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新風口,“遞鏟子”的品牌中國會是最大的贏家嗎?

來源: 格隆匯

“人間一天,幣圈一年”,這個幣圈流行語從不過時。僅僅一年時間,比特幣從最高點的24000美金最低跌到3000美金。當年它帶來的神奇暴富故事早已不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大部分的加密貨幣甚至已經消失在大家的視野中,那些所謂的區塊鏈大牛則幾乎在微信圈和媒體上銷聲匿跡。

城頭變幻大王旗。在泡沫大潮褪去後,小玩家們出局,新的玩家開始入場,其中,品牌中國(0863.HK)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不斷加速和完善的政策指引

儘管幣圈的泡沫早有先兆,但各大交易所的比特幣丟失,洗黑錢,買賣禁品等案例才是加速泡沫破裂得“幕後推手”。

2018年6月,Bithumb被黑客攻擊,損失約3000萬美元;因創始人的死亡而失去客戶資產的比特幣交易所QuadrigaCX損失了1億4000萬美金;日本MTGox交易所被黑客公司和經營不利導致的650萬個比特幣……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讓本來以安全、信任機制為基礎的比特幣的根基不斷被質疑。最基本的信任和安全都無法保證,比特幣還有何價值呢?

而這些悲劇,都是完全可以依靠政策和監管來避免。而好在監管機構深刻認識到了監管的重要性。

儘管國內的幣圈在監管全面封殺的環境下又度過了冷冰冰-的一年,但是這一年裡美國,日本等政府在區塊鏈監管上一點也沒閒著。

2018年,日本頒發了14張區塊鏈交易所牌照,允許這些牌照擁有者在日本面向國人提供用法幣買賣比特幣和其它數字貨幣的服務。

而美國的紐約州是最早為區塊鏈辦法比特幣牌照(Bit-license)的州,現在為止已經頒發了18張。牌照種類覆蓋內容包括:託管牌照(Trust License),銀行牌照(Bit Bank),穩定幣牌照(Stable Coin License),監管規則及其內容從單一環節更趨向全面、深入。

此外,新加坡、香港等地區也相繼出臺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相關的政策指引。

早在2016年6月,新加坡MAS就推出了“監管沙盒” 制度(Regulatory Sandbox)。“監管沙盒”這一制度的推出不僅表明了MAS當局對金融創新持包容態度,而且與大多數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不同,對首次幣發行項目並不排斥,相反熱衷於尋找專注區塊鏈技術的首次幣發行項目,並積極探索出一套適用於新興金融科技創新領域的監管方式。這一制度給區塊鏈企業獲得了極大的創新空間,也讓新加坡一躍成為全亞洲對首次幣發行項目最友好的國家。

希望成為亞洲互聯網金融中心的香港,2018年順應國際組織IOSCO和FATF的反洗黑錢要求開展了區塊鏈監管沙盒。近期也推出了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的監管細則,其中不但包括髮展STO的牌照要求,而且還加上了針對STO的推廣和盡調的細則。

儘管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的監管更為保守。但是比起新加坡,香港的氛圍更好,在潤物細無聲中,區塊鏈正展現其蓬勃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2018年,BitMEX數字資產期貨交易所邀請了前證監會的董事(Director)Angela Kwan加盟擔任首席合規官;原來在證監會負責互聯網金融政策研究的高級董事BenedicteNolan也加入了美國估值傳聞20億美金的交易平臺Circle公司。其中更為矚目的則是上市公司“品牌中國(0863.HK)”。

2018年1月,主板上市公司“品牌中國”(0863.HK)低調地被一批投資者收購,投資者包括香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區塊鏈公司及亞洲最大的機構場外交易所的三位創始人。收購後第一年的財報看,儘管公司虧損1.6億,但主要是增加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公司在新的產品開發中狠狠押注。新的產品有全保險的託管牌照,有面對機構的交易所,即時報價比特幣買賣服務,貌似是在重新建立一個數字貨幣世界的金融體系。

而隨著政策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幣圈正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從地下灰色產業變身陽光化合法化的金融新興業務。盤踞在傳統互聯網已久的巨頭們也嗅到了其中的無限機會。

二、巨頭們跑步入場

小玩家們逐漸退場,巨頭們開始跑步入場。其中最亮眼的當屬Facebook和摩根大通,他們甚至“發幣”了。

Facebook幣

Facebook 公司現在擁有Messenger、WhatsApp 和 Instagram 三款重量級即時通訊應用,意味著全世界大約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使用 Facebook 的產品。如果 Facebook 公司真的將其發行的加密貨幣與「一籃子」外幣掛鉤,那麼他們真的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中央銀行——因為這其實就是中央銀行正在做的事情:發行(印刷)由「一籃子」外匯儲備支持的貨幣。

摩根幣

摩根幣是摩根大通創造的一種數字貨幣,簡稱JPM Coin,其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即時支付。不同方之間在區塊鏈上交換價值(如貨幣)需要用到數字貨幣,因此摩根大通創建了摩根幣。

JPMCoin有三大應用場景。第一種是針對大型企業客戶的跨境支付,目前這種支付通常通過具有數十年曆史的Swift網絡在金融機構間進行電匯。

第二種是證券交易。去年4月,摩根大通在區塊鏈平臺上測試了債券發行,模仿了加拿大國民銀行發行1.5億美元一年期浮動利率揚基存款憑證(CD)。

第三種用途是通過JPM Coin取代美元。Farooq表示,要通過該代幣使那些使用摩根大通資金服務業務的大型公司替換掉其全球各個子公司持有的美元。據瞭解,該公司為Honeywell International和Facebook等公司處理著大量受監管的資金流,將美元支付給員工和供應商。去年,這項服務為該銀行創造了90億美元的收入。

總的來說,JPM Coin類似於穩定幣,散戶投資者可能永遠也不會持有一枚JPM Coin。據報道,只有摩根大通的大型機構客戶(需經過監管審查),如公司、銀行和經紀自營商,才能使用該代幣。

通過上面描述可以看出,Facebook 幣與摩根大通幣的不同首先在於,摩根大通幣基本上與散戶無緣,只有經過監管審查的摩根大通的大型機構客戶,如公司、銀行和經紀自營商才能使用。

Facebook和摩根大通入場將讓這場區塊鏈社交或區塊鏈通訊之戰燃燒得更為激烈。包括 Telegram、以及 Signal(加密消息服務應用) 等互聯網巨頭都計劃在明年推出新的加密貨幣。此外,日韓當地兩個最大的即時通訊應用 Line 和 Kakao 亦在推動自己的加密貨幣項目。

2019的加密貨幣戰場是否是屬於跑步入場的互聯網巨頭們尚無定論,不過這兩個巨無霸企業在加密領域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傳統世界的巨頭企業進入區塊鏈行業的決心。這也讓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合規變得愈發重要。

三、給掘金者“送水”、“遞鏟子”的品牌中國(0863.HK)

在未來區塊鏈領域掘金的主力註定是互聯網巨頭們,但給掘金者“送水”、“遞鏟子”同樣也是門好生意。

而品牌中國(0863.HK)就是目前港股中最佳的區塊鏈“送水、遞鏟子”的標的。在2019年大投入做出的全球第一個面向機構全保險數字貨幣託管產品,這個產品第一次解決了機構入場最大的門檻,讓整個行業和合規標準大大提高。如果不幸遇到黑客襲擊,有英國老牌保險公司AON負責全額賠償,可以想象的到這一舉措對機構客戶來說簡直就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回顧之前從來沒有公司可以做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保險公司對區塊鏈安全技術的要求極高。而也只有像BC Group品牌中國(0863.HK)這樣的上市公司,和在行業裡面闖蕩5年之久,業界知名的錢包管理團隊才可以做到。JPM的CEO經歷了從聲稱“比特幣是騙子”,到“自己要發幣”的全程蛻變,估計是不希望對大家說“我們的幣都被盜了”吧?

區塊鏈的草莽時代已然離我們遠去,真正的黃金十年正朝我們走來。如果說2019年是區塊鏈逐漸機構化的一年,那麼2020年各國的監管會逐漸成熟,真正的主力軍、正規軍互聯網企業巨頭們會陸續入場掘金,更多的用戶和投資機構會深入參與到數字資產行業當中。JP Coin和Facebook Coin肯定會帶動個更多個人用戶和機構客戶對這個行業的興趣和參與的動力,讓整個認同數字貨幣行業的人數大幅增加。

若干年後,比特幣還是否還存在已經並不重要,區塊鏈能否真正滲透到大家的實際生活中去,和企業結合,便於大家的生活才是關鍵。品牌中國(0863.HK)作為第一個在香港主板的區塊鏈業務上市公司,能不能借這一波大企業的春風,站到幣圈牛市的巔峰,我們拭目以待。舊金山的金礦已熄火多年,唯有礦工們的牛仔褲繼續永流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