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昌府區道口鋪嗩吶吹奏

嗩吶,俗稱“喇叭”,是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嗩吶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

在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田廟村就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宋家嗩吶吹奏樂班。宋氏祖先漂泊遷徙,逃荒流浪,以吹奏嗩吶餬口。宋家樂班以在田廟村定居的宋開鑑為第一代,其上溯亦為世代家庭傳承,但逃荒漂泊已無從考據。從宋開鑑起至今已傳六代,有百餘年曆史。解放前,民樂藝人的社會地位較低,被世人稱為“坐板凳頭的”或“吃涼菜的”。解放後,民樂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民樂藝人的樂理知識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和學習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樂曲。如“春耕忙”“農家樂”,現代戲曲“朝陽溝”等,從前多活動於婚喪嫁娶之地,現多活動於開業典禮,節慶活動,並常年活躍在鄉村集鎮,為傳播、發揚民族音樂,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摘自《聊城文化遺產大觀》


"

東昌府區道口鋪嗩吶吹奏

嗩吶,俗稱“喇叭”,是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嗩吶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嗩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間婚喪儀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嗩吶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

在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田廟村就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宋家嗩吶吹奏樂班。宋氏祖先漂泊遷徙,逃荒流浪,以吹奏嗩吶餬口。宋家樂班以在田廟村定居的宋開鑑為第一代,其上溯亦為世代家庭傳承,但逃荒漂泊已無從考據。從宋開鑑起至今已傳六代,有百餘年曆史。解放前,民樂藝人的社會地位較低,被世人稱為“坐板凳頭的”或“吃涼菜的”。解放後,民樂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民樂藝人的樂理知識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和學習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樂曲。如“春耕忙”“農家樂”,現代戲曲“朝陽溝”等,從前多活動於婚喪嫁娶之地,現多活動於開業典禮,節慶活動,並常年活躍在鄉村集鎮,為傳播、發揚民族音樂,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摘自《聊城文化遺產大觀》


宋家班嗩吶曾吹響在抗美援朝戰場

宋家班嗩吶曾吹響在朝鮮戰場

如今已銷聲匿跡,成了美好記憶

“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嘀嘀嗒……”在聊城眾多民間樂器中,嗩吶可謂一枝獨秀。

“作為流行於聊城民間的一種音樂,道口鋪辦事處田廟村宋家班的嗩吶隊是最出名的!”道口鋪文化站站長郭丹龍說。

宋家班曾上過朝鮮戰場

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

據郭丹龍介紹,宋氏祖先漂泊遷徙,逃荒流浪,以吹奏嗩吶餬口,到處賣藝維持生計,以致世代傳承,逐步形成了宋家班。自宋家定居田廟村後的第一代傳人宋開鑑到現在,田廟村的宋家班已傳承了六代。

解放前,民樂藝人的社會地位較低,解放後,民樂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宋家班的樂理知識和文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在一百多年的歷史傳承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發揚,宋家班的嗩吶演奏技藝漸臻成熟。

12年前,記者曾採訪過耄耋之年的宋家班第五代傳人宋興貴,老人曾說,這“喇叭”上過朝鮮戰場,還受到過志願軍的歡迎!

1953年,宋興貴還是26歲的小夥子,帶著宋家班嗩吶隊參加了全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在朝鮮戰場上,為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吹起了拿手活兒,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

時隔不久,他帶領宋家班嗩吶隊又專程趕赴上海慰問赴朝的志願軍,當時他吹奏的“光榮花”“大保國”“一枝花”等曲目深受歡迎,並獲獎章十餘枚,老人一直保存著。其後,在省級、市級比賽中連獲民間民樂比賽一等獎,1987年,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文藝半點鐘》特別錄製了他吹奏的“百鳥朝鳳”曲目。

吹拉彈唱表演無所不能

音符之間盡顯恢弘壯觀

作為北方民間藝人,宋家班嗩吶隊傳承、創造了許多高難度、複雜的演奏技巧,吹奏技藝得到了極大豐富。吹奏技巧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簫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禽鳴蟲吟,以及模仿人唱戲或演唱流行歌曲,從而大大發展和提高了嗩吶的表現力。

宋家班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嗩吶樂班,以嗩吶為主要樂器,笙笛、二胡等為輔助樂器,並配有打擊樂器——鑼、鼓、梆、鈴等。樂班經常演奏的曲牌有“一句半”“兩句半”“小抬槓”“小開門”“大開門”“三翻”“十翻”“爬山虎”“寶瓶裝”“水落音”“口紅令”“點頭鳳”“大鋸缸”“送情郎”“百子樂”“梆子娃娃”等。吹奏的戲曲折段有《算糧登殿》《二進宮》《穆桂英掛帥》《武家坡》《清風寨》等。劇種為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豫劇、四根弦等。最拿手的曲牌是“百鳥朝鳳”,其間模仿百鳥的叫聲,惟妙惟肖,令人百聽不厭。拿手戲為河北梆子、豫劇。

後來《百鳥朝鳳》被改成一首節慶歌曲,旋律更加歡快飛揚,沿襲了節慶歌曲的鑼鼓喧天,喇叭聲聲,卻不落俗套,音符之間盡顯恢弘壯觀、大氣磅礴。所配的歌詞通俗上口,歌曲洋溢著萬人歡度、千家共慶節日的喜慶與祥和。

與此同時,宋家班創作和學習了一批反映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樂曲。如“春耕忙”“農家樂”,現代戲曲“朝陽溝”“劉巧兒”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宋家班又吹唱青年喜愛的流行歌曲,擴大了聽眾隊伍。在新農村建設中,宋家班則進行曲目改編,宣傳計劃生育、倡導尊老愛幼,受到十里八鄉百姓的喜愛。宋興貴老人曾說,從前嗩吶隊多活動於婚喪嫁娶之地,近些年多活動於開業典禮、節慶活動中,並常年活躍在鄉村集鎮,為傳播、發揚民族音樂、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1987年以來,宋家班嗩吶隊連年獲聊城市民樂比賽優秀樂手一等獎。

年輕人幾乎不會吹嗩吶

宋家班已成美好的記憶

嗩吶演奏既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面,還可演奏曲牌,亦可表演戲曲及流行歌曲,滿足不同層次聽眾的需要。

儘管宋家班以前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後來傳承時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從事樂班演奏的藝人日漸減少,其中大部分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棄藝多年,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再出精品;另一方面,年輕人真正能靜下心來刻苦學習演奏藝術的人少之又少,以致出現宋家班後繼乏人的境況。

現在,宋家班傳承人宋興貴、宋文平已經去世,宋文平的弟弟宋文軍會吹喇叭,但因在臨清有正式工作,也帶不起喇叭班了,年輕人幾乎沒有會吹奏嗩吶的了。宋家班已成為人們美好的記憶。“像宋家班這樣的民間樂隊消失後,不但是民間文化的損失,更是全社會的損失。”郭丹龍神情凝重地說。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欒林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