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患者(中)一家三口


在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的帶領下,經過多器官移植團隊與消化內科、輸血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ICU等30餘名專家的周密多學科會診,仔細分析了病人的情況之後,認為小腸移植手術最有希望讓孔鳴重獲新生。

作為最難的器官移植技術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腸移植手術直到1988年才出現。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從1994年開始起步,但患者術後均存活時間較短。

從1999年起,吳國生教授已經成功開展43例小腸移植手術,最長病人存活已達20年。他也創造了諸多亞洲乃至世界紀錄:亞洲首例血型不合活體小腸移植術、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自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小腸延長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活體小腸移植、世界第二例肝脾動靜脈重建自體小腸移植……

即便如此,醫生下刀時,仍猶如“走鋼絲時,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孔鳴與父親在血型、組織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腸進行親屬間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術,兒子活著只有無盡的痛苦;賭一賭,或許還能收穫一線生機。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患者(中)一家三口


在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的帶領下,經過多器官移植團隊與消化內科、輸血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ICU等30餘名專家的周密多學科會診,仔細分析了病人的情況之後,認為小腸移植手術最有希望讓孔鳴重獲新生。

作為最難的器官移植技術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腸移植手術直到1988年才出現。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從1994年開始起步,但患者術後均存活時間較短。

從1999年起,吳國生教授已經成功開展43例小腸移植手術,最長病人存活已達20年。他也創造了諸多亞洲乃至世界紀錄:亞洲首例血型不合活體小腸移植術、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自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小腸延長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活體小腸移植、世界第二例肝脾動靜脈重建自體小腸移植……

即便如此,醫生下刀時,仍猶如“走鋼絲時,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孔鳴與父親在血型、組織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腸進行親屬間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術,兒子活著只有無盡的痛苦;賭一賭,或許還能收穫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樑廷波(左一)、吳國生(右一)同患者父子合影


5個小時,柳葉刀遊走在九曲迴腸間


當得知自己的小腸可以救兒子,孔鳴的父親喜出望外“別說是一段腸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願意割給我兒子!”救子心切的老父親期盼著移植手術早日到來,這樣,兒子就不用再受苦了。

“患者對我們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使我們充滿信心。”經過多學科專家反覆研究手術方案,8月24日,由樑廷波教授、吳國生教授等主刀,為孔鳴父子開展手術。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患者(中)一家三口


在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的帶領下,經過多器官移植團隊與消化內科、輸血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ICU等30餘名專家的周密多學科會診,仔細分析了病人的情況之後,認為小腸移植手術最有希望讓孔鳴重獲新生。

作為最難的器官移植技術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腸移植手術直到1988年才出現。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從1994年開始起步,但患者術後均存活時間較短。

從1999年起,吳國生教授已經成功開展43例小腸移植手術,最長病人存活已達20年。他也創造了諸多亞洲乃至世界紀錄:亞洲首例血型不合活體小腸移植術、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自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小腸延長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活體小腸移植、世界第二例肝脾動靜脈重建自體小腸移植……

即便如此,醫生下刀時,仍猶如“走鋼絲時,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孔鳴與父親在血型、組織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腸進行親屬間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術,兒子活著只有無盡的痛苦;賭一賭,或許還能收穫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樑廷波(左一)、吳國生(右一)同患者父子合影


5個小時,柳葉刀遊走在九曲迴腸間


當得知自己的小腸可以救兒子,孔鳴的父親喜出望外“別說是一段腸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願意割給我兒子!”救子心切的老父親期盼著移植手術早日到來,這樣,兒子就不用再受苦了。

“患者對我們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使我們充滿信心。”經過多學科專家反覆研究手術方案,8月24日,由樑廷波教授、吳國生教授等主刀,為孔鳴父子開展手術。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多位專家憑藉精湛技藝合力上陣,歷經5個小時,終於讓56歲父親的2.5米小腸成功在孔鳴體內開始重新工作。手術非常成功!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患者(中)一家三口


在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的帶領下,經過多器官移植團隊與消化內科、輸血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ICU等30餘名專家的周密多學科會診,仔細分析了病人的情況之後,認為小腸移植手術最有希望讓孔鳴重獲新生。

作為最難的器官移植技術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腸移植手術直到1988年才出現。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從1994年開始起步,但患者術後均存活時間較短。

從1999年起,吳國生教授已經成功開展43例小腸移植手術,最長病人存活已達20年。他也創造了諸多亞洲乃至世界紀錄:亞洲首例血型不合活體小腸移植術、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自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小腸延長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活體小腸移植、世界第二例肝脾動靜脈重建自體小腸移植……

即便如此,醫生下刀時,仍猶如“走鋼絲時,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孔鳴與父親在血型、組織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腸進行親屬間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術,兒子活著只有無盡的痛苦;賭一賭,或許還能收穫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樑廷波(左一)、吳國生(右一)同患者父子合影


5個小時,柳葉刀遊走在九曲迴腸間


當得知自己的小腸可以救兒子,孔鳴的父親喜出望外“別說是一段腸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願意割給我兒子!”救子心切的老父親期盼著移植手術早日到來,這樣,兒子就不用再受苦了。

“患者對我們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使我們充滿信心。”經過多學科專家反覆研究手術方案,8月24日,由樑廷波教授、吳國生教授等主刀,為孔鳴父子開展手術。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多位專家憑藉精湛技藝合力上陣,歷經5個小時,終於讓56歲父親的2.5米小腸成功在孔鳴體內開始重新工作。手術非常成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術後,樑廷波教授為已經能自如走動的爸爸獻上鮮花

"

有一種愛,叫父愛如山;有一種大愛,叫醫者仁心。兩種愛相互碰撞,會產生生命的奇蹟。

有一類人,因腸功能衰竭,吃啥拉啥,骨瘦如柴,只能靠輸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被病痛折磨到痛不欲生;還有一群人,用最尖端的小腸移植技術,將責任、愛心融入其中,致力於挽救生命、解除患者身上的病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8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手術。在30餘名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段由56歲父親捐出的2.5米小腸,被順利植入兒子體內,目前,父子二人恢復良好。

小腸富含淋巴細胞,腸腔內還有大量的細菌、消化液和食物殘渣,小腸移植被認為是治療嚴重小腸疾病——腸功能衰竭病人的最理想方式,但因為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和術後感染,曾一度被視為醫學界的“禁區”。

小腸僅剩40釐米,不打營養針人要活活餓死


“我就希望等病完全好了,全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頓飯!”這個樸素的願望,在正常人眼裡可能無足輕重,但對近3年沒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的“短腸人”孔鳴(化名)來說奢侈而遙遠。

24歲的他,因大小腸絕大部分壞死,經歷了3次大手術,小腸僅剩40cm,吃什麼拉什麼,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2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如果不打營養針,就會被活活餓死!

他們一家來自溫州瑞安,父親是石材水磨工,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如果沒有生病,一家人的日子原本紅紅火火。

2015年10月的某個早晨,在瑞安讀高中的孔鳴像往常一樣吃過早飯要去上學,突然感到小腹疼痛難忍,並且嘔吐不止,家裡人將他緊急送往當地醫院。當天下午3時,醫院判斷孔鳴為“急性腸梗阻、腸壞死”,為他開展手術,切掉了近2米壞死的小腸。

此後,孔鳴腸道上的毛病竟然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4月、2018年9月,因腸扭轉引發的腸道大部分壞死,孔鳴先後在南京、溫州又接受了兩次腸切除手術,他的殘餘大腸僅存12cm,小腸只剩下不到40cm。

“生活上基本離不開人,我每天照顧他。”孔鳴的媽媽淚眼婆娑,兒子無法正常進食,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液補充能量,成年男子日常所需的能量無法得到滿足,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各種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終日只能在醫院臥床,甚至開始喪失行走的能力。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人體的小腸一般長5至7米,食物經過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為生命運行補充養分、提供能量。小腸在整個消化系統中舉足輕重,如果小腸短於1米,則意味著不能消化吸收、“吃啥拉啥”。依靠輸營養液、提供腸外營養支撐的患者生命最多維持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肝臟等器官也會因為被“閒置”許久而喪失功能,最終病人將會因多臟器衰竭而死亡。

小腸移植,成為活著的唯一希望


為了給兒子治病,孔鳴一家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所有積蓄還欠下大筆外債,但都因病情複雜而不了了之。今年8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浙大一院,希望能為兒子搏回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患者(中)一家三口


在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樑廷波教授的帶領下,經過多器官移植團隊與消化內科、輸血科、超聲醫學科、病理科、ICU等30餘名專家的周密多學科會診,仔細分析了病人的情況之後,認為小腸移植手術最有希望讓孔鳴重獲新生。

作為最難的器官移植技術之一,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小腸移植手術直到1988年才出現。國內小腸移植手術從1994年開始起步,但患者術後均存活時間較短。

從1999年起,吳國生教授已經成功開展43例小腸移植手術,最長病人存活已達20年。他也創造了諸多亞洲乃至世界紀錄:亞洲首例血型不合活體小腸移植術、亞洲首例同卵雙生活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自體小腸移植、國內首例小腸延長手術、世界首例機器人活體小腸移植、世界第二例肝脾動靜脈重建自體小腸移植……

即便如此,醫生下刀時,仍猶如“走鋼絲時,底下就是刀山”,稍有差池,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孔鳴與父親在血型、組織配型上很吻合,由其父提供一段小腸進行親屬間的移植的可行性很大。

不做手術,兒子活著只有無盡的痛苦;賭一賭,或許還能收穫一線生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樑廷波(左一)、吳國生(右一)同患者父子合影


5個小時,柳葉刀遊走在九曲迴腸間


當得知自己的小腸可以救兒子,孔鳴的父親喜出望外“別說是一段腸子,我身上的任何器官都願意割給我兒子!”救子心切的老父親期盼著移植手術早日到來,這樣,兒子就不用再受苦了。

“患者對我們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使我們充滿信心。”經過多學科專家反覆研究手術方案,8月24日,由樑廷波教授、吳國生教授等主刀,為孔鳴父子開展手術。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多位專家憑藉精湛技藝合力上陣,歷經5個小時,終於讓56歲父親的2.5米小腸成功在孔鳴體內開始重新工作。手術非常成功!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術後,樑廷波教授為已經能自如走動的爸爸獻上鮮花

不打營養針就活活餓死!為救兒子,溫州這位父親決定……


術後,吳國生教授(左)在監護室探望康復中的孔鳴

午後,患者得到了新生。當他睜開眼睛,重新看到這個世界,他笑了,感激醫生的付出,感恩社會對生命的敬佑。

目前,通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父子二人術後恢復良好,正在康復之中。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苗 通訊員 王蕊 江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