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宋朝 隋朝 王安石 高考 察歷史 2017-06-09

又到高考季了,看著一位位學子或自信或緊張地走進考場,不免心有感觸啊。回想不過一百多前尚在實行的科舉制度,這項以打破門戶之見、打破高門大閥壟斷官場的制度,歷來爭議頗多。這次我們不對科舉制度的實施做任何評價,只是單純地看科舉考試的內容,或許你心中便會有評價了。

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科舉制度正式開始實行是在隋朝時期,隋煬帝面對關隴貴族以及山東貴族的掣肘,迫切需要從寒門中選取人才,從而鞏固自己的政權。隋朝以“試策”取士,其實就是討論當時的政治時務,然隋朝國祚太短,科舉制度實施不長,每次取才亦不過10人,所以科舉制度在隋朝並沒有很好的發展。

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唐朝取代隋朝後,開始重視起科舉制度,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但真正重要的僅有明經、進士兩科,只有中這兩科的考生日後才能真正成為高級官員,成為官場的定製或潛規則。進士科是最為重要的,由禮部尚書親自主持,皇帝命題,主要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特別是重詩賦,所以唐詩能夠繁榮的原因也有科舉因素的推波助瀾。因多在春天舉行,故又稱“春闈”。

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宋代科舉初期基本上沿襲唐制,依舊是進士科最為重要。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開始改革對進士科的考試內容進行改革,取消了詩賦、帖經、墨義這樣於治國無關的考試內容,而專以經義、論、策取士。謂經義,與論相似,其中的不足之初是隻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這就是八股文的開端。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本在於通經致用,可後世的改革將八股文改進了死衚衕。

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大體相同,考試內容以沿襲宋為主,依舊是八股取士,但是八股文只是其中一項考題,時務策依舊十分重要。如明嘉靖年間殿試,林大欽作《廷試策》,明確地提出了八項治國方略:均田、擇吏、去冗、省費、闢土、薄徵、通利、禁奢。因此,林大欽被欽點“御擢第一”,成為狀元。

高考來兮思科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試題又是如何?你能中舉嗎?

晚明崇禎面對天下亂象,更加註重策論,親自出題,300字的策問中共發出9問,大多切中時弊,劈頭第一問就說:“同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如今士風不正,欲求無邊而見識短淺。想要正士風以復古道,用什麼辦法可以做到?”當然,科舉雖然可以取人才,但是最為重要的君臣治國,不是科舉可以拯救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