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書法 趙孟頫 藝術 中國古代史 中國美術報網 中國美術報網 2017-09-13

趙多多  來源:中國美術報網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覽海報

731年前,來自浙江湖州的宋朝宗室後裔趙孟頫,被起送至大都,自此開啟了一段充滿無奈、困惑、淒涼、矛盾,甚至是帶有淡淡負疚之情的人生之旅。

731年後,這位對後世藝術產生極大影響,但一度飽受各種爭議甚至是非議的藝術全才趙孟頫,再度出現在大都宮闕的這片故地上,這一次,他將在武英殿林環水繞的寂靜處等待世人對其藝術的公允評判。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覽現場

故宮武英殿書畫展廳此次選用“淡淡的石綠色”作為整個展廳的主題色,這種清新素雅的顏色不僅烘托了趙孟頫“中正平和”的藝術風格和溫文爾雅的性格特點,也難免在武英殿彩色天花的映襯下顯得有些清冷淒涼,隱隱流露出了趙孟頫內心的那一絲無奈與苦楚……展廳中大量借用竹枝,似乎在表達著趙孟頫被迫應召離開江南,但依舊清高的卓然風姿。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廳

展覽分“溯本清源:趙孟頫的藝術淵源”、“書畫交輝:趙孟頫的藝術成就”、“鬆雪遺韻:趙孟頫的藝術影響”、“雲泥有別:趙孟頫的書畫辯偽”四個單元,以期通過對趙孟頫藝術淵源的追溯,對其書法、繪畫代表作的展現,和眾多深受趙孟頫影響的後世書畫家作品的集中呈現,讓觀眾欣賞趙孟頫的藝術,重新認識他在整個藝術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廳內的場景搭建

整個展覽聚焦在趙孟頫的藝術上,這樣一來,本就“陽春白雪”的文人畫在觀眾眼中變得更為“曲高和寡”,普通觀眾在展廳中其實喪失了與之對話的能力,使得眾多精彩展品在展覽中變得“扁平化”。這並不是說展品自身無法“表達”,也不是在否定展覽中已經相對細化的展籤設計,而是說由於中國文人畫自身的特點,它的大量信息其實隱藏在作品後的題跋和眾多收藏印中,甚至說是蘊藏在這背後更為豐富的創作者的形象、性格、情感、經歷乃至心境中。展廳中的任何一件作品絕不僅僅只是驗證趙孟頫書畫風格特點的論據,它還承載著趙孟頫一生境遇和心理的變化。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廳內的場景搭建

當然,圍繞趙孟頫,自其選擇仕元開始,出於長久以來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很多人早已將這件事情上升到了對趙孟頫人品的懷疑上,甚至逐漸將人品與藝品相混淆,進而否定其藝術成就。但趙孟頫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內心的淒涼、矛盾、困惑,乃至淡淡的負疚之情,又有誰知?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展廳

這次展覽的單元設計,乃至附著在展覽中的評論和年表,似乎都在刻意避開對趙孟頫這段經歷的描述,但是,忽略了這段經歷,也許就無法理解趙孟頫“復古”的藝術追求和他作品中的藝術表達。作為一個藝術展,強調趙孟頫的藝術成就和他對於整個藝術史的貢獻當然沒錯,但鮮活的人才是最能感動觀眾的所在,任何一個博物館藝術展在強調藝術“純粹性”的同時,也一定要讓展覽充滿“人情味”。對於趙孟頫來說,他也一定期待著大家能夠通過他的作品、他的經歷對他報以“同情之瞭解”。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一位文人

歷經宋、元兩代

名滿四海,榮際五朝

書法超邁唐、宋、承續“二王”

備極姿韻和法度

繪畫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他,就是趙孟頫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禹之鼎 摹趙孟頫像 清,紙本設色,縱50釐米,橫24.2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是宋太祖之子趙德芳之後裔,其高祖伯圭和宋孝宗是兄弟,可以說趙孟頫不僅擁有著純正的趙宋血脈,還是與皇室有著極親關係的皇族後裔,而自幼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的他本來應該可以成為在政治上與藝術上都能有所建樹的文人士大夫,但身處趙宋王朝風雨飄搖之際的他,已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甚至那高貴的血統都將給他帶來諸多無形的壓力和束縛。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行書秋興詩卷 上海博物館藏

元世祖忽必烈用鐵騎踏破趙宋王朝的同時,也清醒的認識到作為外來民族想要真正統治這片漢族文化深深浸染之下的廣大領土,就必須要籠絡漢族士人,而這時早已“聲聞湧溢,達於朝廷”的趙孟頫,必然成為了元朝政府搜訪“遺逸”的首選,更因其宗室身份,成為了當時元朝文化政治“統戰”政策下的主要目標。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行書秋興詩卷 上海博物館藏

屢次拒絕出仕的趙孟頫,為什麼會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最終前往大都,出仕元朝?是因為元朝名為“搜訪”的政策實則披著強制的外衣,還是正值壯年的趙孟頫在儒家兼濟思想影響下的主動出仕,我們早已不得而知,只能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去揣測他當時的心理。他曾在到達大都後寫給友人的一封信表達了“此次應酬失宜,遂有遠役之憂,奈何,奈何”的無奈之情,但同時又在他自己的《鬆雪齋集》中表達了“士少而學之於家,蓋欲出而用之於國,使至賢之沛然及於天下”的政治抱負。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錢選 八花圖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現在雖然很難清晰的瞭解到趙孟頫當時真正的內心活動,但依然可以從“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等詩句中看出趙孟頫雖然貴為宗室成員,但確實對南宋政權有著較為清晰客觀的認識,所以在出仕元朝之初,趙孟頫至少是抱有一定政治理想的,但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皇室政局的變幻莫測都讓趙孟頫逐漸認識到異族統治下的封建王朝依然無法讓他施展才能與抱負,這時的他在無望和無奈中寫下了“誤落塵網中,四度京華春”的詩句。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楷書膽巴帝師碑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然而主動選擇遠離大都政治漩渦的趙孟頫,卻依然無法徹底擺脫政治鬥爭和蒙古官員的排擠,不僅如此,複雜的政治鬥爭還嚴重擠佔了他的創作空間,他對官場生活感到日益厭倦的同時,隱退思想也開始佔據主導地位。此後,趙孟頫不是請假還鄉就是辭官不受,他渴望以此擺脫朝廷的羈絆,但他既然是元朝政權選定用來“粉飾太平”的政治工具,就註定難以輕易擺脫牢籠。趙孟頫在《罪出》中也曾自嘲道:“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政治的鬥爭,異族的排擠都還只是他內心深處苦悶的一部分原因,作為宗室後裔卻出仕敵朝,這種封建正統思想所不能理解和原諒的不忠不孝之舉也一定時刻侵蝕著他的內心。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卷 遼寧省博物館藏

“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這首趙孟頫寫於63歲時的詩,道出了他內心的苦楚,表達了只有藝術能帶給他精神慰藉的同時,更是清楚的預感到了身後無法避免的諸多爭議與誹謗。這是一個單純的文人歷經了30年政治鬥爭之後發出的清醒感慨,帶有極強的悲情色彩和無奈的自嘲意味。此後,越發清醒和無奈的趙孟頫將所有的壓抑、苦悶、無奈和痛苦等複雜的情緒都宣洩在了作品中。“閒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他把不能在政治上實現的自我價值,以及所有的坎坷、愁苦最後都放歸到藝術中,並在藝術中得到了昇華,同時也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贖。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浴馬圖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元史》載:“趙孟頫篆籀、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趙孟頫復東晉“二王”之古,打破了宋四家書札體獨領風騷的局面,在傳承晉人姿韻與唐人法度的基礎上,通過長年的反覆摸索,終於鍛造出自己平和雍容、圓活姿媚的個人風格。所書的“鬆雪體”為明清館閣體奠定了基礎,隨後又成為了活字印刷的標準字體。晚年階段,人書俱老,筆力深沉紮實,筆勢雄健放縱,姿致灑脫依然,蒼勁老到。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 管道昇 趙雍 趙氏一門墨竹圖卷 局部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行書酒德頌卷 故宮博物院藏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小楷無逸篇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與此同時,趙孟頫筆下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竹石無不精絕,水墨、青綠兩者兼擅,寫意、工筆畫法俱佳。他強調作畫貴有古意、雲山為師,也強調書畫同源,講求詩文書畫印的和諧之美,極大地拓展了文人“以書入畫”、“以畫為寄”、“畫為心印”的境界。並在藝術理論和創作實踐方面對宋代以來的“文人畫”進行了總結和帶有創造性的發展。黃公望自稱是“鬆雪齋中小學生”,董其昌稱趙孟頫為“元人冠冕”。趙孟頫在詩書畫印方面的成就共同促使他在宋元之際,這個繪畫和其它文化現象都存在截然斷裂和劇烈變化的時代獨步藝壇,領袖群倫,並在身後至今數百年的時間中,依然保持著極大的影響。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在一時科舉被廢除,畫院被取消,江南文人地位一落千丈的宋元激變中,於“滄桑變易、文化失範”之際,積極從晉唐文化中尋找匡時救弊的良方,甚至以宋宗室的身份入仕元朝,也許都是為了傳統中華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聰慧如他,怎能不知種種選擇之於他的痛苦和非議,也許,他只是不甘也不願放棄始終滋養他的文化藝術,而選擇隱士般的一走了之罷了。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觀展|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特展

趙孟頫 水村圖卷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1322年6月,69歲的趙孟頫在故鄉家中“觀書作字,談笑如常時”去世,元朝廷追封他為魏國公,諡號文敏。

本文章來自中國美術報APP

中國美術報網址:http://www.zgmsbweb.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