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次手術、無數次“我相信你們”這是一份最暖心的信任'

"

醫院,是個能讓人看盡世間百態、嚐盡人情冷暖的地方,這裡從不缺少故事。記者想給大家講述的這個故事發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這個故事是殘酷的,它有關於一場飛來橫禍,有關於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捉弄;這個故事也是溫暖的,它有關於相濡以沫的愛情,有關於竭力救治的醫者仁心,還有關於和諧互信的醫患溫情。

"

醫院,是個能讓人看盡世間百態、嚐盡人情冷暖的地方,這裡從不缺少故事。記者想給大家講述的這個故事發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這個故事是殘酷的,它有關於一場飛來橫禍,有關於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捉弄;這個故事也是溫暖的,它有關於相濡以沫的愛情,有關於竭力救治的醫者仁心,還有關於和諧互信的醫患溫情。

7次手術、無數次“我相信你們”這是一份最暖心的信任

(患者吳先生與妻子周女士合照)

臥床112天、7次手術 她始終堅守和陪伴

50歲的吳先生家住江津,身體消瘦的他和妻子周女士用勤勞的雙手換來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但意外也發生得讓人措手不及。

3月23日,那是讓周女士不堪回首的一天。吳先生突發劇烈頭痛,隨即陷入昏迷,萬分焦急的周女士將丈夫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急診頭部CT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吳先生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當地縣級醫院診治有一定難度,建議將周女士將吳先生轉診到重醫大附二院。

吳先生被送到重醫大附二院後,急診複查頭部CT及CTA(動脈血管成像),CTA雖未見明顯異常,但CT提示吳先生髮生了急性腦積水,需要手術進行腦室外引流,當晚吳先生就急診做了右側側腦室外引流。

引流後,吳先生的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由於吳先生蛛網膜下腔出血量較大,病因也尚未明確,病情十分危重,加之吳先生有意識時情緒不穩定,周女士懸著的心始終沒有放下來。

天不遂人願,吳先生的病情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插曲:因煩躁不慎自行拔出引流管、出現併發症交通性腦積水進行了腦室腹腔分流、積血堵住了分流管……每一次意外的發生都讓吳先生不得不再進一次手術室,加上為明確病因替吳先生進行的兩次全腦血管造影(DSA),前前後後,吳先生進行7次手術,歷經112天,最終好轉出院。

在這112天的煎熬中,周女士始終堅守和陪伴在吳先生身邊,盡全力讓自己變得堅強和勇敢,以支撐自己一次又一次和醫生商討手術方案和做出抉擇。

負責吳先生的住院醫師張曉林在查房時曾問過周女士兩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放棄?隔壁床都說你對你老公不錯,為什麼對他這麼好?”周女士自然而堅定的回答道:“從來沒想過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都要救,至於為什麼對他好,因為他對我也很好啊……”。

原來這就是愛情最真實最美好的模樣。真正愛你的人會心疼你遭受的那些痛苦,也會和你共同承擔苦難和後果。

竭力尋找病因 他們通過仁心仁術溫暖世界

除了周女士細心的陪伴和照顧,吳先生病情的好轉同樣離不開重醫大附二院神經外科專家團隊的竭力救治。

無數根血管和神經縱橫交錯,作為所有神經系統的種屬系統,大腦是人體結構中最複雜的一部分。

7次手術,對吳先生和周女士而言是種折磨,對積極救治他的醫生們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面對吳先生複雜的病情和屢次出現的突發情況,以程遠、陳維福教授為首的神經外科醫生團隊都在第一時間討論應對方案,一次次進行救治、做出決斷,令他的病情轉危為安。

例如,在吳先生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後,分流管調壓泵堵塞進行第一次沖洗調整,僅僅2天,調壓泵像醫生所擔心的那樣再次出現了堵塞。這時該怎麼辦?拔出?再衝洗?換調壓泵?科室經過反覆討論,各種意見都有,最後是程遠教授一錘定音,將腦室端引流管換到了右邊,調壓泵再衝洗了一次,為吳先生病情的好轉做出了關鍵而正確的治療抉擇。

除了盡心盡力的治療,醫生們對吳先生病因的查明也毫不馬虎。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陳維福教授告訴記者,吳先生在急診中被檢查出蛛網膜下腔出血,這一症狀有85%的概率是因腦血管病變引起,像顱內動脈瘤,這一神經外科的危重症。雖然吳先生的CTA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但這並不能完全說明吳先生的腦部沒有出現病變,因為CTA並非檢查腦血管的金標準,需完善全腦血管造影(DSA)甚至多次的全腦血管造影才能明確。

陳維福教授為首的腦血管組團隊絲毫沒有懈怠,進行了兩次全腦及全脊髓血管造影想要明確吳先生的發病原因。並且,即便兩次結果均未見明顯異常,但考慮到吳先生病情反覆,仍不敢掉以輕心,張曉林在吳先生出院前還叮囑他按時回醫院進行復查。

醫生就是我們身邊這樣一群人,他們通過精湛醫術治療患者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溫暖著這個世界。

堅定不移的信任 醫患同心築和諧

“醫生只是人,不是神,我們不能救下所有人,但我們希望救下我們收治的每一個人,我們不希望被標榜成‘天使’,但請相信這是我們基本的職業素養。”張曉林之所以說出這樣一番話,是因為周女士在丈夫112天的治療過程中給予了醫生們堅定不移的信任和支持,讓他為之動容。

“我相信你們醫生”,這是每一次張曉林在和周女士進行術前溝通,周女士都會說的話。起初張曉林不以為意,但吳先生每次需要手術時,周女士對醫生的治療都未產生絲毫質疑;每一次溝通、講風險,簽字,周女士都安靜、認真、堅定如常,這才讓張曉林意識到,周女士是打心眼裡相信他們。

“不要緊張”,這是周女士說出的第二句讓張曉林驚訝的話,雖然吳先生入院時病情就重,但病情反反覆覆,來來回回折騰這麼久,在醫生都替吳先生病情捏了一把汗的情況下,周女士的這份信任實在是難能可貴。

吳先生出院那天,周女士推著吳先生,張曉林在病房走廊上給他們拍了一張相片,周女士笑的很開心,張曉林也不由得微笑起來。是啊,醫生全心全意地想著病人,病人和家屬設身處地地理解醫生的辛苦,醫生和患者之間真的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扶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