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巔峰之作,如果要評出“三大戰役”的話,我認為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庫爾斯克會戰毫無懸念入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能夠組建千萬大軍的其實只有美國、蘇聯與德國,不僅因為人口眾多而且工業強大。中國雖然人口是“三大國”的總和,兵力卻不及“三大國”中任何一國的半數,這也是中國軍事工業落後的無奈。

蘇德戰爭的“三大戰役”

1941年6月德國偷襲蘇聯,德國雖然有著突然襲擊的“先手優勢”,而且德國經歷了波蘭戰役、法蘭西戰役、巴爾幹戰役積累了豐富的現代化戰爭經驗,卻不能在冬天到來之前攻破莫斯科甚至列寧格勒,這也說明蘇聯軍隊的戰鬥力遠不是蘇芬戰爭表現的那樣不堪一擊。1941年10月初德國軍隊開始進攻莫斯科,但蘇聯軍隊卻能夠苦戰兩個月頂住德國人的進攻甚至展開反攻,當年的“蒸汽壓路機”經過“電氣化改造”戰鬥力更強。一些人總是吹噓美國給予蘇聯援助,其實稍有歷史知識的都清楚首批美國援助是在1941年12月才抵達蘇聯北冰洋畔的摩爾曼斯克港口,此時蘇聯已經頂住了德國的進攻並準備反攻。可以說蘇聯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至於美國的援助,狡猾的美國人霍普金斯看到蘇聯有能力打敗德國才建議美國援助蘇聯。

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德國軍隊戰線太長補給困難,而且藉助了冬天的“助力”。等到1942年的夏天到來,德國軍隊繼續展開進攻,當然德國軍隊無力全面進攻,而是對蘇聯伏爾加河、頓河地區展開“重點進攻”。從1942年7月到11月,德國軍隊整個夏天與秋天的進攻再次被蘇聯軍隊拖入冬天,甚至蘇聯軍隊展開遠距離包圍。斯大林格勒會戰看起來德國軍隊的損失與莫斯科會戰的損失差別不大,但僕從國軍隊的損失卻很不少,而且莫斯科會戰時德國各集團軍都建制完整,而斯大林格勒會戰德國第6集團軍卻全軍覆沒。“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斯大林格勒會戰宣佈蘇聯軍隊有能力消滅整個集團軍的德國軍隊,將其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並不為過。至於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的“奇蹟”,只要不能消滅蘇聯軍隊主力,也就於事無補。斯大林格勒會戰後,美國援助開始大規模到來,美國看到了蘇聯必然戰勝德國的前景。

1943年7月,德國軍隊與蘇聯軍隊在庫爾斯克展開大會戰。如果說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一定程度上蘇聯軍隊需要把德國軍隊拖入冬天才能最終取勝,那麼庫爾斯克會戰則表明蘇聯軍隊即使是在德國軍隊最能發揮戰鬥力的夏天也能擊敗德國軍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都被重創,表明蘇聯軍隊已經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擊敗德國軍隊。一些人認為盟軍西西里島登陸導致德國放棄庫爾斯克會戰從而蘇聯取得勝利,這些“半桶水”卻不願意明白西西里島登陸希特勒只從蘇德戰場抽走一個師而不是一個軍更不是一個集團軍,而蘇聯還有一個方面軍的預備隊。美國一直推遲開闢“第二戰場”,他們面對斯大林的指責,用增加軍事援助作為補償。

蘇德戰場的“三大戰役”,完成了蘇聯軍隊從崩潰到堅守再到反攻的歷程,體現了“閃電戰”與“大縱深戰術”的各自戰術特點。我一直崇敬那些用劣勢裝備擊敗優勢裝備的將軍們,至於劣勢裝備的軍隊犧牲更大,那也是武器裝備落後的必然結果,打贏了就是奇蹟,打輸了也正常。德國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軍官素養、實戰經驗都要超過蘇聯,但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人卻能頂住德國的進攻甚至反攻入德國,這才是真正的軍事奇才。與用壓倒性的兵員、武器裝備贏得戰爭甚至還不怎麼樣的阿拉曼戰役、西西里島戰役、諾曼底戰役、阿登戰役相比,蘇德戰爭的“三大戰役”才是現代化戰爭的經典之作。

可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缺少現代化工業支撐的現代化軍隊,這才被日本軍隊蹂躪。中國軍隊遠征緬甸作戰,史迪威認為只要給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差不多的武器,中國軍隊的頑強精神都能戰勝日本軍隊。後來的朝鮮戰爭,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遠不如聯軍,卻能從鴨綠江邊把聯軍一路驅逐到三八線以南甚至三七線,可見中國軍隊只要武器裝備不是落後的離譜,戰鬥力還是不可估量的。

蘇德戰爭,蘇聯不是慘勝而是全勝,蘇聯軍隊所到之處基本都變成蘇聯的勢力範圍。這背後是蘇聯的頑強精神與軍事工業,這才有戰爭紅利。美國等到1944年6月終於等不住了,再不開闢第二戰場,整個歐洲大陸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了。從法國北部到德國北部,英美盟軍數百萬大軍竟然忙碌了近1年,而且是在德國軍隊消極抵抗的情況下,難怪艾森豪威爾一直拒絕與蘇聯發生衝突。

值得鄙視的是英國,那麼發達的現代化工業,那麼先進的武器裝備,竟然表現的如此差勁,與蘇聯與中國如何相比較?如果中國有英國那樣的武器裝備,兩個日本甚至兩個德國都被消滅了。沒有鋼鐵長城,只能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