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種莊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例,這裡有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只靠20名新職業農民就能搞定全部種植。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種莊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例,這裡有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只靠20名新職業農民就能搞定全部種植。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農田現場有個小型氣象站——天圻。別看身材瘦小,它的用處可大了,能夠實時監測田裡的溫溼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光照強度等,如果遇到下雨,還能實時監測雨量。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種莊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例,這裡有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只靠20名新職業農民就能搞定全部種植。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農田現場有個小型氣象站——天圻。別看身材瘦小,它的用處可大了,能夠實時監測田裡的溫溼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光照強度等,如果遇到下雨,還能實時監測雨量。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與傳統的小型氣象站相比,天圻具有三大優勢:一是體積小、重量輕,傳統的氣象站佔地約1平方米,天圻氣象站佔地為原來的1/10,主體材質為碳素纖維,重量輕、高強度,太陽能面板,無需電線,安裝簡單;二是八項全能氣象數據監測,空氣汙染、風速、風向、雨量、輻射、溫度、溼度、大氣壓力;三是可實時查看氣象數據,用戶可以通過微信關注或者下載app查看農田現場的實時氣象數據。土地裡還有傳感器能夠將土壤溫溼度、PH值、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以數據形式傳輸到屏幕上。天圻氣象站和土壤傳感器的兩者數據相結合,為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水稻生長情況、產量與氣候的關係提供了基礎的數據依據,為精準化種植提供了保障。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種莊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例,這裡有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只靠20名新職業農民就能搞定全部種植。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農田現場有個小型氣象站——天圻。別看身材瘦小,它的用處可大了,能夠實時監測田裡的溫溼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光照強度等,如果遇到下雨,還能實時監測雨量。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與傳統的小型氣象站相比,天圻具有三大優勢:一是體積小、重量輕,傳統的氣象站佔地約1平方米,天圻氣象站佔地為原來的1/10,主體材質為碳素纖維,重量輕、高強度,太陽能面板,無需電線,安裝簡單;二是八項全能氣象數據監測,空氣汙染、風速、風向、雨量、輻射、溫度、溼度、大氣壓力;三是可實時查看氣象數據,用戶可以通過微信關注或者下載app查看農田現場的實時氣象數據。土地裡還有傳感器能夠將土壤溫溼度、PH值、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以數據形式傳輸到屏幕上。天圻氣象站和土壤傳感器的兩者數據相結合,為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水稻生長情況、產量與氣候的關係提供了基礎的數據依據,為精準化種植提供了保障。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傳統的灌溉方法是水通過乾渠、支渠、斗渠,毛渠五級渠道輸送到田間的,還要在田間挖大量的埂、畦、溝渠,這樣真正有效的種植面積只有70~80%。現今農業園設置灌溉站,39個灌溉站都佈置了監控及智能閥門,可通過電腦的遠程操作實現科學灌溉。

與以往農業種稻相比,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增加觀光功能。以稻為筆,以田為布,種在稻田裡的水稻集生產、文化與觀光功能於一體,極大地豐富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當地人收入。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種莊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例,這裡有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只靠20名新職業農民就能搞定全部種植。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農田現場有個小型氣象站——天圻。別看身材瘦小,它的用處可大了,能夠實時監測田裡的溫溼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光照強度等,如果遇到下雨,還能實時監測雨量。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與傳統的小型氣象站相比,天圻具有三大優勢:一是體積小、重量輕,傳統的氣象站佔地約1平方米,天圻氣象站佔地為原來的1/10,主體材質為碳素纖維,重量輕、高強度,太陽能面板,無需電線,安裝簡單;二是八項全能氣象數據監測,空氣汙染、風速、風向、雨量、輻射、溫度、溼度、大氣壓力;三是可實時查看氣象數據,用戶可以通過微信關注或者下載app查看農田現場的實時氣象數據。土地裡還有傳感器能夠將土壤溫溼度、PH值、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以數據形式傳輸到屏幕上。天圻氣象站和土壤傳感器的兩者數據相結合,為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水稻生長情況、產量與氣候的關係提供了基礎的數據依據,為精準化種植提供了保障。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傳統的灌溉方法是水通過乾渠、支渠、斗渠,毛渠五級渠道輸送到田間的,還要在田間挖大量的埂、畦、溝渠,這樣真正有效的種植面積只有70~80%。現今農業園設置灌溉站,39個灌溉站都佈置了監控及智能閥門,可通過電腦的遠程操作實現科學灌溉。

與以往農業種稻相比,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增加觀光功能。以稻為筆,以田為布,種在稻田裡的水稻集生產、文化與觀光功能於一體,極大地豐富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當地人收入。

蘇州這裡的農民1個人可以種300多畝水稻

舊時種田需人工進行插秧、收割,這種方式費時費力。緊隨科技步伐,園區採用集約化種植,引進新職業農民20人,實行一人多技多崗,按照“1+4”模式,即一個種田能手、4個農機手(無人機手),分成四組,種植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水稻。

(本文作者系蘇報融媒記者範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