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水滸傳》中,共有七百多個人物,除了武功一流的眾位好漢外,權謀之術爐火純青的宋江,亦是讀者們探討的焦點。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宋江劇照

只不過,即使宋江再有權謀,也不是所有頭領都吃他這一套。在一百單八位頭領中,就有這麼一位頭領,此人不但是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且武力超越盧俊義,智謀勝過吳用,但是,他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太善於避險,所以,在梁山之時,他也沒幹什麼實事。

說到這,想必很多讀者已經猜出老宋今天要講的是誰。沒錯!正是江湖人稱入雲龍的公孫勝。

最瞭解宋江的人

公孫勝第一次見宋江,是宋江被髮配江州的途中。當時,晁蓋想留宋江入夥,而宋江卻百般推諉,並且淚如雨下的講了一大堆“大義”。其中,有兩句是重點。

“本欲上山相探兄長一面……不想父親恐怕宋江隨眾好漢入夥去了,因此詐寫書來喚我回家。”“因此父親明明訓教宋江,小可不爭隨順了,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晁蓋劇照

在老宋看,即使公孫勝是聰慧之人且善於洞察人心,可宋江的演技已然登峰造極,就算被其矇蔽也是必然。因此,此時此刻的宋江,在公孫勝眼裡,自帶“忠孝”光環。也就是說,二人初次相見時,公孫勝是非常欣賞宋江的。然而,第二、第三次見面時,公孫勝立刻就看穿了宋江的狼子野心。

公孫勝第二次見宋江,是宋江被救上梁山之時。當時,晁蓋想讓宋江坐第一把交椅,而宋江當然也沒有蠢得當仁不讓、來者不拒,可他當上二把手後立即搶先說了一句話,他說:“休分功勞高下,舊左新右,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

在老宋看來,宋江這套“新舊頭領”之說,分明是想以他上山這個時刻作為分界線;以為不為他出力作為參考依據,重新定義秩序。宋江此舉的用意,想必除了晁蓋不明真相以外,公孫勝和吳用都瞭然於心。只是老大這麼木訥,他們二人也不好再說什麼,只能靜觀其變。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公孫勝劇照

隨後的宴席上,宋江再次誇誇其談,向眾兄弟解釋了江州的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

在老宋看來,宋江此舉的意圖更為明顯,一強調自己落草的合理性,二是引出“三十六”這一概念。果不其然,深諳職場規則的小老弟李逵,第一個跳出來響應,“好哥哥,正應著天上的言語”。緊接著,宋江又利用獨自回家接老父的空檔,自導自演了一出“偶遇九天玄女”,還說自己是“星主”。

第一次見面,宋江以老父為由,大談忠孝之道;

第二次見面,不僅為自己造反找了編造了合理理由,還推翻了自己的忠孝人設,帶著老父一起造反;

第三次見面,愣說自己遇到了九天玄女,還說自己是“星主”、是當老大的命。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宋江劇照

至此,自幼修仙學道的公孫勝,怎會看不透宋江的為人和他的這些俗世套路?眼看宋江擺開了爭老大的架勢,善於避嫌的公孫勝自然不願參與其中,因此,他假借回鄉探母,迅速離開了宋江這個是非之人,以及梁山這片是非之地。

當然,公孫勝這一去,原本就沒打算回來。

老宋認為,宋江對道法高超的公孫勝是有所忌憚的。所以公孫勝的離開,對於宋江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畢竟,七星聚義的劉唐和阮氏三雄有勇無謀、心地單純;吳用看到“宋江集團”的強大實力後已然倒戈。如今公孫勝一走,曲線奪位之路再無障礙。而這,也是老宋說公孫勝不幹實事的第一個原因。

要不是宋江在高唐州被高廉的妖法所敗,恐怕他永遠都不會去找公孫勝。其實,宋江自己心裡也清楚,公孫勝是不屑於與他為伍的,只是當下事態緊急,綁也要把公孫勝綁回來。於是,宋江便派出了毫無人性、嗜殺成癮的李逵。李逵也不負眾望,以殺公孫勝老母相逼,把公孫勝拉了回來。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公孫勝劇照

從攻破高唐州,到芒碭山降魔,公孫勝一直是保持中立的,直到晁蓋中箭身亡,梁山的局勢已然明瞭,他才開始大力支持宋江。只不過,他之所以支持宋江,並不是因為他欣賞宋江的為人,而是師傅羅真人讓他“保國安民,替天行道”。

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

按照《水滸傳》中的戰鬥體系,法師的戰鬥力遠遠高於戰將。能夠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公孫勝在法師中尚屬佼佼者,更何況被金劍先生李助打得毫無招架之力的盧俊義。

當然,公孫勝作為僅次於仙師羅真人的存在,並不會輕易出手。究其原因,是他太瞭解宋江,知道宋江權欲極重,如若自己毫無保留,必然會被宋江猜忌。而這,這也是老宋說他不幹實事的第二個原因。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盧俊義劇照

在老宋眼裡,陰謀詭計、機關算盡,只不過是小聰明,審時度勢、急流勇退,才是大智慧。因此,論智謀,吳用也遠遠不及公孫勝。況且,吳用為人處世過於陰險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在吳用眼中,只要能討老大宋江歡心、只要老大宋江提出要求,他都無所不從,恐怕這也是公孫勝與他越來越疏遠的原因。反觀公孫勝,他雖然身處梁山權力的中心,卻一直未同老大宋江建立私交,凡事能不參與就不參與,能不用權就不用權,甚至一直尋找機會逃離這個修羅場。

梁山被招安後,第一戰是征討遼國,這符合仙師羅真人所說的“保家衛國”,因此公孫勝也一馬當先,出謀出力。可遼國一役過後,朝廷便立刻讓梁山四處剿匪,用心之險惡公孫道長又怎會察覺不到?

水滸中最瞭解宋江的人,武力超盧俊義,智謀勝吳用,卻不幹實事

吳用劇照

河北的田虎,淮西的王慶,有一有二必有三,公孫勝又怎會不知,接下來就是江南的方臘。當初沒有離開是不願背信棄義,如今“遇汴而還”正好為公孫勝提供了全身而退的理由。

果不其然,公孫勝才走幾日,梁山眾將士便在宋江的帶領下,踏上了方臘的征程。結果眾所周知,風光一時的梁山好漢,僅剩27人還朝,踩著兄弟們屍骨加官進爵的宋江,終究也未逃過被毒殺的命運。而這,也是老宋說公孫勝不幹實事的第三個原因。

我們不得不承認,公孫勝是個技藝超群、智慧不凡的世外高人,可在老宋眼中,他更像是宋江從羅真人那借來的“外援”。即便他是樑上的一員,可他卻從未真正的為梁山眾兄弟的前途考慮過,否則已知結局的他,定然會力挽狂瀾,而不會選擇“不幹實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