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1、關東軍不再是原先的那支精銳部隊了,只剩下了空殼

糾正題主的一個誤解,關東軍並不是一支固定不動的軍隊,日本的軍隊是一直根據戰爭需要調動的,譬如主力之一的27師團等就被調到過關內作戰。

到了二戰後期,關東軍的精銳大部分被替換到了太平洋戰場打美國人,比如1945年1月,就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和一支特設的具有高度機械化的常備兵團赴太平洋戰場。4月初,美軍攻佔沖繩島,並對日本本土開始空襲,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進行本土決戰的準備,為此又從關東軍抽走7個師團,並將關東軍儲備的近1/3的戰略物資以及大批人員調回國內。

所以到了後期,關東軍的編制還在,但內核不再是以前的那波虎狼之師了。1945年時號稱70萬的關東軍,有戰鬥力的大概只有20萬左右,其他的很多是老人和孩子湊數的。而二戰晚期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嚴重不足,甚至抽調偽軍的裝備補充新編關東軍部隊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2、蘇聯軍隊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人數和武器裝備都碾壓關東軍

蘇聯並不是隨便打打的,自五月份德國投降後,蘇聯一直在進行對日作戰的準備。

1945年5月至8月,蘇聯向遠東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運去了136000節車皮的部隊和作戰物資。4月到9月,共發出火車1692列。其中,運送步兵的為502列,運送炮兵的火車為261列,運送坦克兵的火車為250列,運送工程兵和其他部隊的火車為670列。在調運高峰的6月和7月,每天晚上發出的火車平均為26列。當時從西線調到遠東的蘇軍有三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團軍,共12個軍,39個師,使蘇軍在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的兵力增加了一倍。 在後勤保障方面,蘇軍建立了200多座大型倉庫、若干所野戰醫院,還有油庫,儲備了供157萬人用的物資。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1945年8月初,蘇軍在遠東共展開了11個合成集團軍、兩個戰役集群、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軍集團和3個防空軍集團、4個獨立航空兵軍,總兵力近160萬人,有26137門火炮,5556輛坦克,3446架飛機,還擁有太平洋艦隊、阿穆爾地區艦隊。可見,進攻關東軍的蘇軍不但是精銳,還是日本軍隊並沒有太多交戰經驗的大兵團機械化部隊,實力碾壓日軍。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3、蘇軍是突然襲擊,日本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蘇軍對此戰極其重視,斯大林幾乎把蘇軍優秀的高級將領都派往遠東,其中包括華西列夫斯基、麥列茨科夫和馬利諾夫斯基三位元帥。

蘇聯的戰術安排:以3個方面軍協同配合,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縱深推進,以東、西兩個方向的向心突擊為主,其中又以西部為主要突擊方向,目標是奪取戰略要地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切斷關東軍與朝鮮日軍和本土日軍的聯繫,圍殲其主力並解放東北全境,速戰速決以避免對日持久作戰。另外,以太平洋艦隊協同陸、空軍各一部攻佔北部島嶼。

從8月9日零時10分至凌晨1時,蘇軍未經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許就發起了全面進攻。總攻發起以後,空軍先後出動了兩批共480架轟炸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對海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吉林、瀋陽等地的軍事工業基地及鐵路樞紐和機場等重要目標實施了集中轟炸。日空軍懾於蘇軍的威力,在戰役的第一天就轉移到南朝鮮和本土。所以蘇軍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區制空權,為地面部隊順利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比日本,直到戰前一天還在幻想和蘇聯和談,不但沒有做好心理上的準備,還沒做好足夠的戰爭準備。當時日本國內認為就算蘇聯打過來最早也是1946年的事情。實際上直到蘇聯開戰後,日本國內才知道原來蘇聯真的打過來了。蘇軍是8月9號宣戰的,但是日本發到國內的電報沒有發送成功,實際上日本是10號才正式收到蘇軍的宣戰書。

本來兵力、裝備、戰術、經驗、心態士氣就絕對劣勢了,被突襲後一觸即潰太正常了。

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潰沙俄,為何後來就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4、即便如此,日本的抵抗並不微弱,臨死還咬了蘇軍一塊肉

在整個戰役中,蘇軍損失3.2萬人、500多輛坦克、600多門火炮和100多架飛機。比如8月9日,蘇軍坦克群突擊太快導致油料不足,得到情報的日軍出動了86架轟炸機,進行了12次集中轟炸,蘇軍損失150輛坦克、27門火炮和42輛汽車。

坦白說,蘇軍如此優勢的兵力、如此充分的準備下,損失這樣不算少了。雖然比起勝果這點傷亡不值一提,但是對比當時世界上的其他軍隊,關東軍當時的表現已經算不錯了。

至於蘇軍出兵的意義,有些事情我就不展開說了,細思恐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