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卻標明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人。前者最早的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後面這種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不過,金聖嘆並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水滸傳》最擅長寫殺人越貨,但戰爭場面卻寫得極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羅貫中的手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筆者對這兩個共識並無異議。記得幼時在梁山軍北伐遼國的某回目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情節:大軍出了宋國邊境,宋江就進軍策略問計於吳用,吳用的“計策”是“先打兩個城池看看”,宋江聽完後居然說“好計”。如此笨拙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差著好幾個檔次,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

"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卻標明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人。前者最早的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後面這種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不過,金聖嘆並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水滸傳》最擅長寫殺人越貨,但戰爭場面卻寫得極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羅貫中的手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筆者對這兩個共識並無異議。記得幼時在梁山軍北伐遼國的某回目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情節:大軍出了宋國邊境,宋江就進軍策略問計於吳用,吳用的“計策”是“先打兩個城池看看”,宋江聽完後居然說“好計”。如此笨拙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差著好幾個檔次,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某版本《水滸傳》作者同署施耐庵、羅貫中

可是,如果此書沒有羅貫中什麼事,為什麼又會出現他是此書作者的傳言呢?可見,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還有人認為施耐庵與羅貫中都不是《水滸傳》的作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這就來梳理一下兩人的關係,看看能否從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並非真名實姓

極少數的人認為施耐庵不過是個假託的人名。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疑施耐庵為繁本者之託名。”他的根據是最早出版的《水滸傳》簡本書上並沒有編著者署名,幾十年後出現繁本,不但內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這個作者,很可能就是萬曆年間繁本的修訂者,不過是編個人名隨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認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諧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編者羅貫中。

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學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為一部優秀作品的作者,本該是一件榮耀的事,怎會有人不願意署名呢?原來,這中間有一個對小說認識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小說算不得文學作品,小說家只是下九流的人物。最早的說書人,高級點的在茶館或妓院,低級的就只能在馬路邊上說,跟叫花子差不多。給說書人寫底稿的人,也大都是窮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煙鬼、酒鬼、嫖客。這些人幼年讀過書,懂點歷史,長大了闖蕩江湖,見多識廣,有的還特別善於言辭。落魄以後,無以謀生,就編一些歷史故事,要麼自己講,要麼把底稿賣給說書人讓人家去講。在這種情況下,小說家不但不敢爭版權,還生怕別人知道,壞了讀書人的名聲。在讀書人的眼中,寫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寫詩詞歌賦的才是雅士,寫小說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例如明代的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學問不淺,官做得也不小,就因為寫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的傳奇小說《剪燈餘話》,結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後還被取消了進入鄉賢祠的資格。

"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卻標明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人。前者最早的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後面這種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不過,金聖嘆並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水滸傳》最擅長寫殺人越貨,但戰爭場面卻寫得極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羅貫中的手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筆者對這兩個共識並無異議。記得幼時在梁山軍北伐遼國的某回目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情節:大軍出了宋國邊境,宋江就進軍策略問計於吳用,吳用的“計策”是“先打兩個城池看看”,宋江聽完後居然說“好計”。如此笨拙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差著好幾個檔次,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某版本《水滸傳》作者同署施耐庵、羅貫中

可是,如果此書沒有羅貫中什麼事,為什麼又會出現他是此書作者的傳言呢?可見,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還有人認為施耐庵與羅貫中都不是《水滸傳》的作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這就來梳理一下兩人的關係,看看能否從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並非真名實姓

極少數的人認為施耐庵不過是個假託的人名。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疑施耐庵為繁本者之託名。”他的根據是最早出版的《水滸傳》簡本書上並沒有編著者署名,幾十年後出現繁本,不但內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這個作者,很可能就是萬曆年間繁本的修訂者,不過是編個人名隨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認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諧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編者羅貫中。

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學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為一部優秀作品的作者,本該是一件榮耀的事,怎會有人不願意署名呢?原來,這中間有一個對小說認識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小說算不得文學作品,小說家只是下九流的人物。最早的說書人,高級點的在茶館或妓院,低級的就只能在馬路邊上說,跟叫花子差不多。給說書人寫底稿的人,也大都是窮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煙鬼、酒鬼、嫖客。這些人幼年讀過書,懂點歷史,長大了闖蕩江湖,見多識廣,有的還特別善於言辭。落魄以後,無以謀生,就編一些歷史故事,要麼自己講,要麼把底稿賣給說書人讓人家去講。在這種情況下,小說家不但不敢爭版權,還生怕別人知道,壞了讀書人的名聲。在讀書人的眼中,寫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寫詩詞歌賦的才是雅士,寫小說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例如明代的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學問不淺,官做得也不小,就因為寫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的傳奇小說《剪燈餘話》,結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後還被取消了進入鄉賢祠的資格。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宋江

在所謂的“正人君子”看來,小說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責罵,還要受到天譴和報應。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說,羅貫中因為編《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清代的鐵珊在光緒十五年刊印的《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中已經到了不惜用造謠中傷來汙衊、侮辱小說家的地步:“施耐庵作《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袁于令撰《西樓記》,患舌癢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高蘭墅撰《紅樓夢》,終生困厄。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撲地,嚼舌而死;金聖嘆評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絕嗣。”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中國古代的小說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別名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憐儂、蘭陵笑笑生等等。《水滸傳》是中國最早期的白話小說,寫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強盜,宣揚“善殺人者即英雄”,鼓勵造反,作者便更不敢署名,這是不難推敲的事。

江浙人寫不出山東話

還有一種觀點更有趣。有人認為施、羅是江浙人,而《水滸傳》中滿是山東、河南方言,兩人不可能寫出山東腔,所以他們都不是作者。

關於施、羅的歷史資料,少得簡直如鳳毛麟角,許多專家考證,甚至連考古學家也參一腳進來發掘,所得到的資料,有的模稜兩可,有的被反駁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說法是:

"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卻標明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人。前者最早的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後面這種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不過,金聖嘆並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水滸傳》最擅長寫殺人越貨,但戰爭場面卻寫得極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羅貫中的手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筆者對這兩個共識並無異議。記得幼時在梁山軍北伐遼國的某回目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情節:大軍出了宋國邊境,宋江就進軍策略問計於吳用,吳用的“計策”是“先打兩個城池看看”,宋江聽完後居然說“好計”。如此笨拙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差著好幾個檔次,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某版本《水滸傳》作者同署施耐庵、羅貫中

可是,如果此書沒有羅貫中什麼事,為什麼又會出現他是此書作者的傳言呢?可見,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還有人認為施耐庵與羅貫中都不是《水滸傳》的作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這就來梳理一下兩人的關係,看看能否從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並非真名實姓

極少數的人認為施耐庵不過是個假託的人名。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疑施耐庵為繁本者之託名。”他的根據是最早出版的《水滸傳》簡本書上並沒有編著者署名,幾十年後出現繁本,不但內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這個作者,很可能就是萬曆年間繁本的修訂者,不過是編個人名隨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認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諧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編者羅貫中。

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學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為一部優秀作品的作者,本該是一件榮耀的事,怎會有人不願意署名呢?原來,這中間有一個對小說認識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小說算不得文學作品,小說家只是下九流的人物。最早的說書人,高級點的在茶館或妓院,低級的就只能在馬路邊上說,跟叫花子差不多。給說書人寫底稿的人,也大都是窮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煙鬼、酒鬼、嫖客。這些人幼年讀過書,懂點歷史,長大了闖蕩江湖,見多識廣,有的還特別善於言辭。落魄以後,無以謀生,就編一些歷史故事,要麼自己講,要麼把底稿賣給說書人讓人家去講。在這種情況下,小說家不但不敢爭版權,還生怕別人知道,壞了讀書人的名聲。在讀書人的眼中,寫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寫詩詞歌賦的才是雅士,寫小說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例如明代的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學問不淺,官做得也不小,就因為寫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的傳奇小說《剪燈餘話》,結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後還被取消了進入鄉賢祠的資格。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宋江

在所謂的“正人君子”看來,小說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責罵,還要受到天譴和報應。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說,羅貫中因為編《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清代的鐵珊在光緒十五年刊印的《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中已經到了不惜用造謠中傷來汙衊、侮辱小說家的地步:“施耐庵作《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袁于令撰《西樓記》,患舌癢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高蘭墅撰《紅樓夢》,終生困厄。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撲地,嚼舌而死;金聖嘆評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絕嗣。”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中國古代的小說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別名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憐儂、蘭陵笑笑生等等。《水滸傳》是中國最早期的白話小說,寫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強盜,宣揚“善殺人者即英雄”,鼓勵造反,作者便更不敢署名,這是不難推敲的事。

江浙人寫不出山東話

還有一種觀點更有趣。有人認為施、羅是江浙人,而《水滸傳》中滿是山東、河南方言,兩人不可能寫出山東腔,所以他們都不是作者。

關於施、羅的歷史資料,少得簡直如鳳毛麟角,許多專家考證,甚至連考古學家也參一腳進來發掘,所得到的資料,有的模稜兩可,有的被反駁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說法是: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林沖

施耐庵,名子安,號耐庵,原籍錢塘人或蘇州人,後來遷居江蘇興化或淮安。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與劉基同榜中進士,並與劉基結識。曾在錢塘做了兩年官,後來退出官場,終生不再仕,立志著書。大約生於1296年,死在1370年,終年七十五歲。著書的時間有三十多年,地點傳說是在江蘇興化的白駒場。有一種說法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施耐庵為逼戰亂,遷到白駒場西定居,此地現名施家橋。

羅貫中,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錢塘江或廬陵人,大約生在1330年,死於1400年,終年七十一歲。也就是說,羅貫中大約比施耐庵小三十五歲。羅貫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國演義》外,還有《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幾十部。但是從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國》相差太遠,不大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羅貫中的早期作品或後人假託。

關於以上對兩人的推測,學術界尚有爭議。因為資料都是在兩人死去幾百年了,《水滸傳》廣為流傳以後才出現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大打折扣。不過,兩人的共同點在於,不僅籍貫都在江浙一帶,後來的活動範圍也不脫這一區域。

有人從語言方面分析,認為《水滸傳》中使用了大量山東、河南方言,據此認為《水滸傳》不可能是身居錢塘的施耐庵或羅貫中編寫。其實,《水滸傳》中同時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薦”、“桶盤”、“做人家”、“做羹飯”之類。再說,水滸故事的來源是宋元話本,而話本主要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它所使用的文學語言是當時的“官話”,即首都開封方言。因此,《水滸傳》中出現許多河南、山東方言詞語,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照抄話本底稿的。因此,僅憑這點就認為施、羅都與《水滸傳》無關的說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個謎。

"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最流行的說法是施耐庵,但也有一些版本卻標明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人。前者最早的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後面這種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不過,金聖嘆並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水滸傳》最擅長寫殺人越貨,但戰爭場面卻寫得極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羅貫中的手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筆者對這兩個共識並無異議。記得幼時在梁山軍北伐遼國的某回目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情節:大軍出了宋國邊境,宋江就進軍策略問計於吳用,吳用的“計策”是“先打兩個城池看看”,宋江聽完後居然說“好計”。如此笨拙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差著好幾個檔次,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某版本《水滸傳》作者同署施耐庵、羅貫中

可是,如果此書沒有羅貫中什麼事,為什麼又會出現他是此書作者的傳言呢?可見,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還有人認為施耐庵與羅貫中都不是《水滸傳》的作者。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這就來梳理一下兩人的關係,看看能否從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並非真名實姓

極少數的人認為施耐庵不過是個假託的人名。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疑施耐庵為繁本者之託名。”他的根據是最早出版的《水滸傳》簡本書上並沒有編著者署名,幾十年後出現繁本,不但內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這個作者,很可能就是萬曆年間繁本的修訂者,不過是編個人名隨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認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諧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編者羅貫中。

今天的人無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學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為一部優秀作品的作者,本該是一件榮耀的事,怎會有人不願意署名呢?原來,這中間有一個對小說認識的演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小說算不得文學作品,小說家只是下九流的人物。最早的說書人,高級點的在茶館或妓院,低級的就只能在馬路邊上說,跟叫花子差不多。給說書人寫底稿的人,也大都是窮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煙鬼、酒鬼、嫖客。這些人幼年讀過書,懂點歷史,長大了闖蕩江湖,見多識廣,有的還特別善於言辭。落魄以後,無以謀生,就編一些歷史故事,要麼自己講,要麼把底稿賣給說書人讓人家去講。在這種情況下,小說家不但不敢爭版權,還生怕別人知道,壞了讀書人的名聲。在讀書人的眼中,寫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寫詩詞歌賦的才是雅士,寫小說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例如明代的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學問不淺,官做得也不小,就因為寫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的傳奇小說《剪燈餘話》,結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後還被取消了進入鄉賢祠的資格。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宋江

在所謂的“正人君子”看來,小說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責罵,還要受到天譴和報應。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說,羅貫中因為編《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清代的鐵珊在光緒十五年刊印的《增訂太上感應篇圖說》中已經到了不惜用造謠中傷來汙衊、侮辱小說家的地步:“施耐庵作《水滸傳》,其子孫三代皆啞。袁于令撰《西樓記》,患舌癢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盡而死。高蘭墅撰《紅樓夢》,終生困厄。王實甫作《西廂》,至‘北雁南飛’句,忽撲地,嚼舌而死;金聖嘆評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絕嗣。”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中國古代的小說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別名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憐儂、蘭陵笑笑生等等。《水滸傳》是中國最早期的白話小說,寫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強盜,宣揚“善殺人者即英雄”,鼓勵造反,作者便更不敢署名,這是不難推敲的事。

江浙人寫不出山東話

還有一種觀點更有趣。有人認為施、羅是江浙人,而《水滸傳》中滿是山東、河南方言,兩人不可能寫出山東腔,所以他們都不是作者。

關於施、羅的歷史資料,少得簡直如鳳毛麟角,許多專家考證,甚至連考古學家也參一腳進來發掘,所得到的資料,有的模稜兩可,有的被反駁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說法是: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林沖

施耐庵,名子安,號耐庵,原籍錢塘人或蘇州人,後來遷居江蘇興化或淮安。元代至順二年(1331年),與劉基同榜中進士,並與劉基結識。曾在錢塘做了兩年官,後來退出官場,終生不再仕,立志著書。大約生於1296年,死在1370年,終年七十五歲。著書的時間有三十多年,地點傳說是在江蘇興化的白駒場。有一種說法是,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施耐庵為逼戰亂,遷到白駒場西定居,此地現名施家橋。

羅貫中,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錢塘江或廬陵人,大約生在1330年,死於1400年,終年七十一歲。也就是說,羅貫中大約比施耐庵小三十五歲。羅貫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國演義》外,還有《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幾十部。但是從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國》相差太遠,不大可能出於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羅貫中的早期作品或後人假託。

關於以上對兩人的推測,學術界尚有爭議。因為資料都是在兩人死去幾百年了,《水滸傳》廣為流傳以後才出現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大打折扣。不過,兩人的共同點在於,不僅籍貫都在江浙一帶,後來的活動範圍也不脫這一區域。

有人從語言方面分析,認為《水滸傳》中使用了大量山東、河南方言,據此認為《水滸傳》不可能是身居錢塘的施耐庵或羅貫中編寫。其實,《水滸傳》中同時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薦”、“桶盤”、“做人家”、“做羹飯”之類。再說,水滸故事的來源是宋元話本,而話本主要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區,它所使用的文學語言是當時的“官話”,即首都開封方言。因此,《水滸傳》中出現許多河南、山東方言詞語,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照抄話本底稿的。因此,僅憑這點就認為施、羅都與《水滸傳》無關的說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個謎。

《水滸傳》的作者到底是誰

影視劇中的潘金蓮

筆者的觀點是,一百二十回版《水滸傳》的前七十回確為施耐庵所著,不管這個“施耐庵”是真實姓名還是假託之姓名。而後五十回則斷不會出自羅貫中之手,真正的作者描寫這段戰爭筆法之拙劣,很難讓人聯想到《三國演義》之氣勢恢宏、渾然天成。至於後五十回的作者是誰?筆者推測有一半可能仍是施耐庵,他擅長寫江湖爭鬥,不擅長寫戰場征伐,寫成那樣不足為奇。另一半可能是出自二等小說家之手,當時的小說家也多如牛毛,其中某人續書後借羅貫中之名加以炒作,也不難理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