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書法 藝術 中國歷史 草書 墨跡共享藝術 2017-07-07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

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獻之 中秋帖手卷紙本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中秋帖》為晉代王獻之所書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寶,現藏故宮博物院。草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2] ,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書畫舫》雲:“獻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項氏子京,自有跋。細看乃唐人臨本,非真跡也。”清吳升《大觀錄》 雲:“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故同樣寶貴。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祕書郎、祕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故人稱“大令”。

特別精心製作設計適合移動互聯時代通過手機欣賞臨摹學習的超高清書法字帖,如果喜歡的話最好收藏起來,隨時都可以打開臨摹學習。如果要更多精品字帖也可以關注我們,我們每天推出各類精品字帖。

晉 王珣 伯遠帖全卷(二版)紙本25.1x17.2傳世名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唐 褚遂良摹蘭亭序行書紙本——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唐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宋拓本-適合手機欣賞臨摹書法字帖

晉 王羲之 蘭亭序 馮承素 神龍本-適合手機欣賞臨摹學習的書法字帖

北宋 米芾 蜀素帖-適合手機欣賞臨摹字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