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有約】王友誼

王友誼先生簡歷

北京平谷人。師從歐陽中石先生,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本科畢業。中國書法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榮獲全國第四屆蘭亭藝術獎,全國第十一屆文代會代表。作品被選入全國首屆“三名工程”書法展。創建“上元雅集”。作品入選全國第四、五、七屆全國書法展和全國第四屆中青展並獲獎,入選第六屆全國書法展和全國第三、六屆中青年書法展。全國第五、七、八屆中青年書法展評委,全國第九屆第十一屆書法展評委。出版有《大篆基礎入門》《篆書基礎教程》《篆書實用章法》《篆書字帖》《當代書法家精品集•王友誼卷》《王友誼書法作品精選》《中國最具學術與市場潛力書法八家•王友誼卷》《四書•王友誼大篆寫本》《說文解字敘•王友誼篆書寫本》,《契文齋藏印》主編《歌詠平谷詩文集》。
【名家有約】王友誼

胡抗美:王友誼的篆書意義

王友誼寫篆法,這沒有什麼特殊,當今書壇寫篆書的大有人在。特殊的是他的篆書意義。其一,他的篆書中保留著篆籀氣。這不是所有寫篆書的人都具備的。其二,他在篆書教學中注重“篆隸筆意”的教育。其三,他對書法史上“篆隸筆意”衰減問題體現出自覺的責任感。我之所以看重王友誼的篆書意義,是因為陳、隋、唐之後,書法的“篆隸筆意”在無聲無息中日趨衰退。大唐是書法的興盛時期,我以為興盛的重要標誌是張旭和顏真卿作品中的“篆隸古意”。但是,那個時代的所有書家都能像張旭、顏真卿一樣堅持篆隸古意的傳續與運用嗎,不盡然。請看高二適對懷素的批評:“懷素自敘何足道,千年書人不識草。將渠懸之酒肆間,即恐醉僧亦不曉。我本主草出於章,張芝皇象皆典常。餘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篆隸的那根線是書法的生命線, 高二適提出懷素《自敘帖》“何足道”的置疑恰恰是他認為懷素的草書的那根線“不得方筆圓勁之勢”,缺少章草古意。章草是隸書的草體,其內涵幾乎可以以“篆隸古意”而代之。高二適先生以經典的《自敘帖》“不得方筆圓勁之勢”為例,大聲呼喚後人對“篆隸古意”的重視,具有重大意義。宋代人對篆隸筆意缺失的認識已經相當清醒。黃伯思在《東觀餘論•跋陳碧虛所書相鶴經後》說:“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象。厥後魏鍾元常、士季及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於遷就流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今傳世者若鍾書《力命表》《尚書宣示》、世將《上晉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帖》,雖經摹拓而古隸典型具存。至江左六朝,若謝宣城、蕭挹輩,雖不以書名世,至其小楷若《齊海陵王志》《開善寺碑》,猶有鍾王遺範。至陳、隋間,正書結字漸方,唐初猶爾。獨歐陽率更、虞永興易方為長,以就姿媚。後人競效之,遽不及二人遠甚,而鍾王楷法彌遠矣。”黃伯思明確指出,隸從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開始,書法開始趨姿媚,對後人產生了不良影響,使書法離鍾、王古法越來越遠。黃庭堅也曾對宋人草書中缺少篆隸古法提出批評,他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耳,不知與蝌蚪、篆、隸同法同意。”黃庭堅認為,當時草書不得古法,即,體現不出“蝌蚪、篆、隸”的筆意來。宋代人在嚴重地丟失“篆隸筆意”,宋代人也在大聲疾呼,書法要以“篆隸筆意為古法”,要以“篆為源”,要以“篆隸為本”。宋代的這些書學觀念振聾發聵!元代書法是個複雜現象,表面上看為復“二王”之古,實則在一片復古聲中,將“二王”僵化了,丟掉了“二王”中篆隸章草之魂,片面地留了“二王”之軀。所以,郝經在《敘書》中說:“凡學書須學篆隸,識其筆意,然後為楷,則字畫自高古不凡矣。”他認為學習書法必需學習篆隸,“篆隸是書法的本源”,把篆隸的筆意運用到書法創作之中,才能高古不凡。自宋提出“篆隸為本”的書法觀後,明人從理論角度進行具體闡釋,書法實踐上也走出一大批大師來。在具體闡釋方面,吳寬說“作真字能寓篆籀法則高古今”,豐坊說“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趙宧光認為“作字須略知篆勢,能使落筆不庸”。“篆隸筆意”的踐行者非徐渭、傅山莫屬。徐渭融章草而藏篆隸,其行書楷書之妙正在於具篆隸古法,其氣息正在於具篆籀之氣。但是從徐渭的作品中,人們看不出章草的具體形態,然而,他那渾樸蒼茫的點畫,開張雄放的結體,撇捺波挑的用筆,無不體現出章草的精髓。傅山寫篆隸、寫楷行草,其神直通篆隸。通篆隸並非簡單模仿其形,按照傅山自己的說法,“所謂篆隸八分,不但形似,全在運筆轉折活脫處論之”。清初隸書取法於唐隸,唐隸離古已遠,那麼清初的隸書就更不用說了,是清中興起的碑學思潮推動了篆隸的復興。桂馥、黃易、伊秉綬等人越唐求漢,自成新貌。鄧石如將碑版磨拓和風化侵蝕的渾樸厚重氣象引入筆下,強調線段中截的中實飽滿,吸收漢碑額篆書婉轉飄動之勢,以隸筆作篆,方圓並用,從而使“篆隸筆意”失而復得。甚為可惜的是,當代書法並沒有承續鄧石如的成果而發展下去,“展覽體”用筆簡單乏味,點畫光滑纖弱,結體缺少古意便是例證。在這種情況下,王友誼的篆書從書法的源頭進行梳理,他從西周青銅金文著手,沿著秦代小篆一路追尋,並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大篆範圍,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縱觀篆書流變,有質文之分,曲直之別。嚴格說來,秦前篆書技法特徵不是太明顯,如果論其用筆,無非以婉引平動和圓轉為特質。點畫是技法的組合,與平動婉引而行的線相比,多了些提按頓挫和輕重快慢,其形態以方圓藏落居多。這些元素秦前篆書中幾乎都不存在,完全可以說,秦前篆書的線條為點畫的產生打下了物質基礎,為點畫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但不可稱之為點畫。李陽冰通過對小篆的發展,突出了篆的圓勁,強調了線與線之間關係,增強了篆書的整體感,他的用筆已經在自覺地向點畫靠近。鄧石如給篆書增加了諸多筆法,不僅起筆、收筆、轉筆之法完備,且提按頓挫,甚或輕重快慢皆引入篆,這是對篆書的重大貢獻。王友誼以行楷筆意以探大篆,取筆於《大盂鼎》《毛公鼎》和《虢季子白盤》《石鼓文》,其勢多借隸書和行書之意,這大概與他受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影響有關。如果說鄧石如以隸作篆的話,似乎可以說友誼作篆時吸收了行草的心性書寫形式,所以他的篆書相對流暢、通達。篆書的婉通是一個美學命題。孫過庭有言:“篆尚婉通。”婉和通不可分割,是一個互相依存的統一體。婉而不通謂之軟,軟則無筋,無筋則不通,不通則俗。通而不婉謂之滑,滑則無骨,無骨者何為婉?劉熙載說:“餘謂此須婉而愈勁,通而愈節。”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講到“勁弩筋節”,這裡“筋節”既關乎到“通”的質量,也考慮到“婉”的質量,突出強調圓轉或環轉時的力度。我理解,“婉”也罷,“通”也罷,“筋節”也罷,關鍵在於“力弇氣長”。王友誼篆書的味道,婉於氣韻悠長,通於筋節雄渾。(責任編輯 陳新)(請訂閱《大眾書法》2018年12月刊)

王友誼書法作品欣賞

【名家有約】王友誼
【名家有約】王友誼
【名家有約】王友誼
【名家有約】王友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