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開國的前100年間,從宋太祖到宋仁宗,英宗,雖然國家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上也逐漸富裕,甚至軍隊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就軍事上的實力而言,卻是“一蟹不如一蟹”。

而軍隊不能保護國家,邊境上就紛爭不斷。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代,宋朝國內也是盜賊不斷,“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歐陽修的話很恰當,單單經濟上的富裕並不能保證人民的幸福。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開國的前100年間,從宋太祖到宋仁宗,英宗,雖然國家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上也逐漸富裕,甚至軍隊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就軍事上的實力而言,卻是“一蟹不如一蟹”。

而軍隊不能保護國家,邊境上就紛爭不斷。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代,宋朝國內也是盜賊不斷,“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歐陽修的話很恰當,單單經濟上的富裕並不能保證人民的幸福。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長了一顆漢唐雄心的宋神宗

在開國107年後,宋朝終於迎來了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神宗趙頊,雖然在位不到二十年,也有過損失上萬的靈夏之役和永樂城之敗。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卻穩步回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神宗時期對禁軍的改革,主要是“將兵法”,“將兵法”把部隊中人數不足的編制解散或者合併,重新任命新的富有實戰經驗的軍官進行訓練和作戰。說起來和20世紀40年代美軍顧問對國軍提出的改造方案一致。而宋神宗明顯比常申凱有魄力得多。宋軍在神宗年間成功“瘦身”,禁軍兵力一度降低到六十多萬,戰力反而提高。

孔子說政治的要領在於足兵足糧,且取得人民的信任。元豐四年,宋神宗發動四十萬大軍伐夏,民夫數量亦不下於此。

雖然最後因後勤運輸困難未能一舉滅夏,但能出動如此規模的大軍出境作戰,這其後的財政能力與組織力度,本身已經證明了神宗時期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開國的前100年間,從宋太祖到宋仁宗,英宗,雖然國家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上也逐漸富裕,甚至軍隊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就軍事上的實力而言,卻是“一蟹不如一蟹”。

而軍隊不能保護國家,邊境上就紛爭不斷。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代,宋朝國內也是盜賊不斷,“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歐陽修的話很恰當,單單經濟上的富裕並不能保證人民的幸福。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長了一顆漢唐雄心的宋神宗

在開國107年後,宋朝終於迎來了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神宗趙頊,雖然在位不到二十年,也有過損失上萬的靈夏之役和永樂城之敗。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卻穩步回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神宗時期對禁軍的改革,主要是“將兵法”,“將兵法”把部隊中人數不足的編制解散或者合併,重新任命新的富有實戰經驗的軍官進行訓練和作戰。說起來和20世紀40年代美軍顧問對國軍提出的改造方案一致。而宋神宗明顯比常申凱有魄力得多。宋軍在神宗年間成功“瘦身”,禁軍兵力一度降低到六十多萬,戰力反而提高。

孔子說政治的要領在於足兵足糧,且取得人民的信任。元豐四年,宋神宗發動四十萬大軍伐夏,民夫數量亦不下於此。

雖然最後因後勤運輸困難未能一舉滅夏,但能出動如此規模的大軍出境作戰,這其後的財政能力與組織力度,本身已經證明了神宗時期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徽宗時期國土西擴,但軍事實力衰落

宋哲宗和宋徽宗時期:軍隊的逐漸退化

宋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推進,與政治上的舊規則相悖,本身依賴於皇權的強力推動,所以遭到舊黨大臣們反對。

如蘇轍就認為:精簡軍隊會造成地方治安下降,加強訓練則不合乎古代兵書用兵之法,軍隊的戰鬥力加強會導致邊將地位上升,威脅到文官士大夫對朝政的壟斷。

宋神宗不滿40歲就去世,使得反變法的舊黨勢力得以復辟,而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成果,也被他們肆意破壞,如宋哲宗元佑七年,禁軍指揮數有所增加,但禁軍兵力反而下降至55萬。這標誌著神宗改革之前的“額存而兵闕”現象又一次死灰復燃。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開國的前100年間,從宋太祖到宋仁宗,英宗,雖然國家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上也逐漸富裕,甚至軍隊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就軍事上的實力而言,卻是“一蟹不如一蟹”。

而軍隊不能保護國家,邊境上就紛爭不斷。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代,宋朝國內也是盜賊不斷,“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歐陽修的話很恰當,單單經濟上的富裕並不能保證人民的幸福。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長了一顆漢唐雄心的宋神宗

在開國107年後,宋朝終於迎來了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神宗趙頊,雖然在位不到二十年,也有過損失上萬的靈夏之役和永樂城之敗。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卻穩步回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神宗時期對禁軍的改革,主要是“將兵法”,“將兵法”把部隊中人數不足的編制解散或者合併,重新任命新的富有實戰經驗的軍官進行訓練和作戰。說起來和20世紀40年代美軍顧問對國軍提出的改造方案一致。而宋神宗明顯比常申凱有魄力得多。宋軍在神宗年間成功“瘦身”,禁軍兵力一度降低到六十多萬,戰力反而提高。

孔子說政治的要領在於足兵足糧,且取得人民的信任。元豐四年,宋神宗發動四十萬大軍伐夏,民夫數量亦不下於此。

雖然最後因後勤運輸困難未能一舉滅夏,但能出動如此規模的大軍出境作戰,這其後的財政能力與組織力度,本身已經證明了神宗時期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徽宗時期國土西擴,但軍事實力衰落

宋哲宗和宋徽宗時期:軍隊的逐漸退化

宋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推進,與政治上的舊規則相悖,本身依賴於皇權的強力推動,所以遭到舊黨大臣們反對。

如蘇轍就認為:精簡軍隊會造成地方治安下降,加強訓練則不合乎古代兵書用兵之法,軍隊的戰鬥力加強會導致邊將地位上升,威脅到文官士大夫對朝政的壟斷。

宋神宗不滿40歲就去世,使得反變法的舊黨勢力得以復辟,而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成果,也被他們肆意破壞,如宋哲宗元佑七年,禁軍指揮數有所增加,但禁軍兵力反而下降至55萬。這標誌著神宗改革之前的“額存而兵闕”現象又一次死灰復燃。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短命的宋哲宗:本應大有作為

宋哲宗是神宗的兒子,本意上贊同父親的變法主張,元佑八年哲宗親政,重新推動變法,但這個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僅僅七年後就因病去世。

據徽宗回憶,哥哥哲宗吃飯用的是儉樸的陶器,而當時的富人多用奢侈的銀器,徽宗後來還用上了昂貴的玉器。

宋徽宗性格軟弱,雖然受父兄的影響對變法一派比較親近,但他任用了政治投機者蔡京為相,蔡京把持朝政十幾年,把精力全用來黨同伐異和勸腐化皇帝享受人生,於是北宋軍事力量進一步下降,除了陝西尚有一些可戰之兵外,其他地區的軍隊很快土崩瓦解。

"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北宋滅亡前軍隊處於臨近解體狀態

北宋滅亡前有個著名的場景:金將問宋官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

沈琯的估計未免太過樂觀,事實上,當完顏宗望率領的六萬東路軍在1126年一月到達汴京城下時,汴京守軍“在京衛士,效用(志願兵),京東(西)路弓箭手(民兵)”只有七萬人,而實際人數還要打折,去除其中的水分,能拿起武器作戰的只有三萬人。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三萬人要守衛一座周長30公里的城市

雖然宋朝緊急招募人員從軍,但在兩百年未聞戰火的汴京,來應募的數量再多,也不過都是些存心混錢的市井遊民而已,又濟得甚事?。

雖然汴京的最終淪陷,和後來欽徽兩帝的一堆戰術亂操作脫不了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口上億的帝國,卻只有三萬訓練不良的士兵來保衛首都,這絕不是“出了一二個昏君”就能解釋的,這是多年來軍事政治上一系列的錯誤累積的結果。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仁宗是個好人,但宋朝國勢在他手上開始敗落

後世都知道,宋朝的問題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而實際上“冗費”是因為“冗官”和“冗兵”,而這兩者中,“冗兵”又是關鍵。宋朝每年的財政支出,有八成以上用來養兵,一到二成才用來養官吏朝廷。

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期,政府財政卻經常是赤字。

而一旦遇到打仗,救災,或者國家大典,需要花錢的時候,國庫裡就空得跑老鼠。正因為總是沒錢,所以宋朝才會放寬對商業的限制,政府帶頭下海經商,開酒店,開礦,海貿……想盡一切辦法弄錢來養兵。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的畸形繁榮---只集中在少數城市

北宋之所以會“冗兵”,其實關鍵原因不在於常常說的募災民為兵,而是因為國防上的壓力實在太大,不得不駐紮重兵。

如在澶淵之盟定下以後的天禧年間(1017年—1021年),根據樞密院報告,全國總兵力為91萬。其中禁軍43萬,負責後勤打雜的廂軍48萬,這個數字還算正常。

而到了天聖十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朝與之連番血戰,北方的契丹也不顧盟約以重兵壓境。北宋只得在北方邊境的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開始大舉募兵。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僅汴京,河北,河東,陝西這四個重鎮的兵力之和就超過了百萬,到1050年,全國禁軍和廂軍總和達到141萬之巨,僅僅用於作戰的禁軍,兵籍上人數就超過八十萬,大大超過後世的明清,這就是“八十萬禁軍”一說的來源。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當然,無論是141萬還是80萬,都只是兵籍上的數字,在軍官可一言決士兵生死的社會狀況下,無論哪朝哪代,官吏們吃空餉喝兵血都免不了。

宋朝計算兵力時,喜歡以“指揮”為單位,理論上一個步兵指揮應該有五百人,騎兵指揮有四百人,但實際上”額存而兵闕“,一些部隊騎兵一指揮僅數十騎,步軍不滿一二百。而陝西和京營的情況略好,但實際兵力能達到兵額的六成已經謝天謝地了。

雖然在後期,南宋人說變法是北宋滅亡的起因,仁宗則被吹捧為明君,但實際上仁宗時期已經為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朝開國的前100年間,從宋太祖到宋仁宗,英宗,雖然國家人口不斷增加,經濟上也逐漸富裕,甚至軍隊規模也不斷擴大,但就軍事上的實力而言,卻是“一蟹不如一蟹”。

而軍隊不能保護國家,邊境上就紛爭不斷。在號稱盛世的仁宗時代,宋朝國內也是盜賊不斷,“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似一夥”,歐陽修的話很恰當,單單經濟上的富裕並不能保證人民的幸福。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長了一顆漢唐雄心的宋神宗

在開國107年後,宋朝終於迎來了一個有進取心的皇帝神宗趙頊,雖然在位不到二十年,也有過損失上萬的靈夏之役和永樂城之敗。但宋朝的軍事實力卻穩步回升也是不爭的事實。

神宗時期對禁軍的改革,主要是“將兵法”,“將兵法”把部隊中人數不足的編制解散或者合併,重新任命新的富有實戰經驗的軍官進行訓練和作戰。說起來和20世紀40年代美軍顧問對國軍提出的改造方案一致。而宋神宗明顯比常申凱有魄力得多。宋軍在神宗年間成功“瘦身”,禁軍兵力一度降低到六十多萬,戰力反而提高。

孔子說政治的要領在於足兵足糧,且取得人民的信任。元豐四年,宋神宗發動四十萬大軍伐夏,民夫數量亦不下於此。

雖然最後因後勤運輸困難未能一舉滅夏,但能出動如此規模的大軍出境作戰,這其後的財政能力與組織力度,本身已經證明了神宗時期宋朝軍事力量的強大。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徽宗時期國土西擴,但軍事實力衰落

宋哲宗和宋徽宗時期:軍隊的逐漸退化

宋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推進,與政治上的舊規則相悖,本身依賴於皇權的強力推動,所以遭到舊黨大臣們反對。

如蘇轍就認為:精簡軍隊會造成地方治安下降,加強訓練則不合乎古代兵書用兵之法,軍隊的戰鬥力加強會導致邊將地位上升,威脅到文官士大夫對朝政的壟斷。

宋神宗不滿40歲就去世,使得反變法的舊黨勢力得以復辟,而神宗時期軍事改革的成果,也被他們肆意破壞,如宋哲宗元佑七年,禁軍指揮數有所增加,但禁軍兵力反而下降至55萬。這標誌著神宗改革之前的“額存而兵闕”現象又一次死灰復燃。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短命的宋哲宗:本應大有作為

宋哲宗是神宗的兒子,本意上贊同父親的變法主張,元佑八年哲宗親政,重新推動變法,但這個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僅僅七年後就因病去世。

據徽宗回憶,哥哥哲宗吃飯用的是儉樸的陶器,而當時的富人多用奢侈的銀器,徽宗後來還用上了昂貴的玉器。

宋徽宗性格軟弱,雖然受父兄的影響對變法一派比較親近,但他任用了政治投機者蔡京為相,蔡京把持朝政十幾年,把精力全用來黨同伐異和勸腐化皇帝享受人生,於是北宋軍事力量進一步下降,除了陝西尚有一些可戰之兵外,其他地區的軍隊很快土崩瓦解。

八十萬禁軍何在?一張圖看清宋朝皇帝們怎樣自廢武功

宋徽宗是被帶壞的

當北方的遼國被女真人逼得山窮水盡的時候,宋徽宗以為時機已到,派出童貫領軍北上,但曾經在最高峰時駐軍達三十萬的河北軍,這時的實際情況卻是“十無一二”,空有編制卻沒有兵員,連童貫看到都覺得震驚,所以才會幹出與虎謀皮,和金朝女真人花錢買下燕雲的醜事。

宋徽宗空有收復燕雲的雄心,但卻沒有像父親和兄長一樣為之做出實際的努力。父親給他留下的軍事遺產被他揮霍一空,最後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

大部分皇帝本來就是中人之資,像神宗那樣意志堅定又具有才能的皇帝本來就少,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的滅亡,是君與士大夫集團都表現失職的結果。

參考資料:

論北宋晚期徽宗君臣收復燕雲之國策

試論靖康之變前後宋金雙方政治軍事形勢

宋朝兵制初探(王曾喻)+中華書局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

宋代軍隊數量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