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大盤不斷做大的同時 增速更穩 結構更優 活力更強'

""四川經濟大盤不斷做大的同時 增速更穩 結構更優 活力更強

8月5日晚,帶領四川在“發電玻璃”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潘錦功發了一條“朋友圈”:早餐車站快餐,午餐街邊小店,下午扛不住進了醫院,打完針、吃完藥,又開始新一輪奔波。入川近10年,忙和拼是潘錦功的生活常態。

這幾天,東方電氣集團下屬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國內首臺自主研發F級重型燃機——50MW重型燃機原型機正式進入安裝試驗階段。十年磨一劍,對於實現中國重型燃機自主開發“從0到1”的突破,該企業副總經理、G50發展中心主任方宇充滿期待。

個體的奮鬥像一片片拼圖,拼出四川經濟70年的發展與變遷。省統計局發佈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在大盤不斷做大的同時,增速更穩、結構更優、活力更強。

增速更穩

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連續17年高於全國

“經濟增速高於全國”,是近年來四川經濟運行形勢發佈會上常聽到的表述。

“回顧四川70年發展,經濟增速曾一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數據顯示,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00年,四川經濟增速有16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轉變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實施,四川經濟增速明顯加快。”從2001年開始,四川經濟增速已連續17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四川經濟年均增速達12.4%。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四川聚焦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速雖有所回落,但依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8年,四川經濟增速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位居第7位,排位與2017年持平,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對四川而言,保持一定的增速依然非常重要。”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後強說。“新時代,四川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空間和潛力,一定要保持一定增速,立足最大省情謀求最大發展。”

結構更優

從農業一業獨大到工業和服務業共同主導

產業結構,是評判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

回顧四川70年發展歷程,三次產業結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從經濟結構單一、農業一業獨大變為了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和服務業“雙引擎”拉動,共同主導的新局面。

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解放初期,四川經濟結構單一,農輕重關係不協調。數據顯示,從解放初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四川第一產業佔GDP比重遠高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佔比長期高達40%以上。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四川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1991年,四川第二產業佔比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當時的三次產業結構為33.4:37:29.6。之後的25年,工業基本保持著第一大產業的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

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首次突破50%,佔據四川經濟“半壁江山”。“這標誌著四川進入了一個半百比經濟時代。”李後強表示。

“四川工業化進程還遠未完成,從量上看,四川工業總量排位低於經濟總量排位;從質上看,傳統產業佔整個工業比重過高,新興產業體量較小,產業佈局重複、分散等問題也較為明顯。”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四川製造加速進軍中高端,未來道阻且長。

活力更強

民營經濟撐起四川經濟發展“半邊天”

回顧四川經濟發展70年,四川民營經濟從弱到強:1978年,四川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為3.4%;2018年佔比升至56.2%。

民營經濟地位逐年提高,撐起四川經濟發展“半邊天”,進一步增強了四川經濟的活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545.3萬戶,佔市場主體總量的97.2%。幾乎平均每40秒就有一家新的市場主體在川誕生。

經濟活力更強,創新力直線飆升。2018年,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75萬億元,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6%。其中,民營高科技企業佔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98%左右。位於興隆湖畔的天府新經濟產業園,目前已入駐70餘家知名高校院所創新平臺、行業知名企業,員工近6000人。

“人才在天府新區聚集,各種技術相互支撐,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生態。”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說,天府新區正在大量聚集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究機構,重構了當地技術生態。依託生態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經濟產業,也正在為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本報記者 朱雪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