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4月21日,斯里蘭卡連環爆炸造成359人死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佈對此負責。英國廣播公司(BBC)4月26日報道稱,斯里蘭卡衛生部表示,已更正爆炸死亡人數,從359人下調至到"253人左右"。他們表示這是一個計算錯誤,此前混亂讓數字難以統計,遇難者遺體被清點了不止一次——"有太多身體部位,很難給出一個準確數字。"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日出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可以說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今天,恐怖主義的自殺式襲擊是最為反人類的一種行為。當恐怖組織持續將魔爪伸向無辜者、不惜同歸於盡時,善良的人們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犧牲自己的生命,只為傷害無辜的平民?是什麼讓這些人連自己的性命也不要了?這些恐怖分子只是單純的“瘋子”嗎?

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自殺式襲擊(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歸於盡的自殺式襲擊古已有之,隨著近幾十年恐怖主義的發展而愈演愈烈。過去十幾年的自殺式襲擊越來越多,死傷也越來越大。2016年,全球28個國家發生過469起自殺式爆炸襲擊,共有5650人因此喪生。

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很多人認為,自殺式襲擊者是瘋子或者有病態人格。的確,有的自殺式襲擊者有精神問題,但這遠不是全部,沒有研究支持心理變態或者某些人格是導致恐怖主義行為的主要原因。人們認為襲擊者是瘋子很可能出於基本歸因偏向,相信別人做惡出於本身的原因,因此普通人更容易將恐怖分子妖魔化。

有些自殺式襲擊者確實想自殺。對於自殺式恐怖主義者的研究綜述指出,很多自殺式襲擊者跟其他自殺者沒有什麼不同,都存在同樣的導致自殺的高危因素,比如希望逃離自己現在生活的世界,想逃離自己行為的道德責任,不能應對感到的危機,自我價值感低等等。以色列的研究者比較了自殺襲擊前被捕的恐怖分子和其他恐怖分子發現,40%的自殺式襲擊者有自殺傾向,13%嘗試過自殺,但其他恐怖分子都沒有過自殺念頭。雖然如此,多數的自殺式襲擊者不一定想自殺。

也有人認為,自殺式襲擊者都貧困並且缺少教育。的確,有些自殺式襲擊者來自貧民窟,自殺式襲擊可能為他/她的家庭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因而有經濟學家斷言,自殺襲擊是出於"機會成本"的理性計算。但是自殺式襲擊者並非都出自寒門或無親無故,不少人有著不錯的教育背景,而用永恆的死亡換取有限的利益,這怎麼看都不是划算的買賣

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自殺式襲擊現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心理學家Ariel Merari的團隊在上世紀90年代研究過34個自殺式襲擊者,絕大多數是20出頭的未婚男性,這些襲擊者在教育、社會經濟地位、人格特徵和社會交往上都很正常,並非一無所有或者沒有選擇。2006年,Brym和Araj採訪了42名自殺式襲擊者和他們的家人,最後得出結論,自殺式襲擊者"總歸還是普通人"。社會環境、恐怖組織影響和個人原因的交互作用才讓普通人成了殺人犯。

從911之後,自殺式爆炸襲擊案件呈現噴井式增長,恐怖組織也越來越多采用這樣的恐怖襲擊方式。之所以用的多,除了影響大、效率高之外,自殺式襲擊還是恐怖組織間的競爭為了榮譽是其中一個原因。研究者曾經計算過5000名德國空軍飛行員的表現(每個月的勝利記錄)和在軍中的評價,結果發現一旦某名飛行員獲得了公開表彰,他在之後的表現中也會更為出色。橫向比較發現,優秀的飛行員,他的戰友也很優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前戰友受到嘉獎,自己也會更加拼命。為了榮譽,為了在競爭勝出,死亡似乎也不那麼可怕。

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在社會層面,雖然自殺式襲擊者本人可能不窮也受過良好教育,甚至來自社會的中上層,但是"盛產"自殺式襲擊者的社會往往更貧窮,失業率更高。在一個貧窮的社會裡,恐怖組織可以招募到更為合格的自殺式襲擊者,這可能是由於這些人更容易感到社會的不公平,進而變得更為極端。另外,自殺式襲擊者往往通過複雜的社會網絡進行招募,國際恐怖組織間的相互聯繫也使得自殺式襲擊得以擴散。

在個人層面,大多數的自殺襲擊是理性決定。這種決定部分來自於恐怖組織內部的壓力和對恐怖組織的認同。洗腦和心理控制是恐怖組織對新成員的一貫手段。最近有人提出,"精神變態"雖然不是加入恐怖組織的原因,但可能是加入之後的結果。被狂熱的宗教、政治和組織氛圍所圍繞,潛在的襲擊者開始相信他們的死是為了更高的、更有意義的目標。之後幾個同樣被選為襲擊者的幾個人就會在恐怖組織領導的安排下組成小隊,成員之間互相強化信念,讓自殺襲擊的念頭更加鞏固。最後是簽訂正式的社會契約,往往是通過錄像的形式進行盟誓,讓每個人在鏡頭前再次重申自己的信念和行動,讓自殺襲擊成為最終的選擇。

自殺式爆炸襲擊者做出了選擇,卻剝奪了無辜者的生命。

2019年,願世界和平。

參考文獻:

1. Lankford A (2010). Do suicideterrorists exhibit clinically suicidal risk factors? A review of initialevidence and call for future research,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5,334-340

2. Brym R & Araj B (2012). AreSuicide Bombers Suicidal?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35:432–443

3. Atran S (2003). Genesis ofSuicide Terrorism, Science, 299, 1534-1539

4. Ager P et al (2016). KillerIncentives: Status Competition and Pilot Perform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5. Gill P & Corner E (2017). Thereand Back Again: The Study of Mental Disorder and Terrorist Involve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72, 231–241.

6. Horowitz M (2015). The Rise andSpread of Suicide Bombing.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7. Science. 18:69–84

斯里蘭卡爆炸襲擊背後,為什麼恐怖分子“痴迷”同歸於盡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