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如果我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會和家人在一起;如果我還有一年,我會寫一本書;如果我還有十年,我會回來繼續當腦科醫生—— 保羅·卡拉尼什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我對暢銷書一般都沒有太多的期望,專業作家的暢銷書更像是投機作品,比如之前的《熊鎮》,而業餘的作者則總是會堆砌辭藻,我讓覺得書更像是中學生作文集。

實話說保羅的這本書確實也有摘弄經典的部分,雖然這麼說逝者有些不人道,但是這也是事實。 不過,看這本書的時候,出彩的並非是文筆,反而是書裡對人生和疾病真實的描述。

保羅·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年輕神經外科駐院醫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不僅有斯坦福大學文學與人類生物學雙學位,而且還有一個斯坦福的碩士,之後又在劍橋、耶魯進修,獲獎不少,但是就在他即將熬出醫科生的耕耘期時,卻發現自己確診了肺癌。在確診之後他在期間嘗試了藥物治療本以為好轉了,並返回了工作崗位,但最終還是發現病情惡化,並於2015年3月去世,這距離他確診癌症只有兩年不到的時間。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這本書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對前半生的記憶,第二部分是他對當下的感受,他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學生,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擁有兩個學士學位,而且是文理雙修的人才,後來讀碩讀博,也都是劍橋、耶魯、斯坦福這類的名校。此外,他還獲得了學校和協會的許多榮譽和獎項,看著書其實從字裡行間也能讀出他作為名校畢業生的驕傲。而且按照他的計劃,他回到斯坦福大學完成神經科學的駐院醫師培訓,也即將畢業成為持證醫師,並且還有人願意提供百萬美元讓他建立科學工作室,可以說真的是醫學生熬出了頭。

因此,當他被發現患有肺癌時,就彷彿是從天上落到了地上,雄鷹剛展翅便得知自己命不久矣,這樣的打擊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起了人生。他希望癌症不要改變他的生活,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完生命的最後時刻,但癌症確實改變了他的生活。

一下子他從權威的腦科醫師轉變為受人指揮的病人,在此期間他不得不依賴他人,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病人。這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想起了自己的文學夢想,也想起了在當醫學生時一路走來的艱辛,一個個同學都退出了這個行列只有少數人像他一樣堅持了下來,並站在了一線。可生命竟是如此無常

他在文中引用了貝克特的句子:

[有一天我們出生了,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同一天,同一天......從出生到死亡,人生中光芒突然閃現,然後又是一片黑暗]

生命的最終目的是死亡,這是所有人都希望忽視或假裝它不存在的事實。也許我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悲哀和嘆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積極向上,活出一些意義來。但生命是一個開始和結束的旅程,而這本書就是卡拉尼什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他想告訴我們的不是他如何與癌症抗戰的故事,而是他如何重新認識的過程。

當器官衰竭或者疾病纏身,人便會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有限。卡拉尼什面對自己的死亡顯然也有過抗拒,他作為一個醫生覺得從科學的角度講,其實壽命期限是很難預測的,所以很少有醫生會告知病人預期壽命,他也會覺得那些所謂的壽命預期不過是胡言亂語罷了,但是事實上他卻期望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時間。

他那個時候才30多歲,已然有了卓越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事業成就,他已經計劃好了他的光輝未來。然而疾病卻悄然而至,一個年輕人的死亡總是能提醒我們生命的有限,疾病,事故,犯罪等等這一切都給世界上的所有人帶來了一種不安全感,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玩鯊魚咬手玩具,誰也不知道這顆牙齒按下去,自己會不會被咬到。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許能夠在他們的神明那裡找到精神寄託,然而那些無神論者卻只能悲哀地沉浸在無助的孤獨之中。人生來都是孤島。卡拉尼什的回憶錄描繪了一顆冉冉升起醫學新星是如何突然墜落的故事。

疾病總是迫使患者面對他們以前可能忽視的黑暗。我們可能都遇到過一個問題,比如當你的生命開始倒計時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卡拉尼什在他的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儘管他的問題裡沒有“如果”兩個字:

假如我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會和家人在一起;假如我還有一年,我會寫一本書;假如我還有十年,我會回來繼續當腦科醫生。

卡拉尼什本人就是神經外科住院醫師,他確實理解了人類生活的不確定性。他有朋友在車禍中喪生,也有朋友跳樓自殺。他人生中不乏極端血腥和殘酷的畫面,一次他被告知有人發生了車禍,大腦可能從鼻子裡冒了出來,就連他自己也以為自己能平淡地面對生死,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

醫生有時候很難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就像卡拉尼什說的,醫生一個指示看起來輕描淡,就彷彿父母指示孩子做家庭作業一樣,但是對於病人來說可能就像孩子一樣彷彿要翻越叢山。無論兩種角色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近,他人的經驗和自己的經驗之間都有一段距離。卡拉尼什對生活的感受就是如此。

正如老伯爵夫人的扮演者瑪吉·史密斯所說的那樣:

希望不過是對我們的挑逗,旨在不讓我們接受事實。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在寫書的期間,卡拉尼什經歷過一段時間,那個時候他的病情似乎被藥物控制住了。於是他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甚至返回到了工作崗位,直到他發現他身上又長出了一個腫瘤。

癌症病人對腫瘤的恐懼就像是洞穴人對黑暗恐懼,因為他們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厄運和黑暗會再次降臨。

總的來說,我會說這不是一本具有多少文學技巧的書,但只要你是凡人,這本書就是一本必讀書,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為那一天做好準備,因為無論我們多麼年輕,我們都不會知道我們的生活會如何在未來改變。

35歲的斯坦福腦科醫生患癌後走過的最後670天

Ps:我是在飛機上看完了這本書,它還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我、厄爾和垂死的女孩》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喜歡上一個白血病女孩的故事,這個故事似乎還是基於一個真實事件。故事講述了一段悲慘的青春之戀,男孩一開始是被母親要求去照顧白血病女孩,但是漸漸地喜歡上了她,並在她的鼓勵下一直拍電影,拍完兩人一起看。但最後結局也很虐,男孩為女孩拍好了電影給女孩看,而女孩的病情卻漸漸惡化,在兩人一起看完自制的電影之後女孩便去世了,不過死後女孩還給男孩留了信,不僅鼓勵他繼續追求電影夢,還寫信向男孩申請的大學解釋男孩是因為給自己拍電影所以才落下了功課,影片以男孩追夢成功為結束,雖然是喜劇卻總是教人扼腕。

所以說人生總是無常,有時候我們不僅要珍惜珍惜,更要珍惜眼前人。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