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讀懂了唐三彩,

就讀懂了大唐太平盛世的豪氣干雲;

讀懂了明傢俱,

就讀懂了明朝清廉簡刻的涉世之法。

同樣,

讀懂了風靡兩宋的黑瓷建盞,

就讀懂了宋人的風雅。

千年前的鬥茶“神器”

“鬥茶”之風,始於唐代,興於兩宋。而福建建安,是宋代首開鬥茶風範的地域,因為這裡盛產極品茶葉——“建茶”。

鬥茶所用的茶葉,是建茶中的白茶。由於鬥茶最講究的,是鬥色。當時所用的又是白茶,所以黑與白的對比,才能最為分明,於是,便產生了“建盞”這種黑瓷茶盞。

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上的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

“建盞”一名,得名於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分佈在南平建陽水吉窯、南平茶洋窯、武夷山遇林亭窯,三處窯址統稱建窯系。

在宋時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視建盞為鬥茶的最佳珍品。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宋代文人僧侶鬥茶場景)

宋人蔡襄的《茶錄》一書,對建盞黑瓷與品茶、鬥茶之間的關係,說得很明確: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南宋開慶年間,鬥茶從中國佛教寺院被日本僧人傳入日本,日本的抹茶,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當時的日本貴族上流階層,視黑瓷建盞為尊器,至今日本人也都愛用黑色的碗,不能不說深受宋人影響。

建盞的釉色魅力

建窯黑釉盞能在點茶、鬥茶盛行的宋代成為最受歡迎的茶碗,其決定性因素就是釉色。

建盞瓷釉的斑紋主要有曜變、兔毫、油滴、鷓鴣斑等,這些建盞的名稱也是根據紋飾命名的。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1、曜變建盞

建盞的曜變斑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它像光暈,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由,能衝破形的束縛。

曜變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日本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1900~1975)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

“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的曜變天目被國際陶藝界公認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名碗”,並譽為陶瓷藝術的珠穆朗瑪峰。

它曾是日本徳川家族代代相傳的鎮家之寶,也是家族當時傲視天下權勢的象徵。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日本靜嘉堂藏品宋代國寶“曜變天目”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靜嘉堂曜變天目細節

2、兔毫建盞

南宋時期,燒製“曜變建盞”是極為偶然的,這種紫蘭色的斑紋和絢麗的色彩被陶工們認為是“妖器”。

與日本崇尚詭譎瑰麗的“曜變建盞”不同,宋代人更偏愛兔毫建盞。這也和宋朝崇尚古樸深沉、典雅高貴的審美有關。

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宋代與飲茶有關的詩詞常常稱頌歌詠兔毫盞,宋代多本茶書亦以建窯兔毫盞為茶盞之尊,《茶具圖贊》甚至將十二種茶具之一的茶盞直接畫成兔毫盞,其在當時的標誌性地位毋庸置疑。

宋徽宗御筆定論的上品兔毫,需要達到“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標準。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品 宋代兔毫盞

3、油滴建盞

油滴盞在碗的黑色釉層中,有一個個大小不一金屬光澤的圓點狀結晶,大的直徑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有金黃色,也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小點,既像夜空閃爍的星辰,又很像滴滴晶瑩的油珠,故名“油滴釉”。

以“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說法來自日本,目前最早記載可追溯到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成書的《禪林小歌》。

在我國古籍中,尚未發現以“油滴”描述建盞的文獻,因此“油滴”是一個並無爭議的外來詞彙。

油滴建盞結晶斑色如黃金者稱“金油滴”,色如銀灰者稱“銀油滴”,就像生活中看到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滴,微微凸出,異光折射,邊緣呈流線型。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日本大阪東洋美術館藏品油滴盞

4、 鷓鴣斑建盞

鷓鴣斑釉的記載初見於宋初的《清異錄》:“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黃山谷詩云:“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

從中可知帶鷓鴣鳥羽斑花紋的黑釉盞,自宋初以來便深得騷客文人和茶人愛重。

鷓鴣鳥的羽毛為紫赤相間的條紋,外觀同鵪鶉、沙雞相像,胸羽白點正圓如珠,為其他鳥類所沒有。

“鷓鴣斑”就是鷓鴣鳥其胸部遍佈白點正圓如珠的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

建盞的“鷓鴣斑”即指釉面呈獻出類似於鷓鴣鳥胸部散綴正圓白點的形狀。但鷓鴣斑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盞釉面,學界仍有爭議。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品 宋代鷓鴣斑建盞

半緣人造半天工的器物靈魂

建盞斑紋是在還原氣氛中,通過窯內13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而自然形成的,窯變後會現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是建窯的傑出成就。

建盞的美,在於質感,在於難得,在於隨機性,在於個性。其它瓷器的紋樣花式雖然也呈現精彩之態,但都是由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而來。

而建盞雖然也需借巧匠的巧技,但它的花紋,皆由陶製過程中,天然形成。

黑釉在爐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幻化出“可遇不可求”的花紋,呈現出變化萬千、絢麗多彩之態勢。土與火的交織和煅煉,方能成就世間唯一的珍品。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建窯爐火高溫1300℃以上

現今的工藝技術,比起宋朝無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可是同樣的陶土,同樣的工序,在同一個窯址卻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塊建盞,難道當中真有什麼科學無法解釋的玄妙技藝?

也許,當時的工匠也未真正掌握窯變的絕技,只是八百年前燒窯之中發生的變數,才誕生了這個偶然的驚喜。

這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每個人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生命價值,不可複製,無法重來。

擁有一枚屬於自己的建盞,守護它,摩挲著隱約跳躍於黑瓷上的花紋,就像聆聽著有節奏的心跳,它不再是一件冷冰冰的器物,而是與你相濡以沫的生靈。

雖然留存於世的宋代建盞是遙不可及的神品,但如今,已經有不少民間手藝人在重拾古法燒製建盞的工藝,讓我們這些千年後的現代人,也能手捧一枚建盞,與它近距離接觸

你與宋人的風雅之間,只差一個建盞。

盛有茶湯的建盞

當你心平氣和,仔細端詳,便能領略到建盞樸實花紋背後的星光閃耀,彷彿另一個深邃的天空,線條寬廣,溫暖圓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