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肅寧站

肅寧縣,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515平方公里,總人口344728人。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寧境內交叉而過,肅寧縣有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中國裘皮之都”的稱號。

秦朝置武垣縣,今肅寧全境屬之,治所在今河北肅寧縣東南十六裡。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武垣徒治東武垣城(今河間市城南12.5公里)。

隋開皇三年(583年),武垣縣治遷至瀛州城(今河北省河間市區)。

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改名河間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武垣縣。貞觀元年(627年),武垣縣併入河間縣。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置平虜寨。淳化初(991年),改平城,景德二年(1005年)改為肅寧城(今肅寧鎮)。

金正隆元年(1156年),置肅寧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

元至元二年(1265),廢肅寧縣為鎮,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後恢復原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肅寧縣屬河間府。

清代,肅寧縣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年),肅寧歸天津河間道。

民國時期,肅寧縣屬河北省。

建國後,肅寧屬屬河北省滄州地區專員公署。1993年7月後,滄州地區與原滄州市合併為地級滄州市,肅寧縣隸屬滄州市。

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垣城遺址

肅寧境內有武垣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垣城遺址位於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處的垣城南村村北。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位於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築中現僅有內城東南隅的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內外土城牆已平毀,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內城只存西牆和北牆。此遺址作為縣治長達四百餘年。

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肅寧縣九龍柱

肅寧雖然是小縣,但歷史上出過一位皇太后和兩個狀元,有此殊榮的在全國也不多見。

鉤弋夫人趙氏(?—前88),漢武帝嬪妃,漢昭帝之母,西漢武垣縣人。漢武帝東巡過河間,“望氣者言此有奇女”,於是召見她並將其手展開,展開後掌中握有一玉鉤,因此被稱為拳夫人,因貌美聰敏,善於歌舞受寵,晉封為婕妤,漢武帝為其修“鉤弋宮”,所以也稱“鉤弋夫人”。生皇子劉弗陵,被立為太子。武帝為避免重蹈呂后亂政覆轍,賜鉤弋夫人死。後追封為皇太后。後人在其故鄉武垣城建鉤弋夫人廟祀之,並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舉辦廟會以紀念。

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劉春霖像

兩位狀元,一是元朝的魏元禮,魏元禮又名魏禮,字廷訓,河北肅寧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左榜狀元(“左榜”是元朝專為漢人、南人設的科舉考試,難度大於專為蒙古人、色目人設的“右榜”),授翰林國史院修撰。《大明一統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頁中記載:“魏禮,肅寧人。篤信好學,庚子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禮部侍郎。”第二位是末代狀元劉春霖,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肅寧縣北石寶村人, 光緒三十年(1904),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進行了最後一次會試和殿試,來自直隸省肅寧縣的舉子劉春霖狀元及第。轉年,清政府宣佈廢除科舉制度。因此,劉春霖成為中國末代狀元。被後人譽為“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後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大總統府內史祕書等職。為官不善逢迎,性喜園林。喜藏書,尤善書法。著有《六十自述詩》。

肅寧縣----歷史上出過兩位狀元和一位皇太后

劉春霖墨寶

另外,肅寧歷史上著名人物還有魏忠賢和劉完素。魏忠賢(1568—1627),原名李進忠,明朝宦官,北直隸河間肅寧人。出身於市井無賴,萬曆時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事中官魏朝,得其佑庇。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魏任司禮秉筆太監,後又兼掌東廠,與客氏勾結,專斷國政,政治日益腐敗。自稱“九千歲”,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名目。思宗即位,免其職位,安置鳳陽,後自縊死。劉完素(約1120—1200),金代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世稱“劉河間”。河間洋邊村(今肅寧縣師素村)人。在醫學理論上,強調火熱致病,善用寒涼藥,是寒涼派的代表人物。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黃帝素問宣明方論》三卷、《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等。弟子眾多,史稱“河間學派”。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