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緬軍戰敗撤退,一部回國,一部去印度,為什麼沒有采取統一行動?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入緬軍戰敗撤退,一部回國,一部去印度,為什麼沒有采取統一行動?


抗戰時期,中國方面為保衛滇緬交通線,先後兩次入緬作戰,第一次入緬作戰時長半年,雖然取得了諸如仁安羌大捷這樣的勝仗,但總體陷入敗局,在日軍的圍擊之下,最後不得不逃離緬甸戰場。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支番號為“中國遠征軍”的完整部隊,在撤退時卻出現了南轅北轍的不同選擇,一部分撤回到國內,另一部分卻輾轉到了印度,遠征軍在撤退問題上為什麼沒有采取步調一致的統一行動呢?

1,首次入緬,英軍無心戀戰,遠征軍陷入重圍

1941年底,國民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下轄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10萬人。1942年3月初,遠征軍由貴州行軍到雲南,再坐車到臘戍,集中於緬甸首都曼德勒。

遠征軍入緬不到一個星期,戰事就發生了。日軍圍攻駐紮在仁安羌的英軍,戰況激烈之際,入緬先頭部隊第66軍所屬的新編38師指揮官孫立人趕到前線親自指揮,將英軍解救出來。在同一時期,廖耀湘率第5軍的新22師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表現了高超的戰術水平。而戴安瀾將軍麾下的第5軍200師在同古率先消滅日軍第15師團一部。


入緬軍戰敗撤退,一部回國,一部去印度,為什麼沒有采取統一行動?


仁安羌大捷後獲救英軍士兵和中國遠征軍合影

仁安羌戰役後,遠征軍原本計劃繼續出擊,但作為同盟軍的英緬軍第一師卻無心戀戰,主動退卻,向大本營印度方向靠攏,意在保存實力,固守印度。

日軍則接連奪城,4月29日臘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繼而,遠征軍隨即全軍陷入日軍包圍。

2,突圍決策產生重大分歧

遠征軍的主力陷入重圍,求生只能選擇突圍,但在突圍問題上遠征軍內部卻產生了重大分歧。

遠征軍雖為中國部隊,但卻是中美英盟國之間合作的產物,名義上這支部隊由美國將軍史迪威指揮,但實際上遠征軍各部還要聽從千里之外蔣介石的遙控指揮,蔣介石出於保存實力的目的,下令遠征軍撤回國內,但問題是,中國遠征軍退回國內的沿線要地已經被日軍截斷,遠征軍突圍回國非常困難,由於能走的道路均被日軍把守,只能翻越野人山,在荒野、森林、泥澤裡開道。


入緬軍戰敗撤退,一部回國,一部去印度,為什麼沒有采取統一行動?


滇緬戰場上的史迪威將軍與遠征軍軍人在一起

史迪威是典型的職業軍人,有深厚的軍事經驗和素養,他認為遠征軍翻越野人山回國之路行不通,要求遠征軍向西撤退,轉移到印度境內。

3,杜聿明選擇回國,孫立人選擇西進印度

蔣介石命令回國,史迪威要求去印度,該聽誰的?遠征軍將領產生了分歧,分化成兩派意見,一派以杜聿明為代表,杜聿明是蔣介石的黃埔嫡系,一貫尊蔣,這次當然也選擇了聽從蔣介石的命令行事;另一派以孫立人為代表,孫立人是留美軍校高材生,與史迪威一樣有嚴肅的軍事素養,他認為翻越野人山不切實際,認同史迪威的意見,向印度撤退。

後來,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等部甩開日軍主力,進入野人山,在原始森林裡兜兜轉轉,三個多月沒有走出去,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

而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印度,所經之路沒有大山大河阻攔,一路順利行軍,不到一個月就抵達了印度,新38師也成為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入緬軍戰敗撤退,一部回國,一部去印度,為什麼沒有采取統一行動?


孫立人戎裝照

4,尾聲

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杜聿明部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最後與先期達到的新38師一起接受美軍訓練或擴編,改稱中國駐印軍,一年多後,中國駐印軍與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同時發起第二次入緬作戰,取得了滇緬保衛戰的偉大勝利。

更多精彩,請關注兵工科技微信公眾號(微信ID:binggongkej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