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兵吳灶坤的崢嶸歲月

睡眠 社會 黃山在線 2017-08-03

在徽州區巖寺鎮翰山村巖塘組,有一名86歲的老兵吳灶坤,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援建過贛江大橋,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了祖國。如今,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一家人其樂融融,他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八一”前夕,筆者專門前往巖寺鎮翰山村巖塘組拜訪了這位健碩的老兵。走進老人家中,說明來意,吳灶坤老人忙不迭地拿出一大堆珍藏了多年的證書、獎章和筆記本,講述當年的故事。

吳灶坤,1932年出生於歙縣南鄉溪口,19歲那年他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奔赴朝鮮戰場作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提起抗美援朝,老人頓時精神煥發,唱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1951年,吳灶坤在屯溪新兵團訓練了一個禮拜,輾轉宣城、蕪湖、東北熱河最終到達鴨綠江邊的安東,走路走了一個月才到前線。這一個月可謂一路坎坷,因為不僅身上揹著50多公斤的軍需物資,而且還要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路上,白天走了三天,後來就是晚上走了。白天不能走,敵人的飛機可不得了,容易暴露目標。”

到達前線後,吳灶坤任36團11連某班副班長,和戰士們一起打防禦戰。不久調整到201師602團1營1連,承擔後勤保障任務。“最苦是走路的時候,晚上睡在雪地裡,雨布兩個人合鋪一塊,揹包放在屁股底下,底下的雨布放在雪地裡,人就這樣靠著睡覺。”抗美援朝中,後勤戰線非常辛苦和殘酷的,他們為整個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除了擔任後勤保障,吳灶坤也參加戰役。“老兵是知道的,聽到這個炮彈聲是‘嗚嗚嗚嗚’,那就是還老遠,你要聽到這炮彈聲是‘唰’,那就是在你跟前。一次,衝到半山腰時,我聽到這個炮彈‘唰’一聲,直往後面一跳。這一炮彈差一點從這個腰部穿過,但我身邊的兩個戰友卻沒有這麼幸運,當場就犧牲了。”說到這,吳灶坤哽咽了。

1957年,吳灶坤在武漢光榮退伍,當時恰逢武漢大橋工程局招工,於是他報了名。第二年,他前往武漢大橋工程局第三橋樑工程處參與贛江大橋的修建,這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間,他做過鉗工、打過鐵,直到1962年4月贛江大橋全部建成。此時,吳灶坤打算回家,而這時他的家由於新安江建設早已搬遷到了現在的翰山村。回到翰山村後,吳灶坤先後擔任過民兵營長、村書記,默默為村裡的發展作奉獻。

現在,吳灶坤老人和85歲的老伴生活在一起,幾個子女也非常孝順,兒孫滿堂、其樂融融。“我參加過抗美援朝,參加過建設贛江大橋,回農村當過村幹部,革命了50多年,國家沒有虧待我,把我照顧得很好,我很滿足。”吳灶坤說,如今抗美援朝老兵的待遇很好,該享受的他都享受了,生活無憂無慮。

年至耄耋,吳灶坤老人始終有一種軍人情懷,關心國家軍事發展,看電視的時候總喜歡看軍事題材的。老人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祖國國防建設強大,我感到很自豪。祝福我們祖國越來越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