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盜出寶物被貪官獨吞

本文舍作者 倪方六

孫策墓位於蘇州市區盤門外,多次被盜。

據明人黃省曾《吳風錄》記載:“自正德中,吳中古墓如城內樑朝公主墳、盤門外 孫王陵、張士誠母墳,俱為勢豪所發,獲其殉葬金玉古器萬萬計,開吳民發掘之端。”這裡的孫王陵就是孫策的墳墓。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蘇州東吳大墓)

黃省曾所記孫策墓被盜一事,並非首遭。 早在宋代,孫策墓就被盜墓賊光顧了,隨葬品被掘一空。孫策死後被葬在蘇州盤門外三裡處。孫策墓被盜經過,在宋人滕崴《孫王墓記》一文裡有反映。

時發宋政和六年,當地村民去盜孫王墓發墓,打開後發現墓磚上有篆隸體“萬歲永藏”字樣,“得金玉奇器甚多。有銀盃,初若粲花,良久化為腐土,並金搔頭十數枚,金握臂二,悉皆如新。”

其中有一隻瓦制薰爐,箱底還有灰炭。碑石斷缺,僅剩下“中平年”三個字,太守趕緊讓人把盜洞掩埋起來。後來,官府抓獲了那個盜墓賊,追討回了所盜寶物。但交出的寶物並沒有收繳國庫,而是讓當時的權臣朱勖據為已有。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薰爐,非文物)

此後,到南宋時,孫王墓又遭侵犯。明人盧熊《孫王墓辨》引洪氏《三庚志》:“平江盤門外大冢,紹熙二年秋雨潰圮,牧童入其間,得銅器數種持賣於市,鄉人往視圮處,其隧道有石刻隸書雲:‘大吳長沙桓王之墓,赤烏三年’凡十二字。”

解初初期,時任蘇州市長的王東年曾為孫王墓立碑題字,加以保護。令人遺憾的是,孫王墓在“文革”中又遭到破壞,被蘇州染絲廠圈進廠區,建造廠房時,損及孫王墓。1981年4月,經官方批准,蘇州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清理髮掘。

目前,遺址尚存,成為當地著名景點之一。

附:安徽馬鞍山疑似孫策墓——獨山墩墓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古墓門,與本文無涉)

蘇州的孫王墓墓主是孫策,並未經過考古認定。在1986年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鄉陶莊村附近發掘的“獨家墩”,倒被認為是孫策的“桓王陵”,馬鞍山博物館郎俊、吳志興等人,便持這一觀點,他們曾在2003年的《華夏星火》、2005年《中國文物報》上撰文,表述過這一看法,本文所述的主要內容即引自該報道。

獨家墩墓內棺木全朽, 墓主屍骨無存。由於被盜嚴重,幾乎是洗劫一空,僅出土陶豬、陶樓、對置式神獸鏡和礪石等文物4件,給墓主認定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獨家墩墓原墓頂上有16塊大石板覆蓋,石板上再封土成丘,墓向90°。墓由磚鋪墓道、甬道、大橫堂、三個小耳室、雙後室組成。右後室的後壁上有一個小型壁龕。兩個後室之間有一個“過仙洞”。墓內長10.25米,大橫堂內寬5.75米、殘高2.70米。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墓磚較大,上有太陽紋、乳丁紋以及同心圓紋等,墓葬氣勢雄偉。由於多次被盜,出土器物極少。只有已殘半圓方枚神獸鏡一枚、陶豬、陶廁、陶井第幾件遺物。由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可以確認其墓葬年代為東漢末的建安時期。也有人將其歸為東吳早期。

這一時期我國江南地區基本上為孫氏政權所有。墓葬地一帶是東吳時的牛渚,當時是孫策政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軍事地區。

在國勢衰竭,天下大亂的建安時期,能營建獨家墩這樣的大型複雜墓葬,其墓主絕非一般人物。東吳中期營建的左大司司馬右軍師朱然墓也只有七、八米長。

持獨家墩墓是孫策的學者認為,雖然蘇州有“吳王墓”、富春有“桓王陵”,但《三國志》上未言孫策的具體葬地,蘇州說和春宣說,未經考古發掘,都是不可靠的。富春當時還不太安穩,孫氏政權尚未徹底控制江東,殘餘勢力與地方武裝經常擾亂,越人反抗更為激烈,孫策就是被殘餘勢力刺殺身亡的。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相反,孫吳自有江左之後,觀鞍山境內的牛渚則一直是東吳的軍事要塞,擁有重兵。孫策、周瑜、魯肅、孫桓、孫瑜、全琮、陸遜等一批東吳大將,全都在此駐守過,建有重要的牛渚塢。

古成盜墓成風,所謂“十墓九空”,大墓更是被盜的目標。孫策葬於牛渚一帶,可以防止被盜,有安全感。同時,牛渚是孫策佔有江左的發祥地。另外,從風水的角度看,這裡水陸交通發達,東北距秣陵只有八十里;又九山環一湖,牛渚出大江,風景秀麗,是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孫策葬於此地應該是最佳選擇。

孫策下葬於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間上也與獨家墩漢墓吻合。《當塗縣志?武備志?兵事篇》,明確記載:建安十九年吳侯權以魯肅為橫江將軍,屯陵口。這說明建安十九年前牛渚已有陵口地名的存在。這為孫策的墓葬地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佐證。

村民盜墓事發,被抓獲了交出所盜寶物,官員據為己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