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01

世上有這樣兩種人,一種生來就以追求成功為目標,另一種則只想過快樂的平凡生活。

很顯然,電影《天才少女》中,瑪麗的外婆伊芙琳是第一種人,而她的舅舅弗蘭克是第二種。

電影《天才少女》,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少女瑪麗,是一個數學天才,6歲就讀過齊默《高等代數的演變》,7歲就研究微分方程,同時她也是一個孤兒,從小被舅舅弗蘭克撫養長大。

為了讓瑪麗交到同齡朋友,過上普通孩子的生活,弗蘭克決定送她去上學。

上學第一天,瑪麗驚人的心算能力,便讓數學老師邦妮目瞪口呆,原來,瑪麗的母親就是知名數學家黛安,而瑪麗正遺傳了這種天賦!

平靜的生活,被外婆伊芙琳的到來而打破。多年來,伊芙琳一直在尋找瑪麗,因為瑪麗的“數學大腦”。女兒黛安一生沒有完成的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析,她企圖由孫女來完成。

伊芙琳和兒子溝通無果,不得不到法庭來爭奪瑪麗的撫養權。

然而,雙方持續爭論不下,弗蘭克不得不接受一個折中的辦法,同意將瑪麗送往寄養家庭。

直到有一天,弗蘭克在邦妮老師的幫助下,無意中救了獨眼貓“弗雷德”,才意識到事情不對。

果然,可憐的瑪麗正被伊芙琳和一群數學家包圍著。

弗蘭克深知伊芙琳的個性,來接瑪麗的同時,也帶來了 “殺手鐗”——黛安死前交給他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證明”,這也是伊芙琳一生都在追求的東西。

原來,早在六年前,黛安就解開了這個方程式!並且,對弗蘭克強調:這個方程式的證明成果,必須在母親死後才能發表。

伊芙琳聽後,沉默良久。

當她翻開方程式的解析手稿,紙上的淚痕歷歷在目。

她最終接受了弗蘭克的建議:放棄瑪麗的撫養權,得到黛安一生的成果“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的完全證明”發表的權利。

最後,瑪麗繼續和舅舅一起生活,不同的是,她一邊上天才學校,以繼續發展她的數學興趣和天賦;一邊上普通學校,像普通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和社交。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02

現實中,沒有那麼多天才的孩子,但為孩子人生做主的父母,卻屢見不鮮,尤其在中國,很多孩子的人生,都被父母過度干預了。

明明喜歡畫畫,卻被逼著學跳舞,因為媽媽認為跳舞更有助女孩氣質的培養;

明明喜歡歷史,卻讀了金融專業,因為爸爸認為金融更有出息;

明明性格隨性自在、不拘小節,卻被要求舉止文雅、笑不露齒,因為父母認為女孩要端莊……

父母,是天下最辛苦、最偉大的職業,但捫心自問,你們給予孩子的“愛”,是否出於尊重、平等和無私?

這部影片,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思考:

1、與孩子發生爭執後,該逃避還是溝通?

有一天,瑪麗違背了和弗蘭克的約定,在週六早上就回家了,結果在家裡撞見了剛起床的邦妮老師,氣氛尷尬不已,舅舅弗蘭克為此事訓斥了瑪麗,抱怨自己沒有私人空間。

事後,弗蘭克主動來給瑪麗道歉,瑪麗問他,真的因為自己而讓他沒有個人生活嗎?

弗蘭克沒有解釋,而是反問她:“上個月因為我沒給你買鋼琴,你說我是世上最糟糕的舅舅,你真的那樣想的嗎?”讓瑪麗明白了人們在生氣時,經常會說言不由衷的話。

發生矛盾後,家長給孩子道歉,這在中國家庭當真少見。

一方面,他們放不下身段向孩子解釋;另一方面,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因此,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逃避,或者不了了之,假裝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也許不久孩子的確看起來沒事了,但這個被強制隱藏起來的傷痛,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通過別的事爆發出來。

2、真心還是假意,孩子真的不懂嗎?

有個場景,法院派調查員和瑪麗談話,以瞭解她平時的生活。

調查員問她,為什麼選擇舅舅?

瑪麗回答:“在我展現數學天賦之前,他就照顧我了”。

如果誰以為小孩子年齡小就什麼都不懂,分不清真心和假意,那就太可笑了。

瑪麗非常清楚,外婆對她好,皆因她的“數學天賦”;舅舅弗蘭克雖然買不起鋼琴,卻是真正無條件地愛她。

如果你的孩子不親近你,不信任你,請問問自己,你付出真心了嗎?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3、物質,真的比陪伴和溫情更重要嗎?

比起高品質的物質條件,父母溫暖的陪伴、真切的關心、無條件的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

瑪麗沒有同齡朋友,但卻很喜歡鄰居羅伯塔,因為她真心關愛她,陪她一起瘋、一起玩耍。

瑪麗喜歡舅舅,因為他尊重她、陪伴她,帶她去玩耍,鼓勵她去交朋友。

幸福的家庭、溫情的陪伴,能讓孩子在童年時,構建出一個自尊、獨立、健全的自我,這是孩子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4、請告訴孩子,他是被愛的

當瑪麗得知自己親生父親出庭作證卻沒來看她,傷心不已。

對此,弗蘭克用了一個絕佳的辦法:他和羅伯塔一起帶她來到醫院,觀察嬰兒出生的場景。

他們等了很久,終於等到第一對嬰兒出生!當瑪麗看到等待的家人期待、興奮、激動不已的神情,瞬間明白了自己出生時,也是這樣被家人祝福、被愛的。

從小,我們常害怕自己不被愛,總要通過哭鬧、發脾氣、闖禍等行為,來獲取大人的關注,以此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甚至會用讓自己生病、受傷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即使他們長大了,也依然會用各種手段來尋找愛,他們會不自信、自我價值感低、害怕社交、難以和人親密……

而這樣的遺憾和傷害,明明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多一點關注和關心就可以避免。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5、在人生的選擇題上,你真能為孩子做主嗎?

電影中,法庭上的爭論,讓我們看到,原來黛安生前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從小沒有活動、沒有運動、沒有社交、沒有愛情……鑽研數學就是她的一切。

天賜“數學大腦”本該擁有幸福人生的黛安,因為母親的強勢控制,最後不堪痛苦,在最好的年紀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含恨而終,讓人痛心不已。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03

這是一部美國電影,但是過分干預和控制孩子的父母卻屢見不鮮,不分國界。

2018年,曝光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件:

高考狀元、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已與父母斷絕關係6年! 他在網上發表了萬字長文,痛苦道出父母這些年對他的“過度關愛”。因為從小到大被父母過度控制,自己已經被查出嚴重的心理問題。

沒有尊重、沒有民主,一味將自己認為的“成功”強加給孩子,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讓孩子贏了事業,輸了人生。

在此,想為作家王朔的育兒觀點個贊。

記者曾問王朔對女兒有何期許,他回答:“我什麼也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了。”

有的人追求功名卓越,有的人嚮往自由平凡,我們無法評判哪種人生更好。

但每個人僅此一次的人生,至少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父母可以引導,卻不能剝奪。

關於孩子教育,陳銘在“奇葩說”中,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動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天才少女》:衝顏值去的我,被教育觀圈了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