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哪位皇帝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無能之輩”

宋朝 遼朝 宋太宗 中國古代史 看現在觀未來 看現在觀未來 2017-10-06

毛主席點評原文

此人(指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毛澤東讀脫脫等《宋史》卷四《太宗本紀一》的批語

毛主席批評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敵手,表示了他的輕蔑,由此肯定了“誘敵深入,聚而殲之”這一戰略戰術的優勝之處。

毛主席對哪位皇帝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無能之輩”

宋太宗畫像

宋太宗趙光義,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的胞弟,他在其兄死後,繼承皇位,成為北宋第二個皇帝。由於宋太祖前期的努力,大半江山歸於統一,到宋太宗即位時,與宋對立的只剩下契丹(遼)與西夏二族。為了實現全國統一,他多次御駕親征契丹。宋遼之間的第一次交鋒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親率大軍討伐契丹,沿途所到之地易州、無東易州、涿州、幽州、薊州等地刺史、節度使等紛紛投降。顯然開頭不錯,但是先勝後敗。毛主席在這段的天頭上批註:“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

事實正是如此,太宗在平定北漢後,馬不停蹄的督率宋軍與契丹大戰於高粱河。開始小勝過幾次,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隊由於長期連續作戰,沒有得到適當休息,以至過度疲勞。高高在上的宋太宗,一不瞭解敵情,二不愛護作戰將士,三又指揮不當,結果陷入契丹兩軍夾擊包圍之中,全線潰敗,只得班師回朝。在這一篇記述的天頭上,毛主席批道“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毛主席對哪位皇帝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無能之輩”

宋遼戰爭

從批註上來看,毛主席對舊史學家所讚美稱頌的宋太宗,多持異議和批評,而對契丹的“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戰術,則頗為重視和讚賞。在毛主席看來,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是克敵制勝的原則。1965年8月11日,當軍隊負責人羅瑞卿向毛主席和中央常委彙報誘敵深入的備戰方法問題時,毛主席隨即談起:就是要誘敵深入。我最近研究歷史,古今中外,凡是誘敵深入的,就把敵人殲滅了。凡是開始打勝仗,興高采烈,深入敵境,就打敗仗。宋朝第二個皇帝趙光義,經過苦戰滅亡了北漢,佔領太原後,接著就同遼國打仗,深入到現在北京附近,被敵人一個反擊,打得大敗,皇帝幾個月不知下落。以後宋朝對外作戰,就是把敵人擋住,不敢讓敵人深入。劉邦也是幾次輕敵冒進,被打得大敗,差一點被敵人捉住。一次是孤軍深入平城(大同),被匈奴單于包圍了七天,彈盡糧絕,後來用陳平之計才衝出來。另一次是深入彭城,被項羽一個反擊,幾十萬人被殲,劉邦只乘了一輛車和幾十個人突圍逃走。途中遇到自己的兒女,又因楚軍追趕,幾次把女兒推下車,夏侯嬰幾次把他們拎起來。這件事要經常研究才好。

《宋史:太宗本紀》篇後,作者對太宗寫了一段讚語,他說:“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主席不以為然,於是在旁邊批道:“但無能”。讚語中有說:帝“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嫁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毛主席表示異議的批註:“不擇手段,急於登臺。”讚語中又說:“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毛主席則爭鋒相對地批註:“幽州之敗”。

毛主席對哪位皇帝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無能之輩”

毛主席接見部隊將領

毛主席通過對宋太宗的批評,肯定了“誘敵深入,聚而殲之”這一戰略戰術的 優勝之處,他的軍事思想中也繼承了這一古代精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