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宋朝 大禹 中國歷史 黃河 談古論晉 2017-05-25

---史話三晉之夏縣篇

說起“華夏第一城”這個名號,許多人肯定都嗤之以鼻。你山西一個小小的縣城都敢號稱“華夏第一城”,都不怕大風閃了舌頭。就山西這個小小縣城,就敢號稱“華夏第一城”,如果你熟識這個縣城的上了點年紀的人,一定會在他滔滔不絕地講述中點頭稱是。為什麼?只因這個縣城叫夏縣。

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百姓流離失所。作為部落首領的堯決心消滅水患,讓人推薦會治水的人。大家都推舉了黃帝的後代鯀,可堯並不信任他,但又沒有合適的人選,就任命鯀為崇伯,前去治理水患。

鯀用堵塞的辦法來治水,可黃河水勢浩大滔天,這邊堵來那邊又溢出。一來二去鯀一直治理了九年,水患依舊沒有治理。後來舜接受禪讓成為部落首領,封鯀的兒子禹為夏伯前往治理。禹改變父親的策略,採取疏導的辦法,終於將水患平息。後來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禪讓,成為新的部落首領。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分中國為九州後,傳位自己的兒子啟,徹底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度,開創了世襲的先河。啟建立最早的奴隸社會王朝夏朝,建立都城就在今天的夏縣。

有人會提出疑問,就這個敢稱“華夏第一城”?

《帝王世紀》載:“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史記.周本紀》載:“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水經.潁水注》載:“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這個都城應該在河南陽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才對啊。後來啟繼位後才搬遷到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夏縣的啊。

其實不然,靠這個想號稱“華夏第一城”,遠遠不夠的。

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歷史學家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也就是說,大禹僅僅只是個部落首領,只有到他兒子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啟的爺爺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城郭的人。

《世本》載:“鯀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另《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訓》更是給出鯀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鯀作三仞之城。”而鯀所建立的這個城郭,就是安邑城,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真正意義的城郭。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堯舜作為兩代部落首領,帶領族人活動的區域一直在山西。河南地面因地勢低,黃河水氾濫,直到了大禹將水患治理後,才遷移到中原地界。

所以,今天的夏縣人才敢號稱“華夏第一城”。

夏縣古稱“安邑”,當年三家分晉,魏國都城便為安邑。直到北魏年間,在安邑城南四十里設立新城,稱之南安邑,安邑被分為兩縣。到孝文帝時期,將北安邑遷移至東十五里,更名為夏。這一叫,夏縣之名一直叫到了今天。

當年的北安邑遺址,在今天山西夏縣禹王鄉的禹王村一帶,現稱“禹王城”,至今尚留城垣殘跡,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而當年南安邑治所在今天運城市鹽湖區安邑鎮。

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說道夏縣人,周邊縣市人稱之為“驢”,也有稱“賊”的。是指得夏縣人長相憨厚,認死理,其實內心透亮,做事情比較精明。

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諸如上述“華夏第一城”這個稱謂,如果是別的地方人,或許不會和你叫這個真,你說不是就不是了。但是夏縣人不會,一定會讓你心服口服地認可。在河東大地上關於夏縣人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因夏縣自古人多地少,城邊百姓大部分以種菜為生,從種到販賣,無處不顯示出夏縣人的聰明和精打細算來。山地上一畝地種兩畝地的效果,哪塊地裡都是套種出多種莊家和蔬菜瓜果,一茬接一茬。

周邊城市賣菜的多為夏縣人。只見這個賣菜的夏縣人將白菜在稱勾掛好,秤桿高高揚起。夏縣人高聲喊道:“八斤多,按八斤算吧!”買主問:“多少錢?”準備掏錢,夏縣人一邊利索將白菜裝好,一邊說:“好哥咧,八斤高高,一斤兩分錢,二八一毛八,當叔的還能虧了你,你就掏一毛六就行了!”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所以有“榮河甑,夏縣驢(或賊),芮城鬼,永濟蛋.......”等民間說法。

夏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蹟甚多。史上名人輩出,最出名的為一代名相司馬光,東晉書法家衛夫人等等。

別的且不說,單說司馬光。光從他死掐政敵王安石的事情上,充分證明了他是一個標準的夏縣人。

談古論晉:山西夏縣人的“驢”,才有了家喻戶曉的“二八一毛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