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功能疏解後 老百姓買菜難怎麼破?

蔬菜 糧油 水果 農業 中國經濟網 2017-06-18

買菜做飯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重頭戲。可是,最近在北京不少地方,原本輕車熟路的買菜任務忽然變得有點困難了。

今年80歲的吳和煦,家住北京西城區西華門大街。老人最初是騎著小電動車去正義路附近的大型早市買菜;後來正義路的早市取消了,他改去和平門的小早市;沒多久小早市也關了,他又改去隆福寺早市;可是後來隆福寺早市也關了,他只能去距離更遠的六鋪炕菜市場了。眼瞅著,買菜的市場離家越來越遠,以往連逛帶買一小時就可以往返,現在去買一趟菜要3小時一個來回。遇上天氣不好,只能去超市買菜,成本高出不少。

吳和煦老人買菜難的故事可能是少數,不過卻折射出北京社區商業佈局不夠完善、生活性服務設施不夠充分的問題。特別是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不斷疏解,人們熟悉的那些農貿市場、早市或關停、或改造,由此產生的市場缺口更為突出。在像吳和煦老人所住的老城區,人們對買菜難的體會更加深刻。

不過,要破解買菜難,也並非沒有辦法。

保障好居民的菜籃子是各地政府的基本任務,北京市針對疏解市場後造成的買菜難問題也一直在努力。前不久北京市明確提出,疏解騰退空間優先用於補充便民商業設施,每個社區蔬菜零售網點不少於2個。從今年起,連續3年每年出資2億元,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建設,今年的投資補助將重點支持社區菜市場、早餐店等基本便民服務項目。

除了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北京還在積極增加買菜渠道,社區菜市場、超市、社區菜店、社區蔬菜直通車等多種模式齊頭並進。據統計,2015年和2016年北京市共新建規範化蔬菜零售網點356個,規範提升原有蔬菜零售網點232個。對蔬菜零售網點空白及網點不足的社區,採取蔬菜直通車模式,目前已開通蔬菜直通車260多輛,進入500多個小區售菜。

因此,那些社區商業服務比較完善的小區並沒有出現買菜難。在石景山八角街道黃南苑社區,市場疏解後,居民們告別了雜亂的小菜攤,迎來了開到家門口的新發地社區菜車,蔬菜價格和新發地批發市場一樣,行動不便的老人還可以打電話送菜上門。而且,小區旁邊就是永輝生鮮超市,蔬菜水果水產糧油一站式購齊,品質也更有保證。

更值得關注的是西城區椿樹園菜市場,通過這一輪升級改造,變身成“百姓生活服務中心”。不僅銷售蔬菜、水果、糧油、生鮮等,經營面積翻倍,而且引入24小時便利店、日常維修、便民洗衣以及自助存取款機等,群眾生活方便了不少。這也代表了北京菜市場改造的發展方向,購物環境、商品品質、服務層次等都要提升。

由此看來,要破解買菜難,關鍵是充分發展社區商業。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創新與務實的平衡。一方面,順應人們對品質消費的需求,菜市場需要創新,可以推廣連鎖社區菜店、連鎖生鮮超市等新業態,提升蔬菜零售的便利化、規範化和連鎖化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腳踏實地,不要過於高端,畢竟中老年群體是每家的買菜主力,他們對價格更敏感,更喜歡“接地氣”的蔬菜,既有的買菜習慣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就要求社區商業必須統籌兼顧,做好多種業態的搭配,讓各種消費水平、消費習慣的人都能買到適合自己的菜。(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端 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