中,加之宋廷“冗官冗兵”,官的名聲很臭。再者,北宋佛、道兩教盛行,竟至於“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露書於市,非佛老不售”的地步。這些政治與文化方面的諸多影響,則是造成蘇軾少時“好道慕隱”、嚮往出世的重要原因。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

從家庭方面看,對蘇軾少時的“好道慕隱”亦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蘇軾出生於“三世不顯”的布衣之家。祖父蘇序“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父洵“早年好遊蕩不學”,後發憤讀書,因“屢試不舉”而湮沒棄置。遂“絕意於功名、而自託於學術”。他的生活態度是“自以閒居田野之中,魚稻疏筍之資,足以養生自樂”。蘇軾幼事蘇洵:“聽其行事”。蘇洵這種寒心仕宦、淡薄功名的思想及於蘇軾,當在情理之中。其次,當“慶曆新政”失敗時,范仲淹、富弼等人紛紛被貶,蘇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洵

他對官場內部的猜忌傾軋瞭解甚深,他所著《衡論》中的一些文章,就是針對朝廷施政用人之弊而發的。這對於宦途一無所知的蘇軾,也不能不產生一定影響。再者,蘇洵自幼喜遊山水,與之交者,除“士君子”外,還有一些“高僧”和隱士。蘇軾秉承父風,亦好登山臨水,常常“翩然獨出,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潤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蘇軾在其《思堂記》中還談到少時曾受教於一隱者:“隱者之言,有會於心,餘行之,且夫不思之樂,不可名也。”蘇軾之所學而行之者,正是道家“少思寡慾”之道。

"

本文乃作者“榮豐說旅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蘇軾早期的“好道慕隱”轉向入世進取,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嬗變過程。造成其“好道慕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受教育方面的,就其所受教育而言,蘇軾自幼就博覽群書,尤好《莊子》。如蘇轍所說,“公與轍事先君。初好賈誼、陸貴、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日:‘吾昔有見於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所受教育的複雜。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

蘇軾自己也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聘釋迦文。”可見他少時確實是百氏之書無所不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他都有影響,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儒家而外,他對道家的思想在少時就篤信甚深、學有所悟。如《東坡集·眾妙堂記》所說:“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餘幼時亦與焉,蓋從之三年。”《東坡志林》亦說:“吾八歲人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後被貶黃州,有道士陸惟忠自蜀來,太初已尸解矣!”從這些自述可知,蘇軾束髮就學,就開始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道士打坐

可見其早期“好道慕隱”思想的形成,與他所受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後來曾多次談到自己少時的思想狀況:“某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允,故淚沒至今”在其《與劉宜翁書》中又說:“本不欲婚,為父兄所強,一落塵網,不能自逃。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從北宋社會時代的大氣候來看,中國封建社會已步入了無可挽回的走下坡路的歷史時期。宋廷本身的“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的“三患”已導致嚴重的“積貧積弱”的形勢。國家在內憂外患的迫使下,正面臨著生死存亡、廢興成毀的危險局面之中。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宋朝街市景象

故北宋初年以來,就陸續有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中經李觀的“富國”、“民安”,韓琦、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的“富國強民”以及蘇軾本人的二十五篇策論,一直到王安石變法,此起彼伏的改革浪潮,鞏固封建統治長治久安,已成為“補天”的歷史社會潮流,但終因封建社會已走向沒落的整體頹勢,而屢遭失敗,這種“迴天無力”的社會思潮已暗暗浸染在蘇軾心中,加之宋廷“冗官冗兵”,官的名聲很臭。再者,北宋佛、道兩教盛行,竟至於“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露書於市,非佛老不售”的地步。這些政治與文化方面的諸多影響,則是造成蘇軾少時“好道慕隱”、嚮往出世的重要原因。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王安石變法

從家庭方面看,對蘇軾少時的“好道慕隱”亦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蘇軾出生於“三世不顯”的布衣之家。祖父蘇序“少孤,喜為善而不好讀書”。父洵“早年好遊蕩不學”,後發憤讀書,因“屢試不舉”而湮沒棄置。遂“絕意於功名、而自託於學術”。他的生活態度是“自以閒居田野之中,魚稻疏筍之資,足以養生自樂”。蘇軾幼事蘇洵:“聽其行事”。蘇洵這種寒心仕宦、淡薄功名的思想及於蘇軾,當在情理之中。其次,當“慶曆新政”失敗時,范仲淹、富弼等人紛紛被貶,蘇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洵

他對官場內部的猜忌傾軋瞭解甚深,他所著《衡論》中的一些文章,就是針對朝廷施政用人之弊而發的。這對於宦途一無所知的蘇軾,也不能不產生一定影響。再者,蘇洵自幼喜遊山水,與之交者,除“士君子”外,還有一些“高僧”和隱士。蘇軾秉承父風,亦好登山臨水,常常“翩然獨出,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潤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蘇軾在其《思堂記》中還談到少時曾受教於一隱者:“隱者之言,有會於心,餘行之,且夫不思之樂,不可名也。”蘇軾之所學而行之者,正是道家“少思寡慾”之道。

文學家蘇軾早期思想,嚮往“好道慕隱”,其中的根源是什麼?

蘇軾經常與僧人相交

從他對“少思寡慾”之道的有會於心、身體力行和“平生學踵息、坐覺兩蹬溫”的自述看,他自幼對道家的養煉之功也曾有過一定的實踐。蘇軾“自八、九歲讀書、及壯,不能曉習時事,獨好觀前世盛衰之跡與一時風俗之變。自三代以來,頗能論著。”就說明他少時已通曉歷史,熟知歷代官場內幕。並親見歐陽修因仗義直言而遭貶後,“著書多慮,許國少歡娛”的前車之鑑,無疑增強了他應舉從官的內拒力。以上所論數端,正是形成蘇軾早期好道慕隱、嚮往出世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東坡集·眾妙堂記》

《東坡志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