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筷子12萬元 她還不賣!非遺節四川各市州展區精彩紛呈

手工藝 大巴山脈 刺繡 漆器 成都商報客戶端 2017-06-15

一雙筷子12萬元 她還不賣!非遺節四川各市州展區精彩紛呈

江安竹簧傳承人何玉蘭以及她雕刻的價值十多萬元的鏤空筷子

“那邊安逸,全省各個地方都有展館,啥都可以買。”隨著絡繹不絕的觀眾湧入,位於非遺博覽園主會場西城事組團的四川各市州展區,熱鬧異常。據瞭解,本屆非遺節除成都以外,其他20個市州均以獨立展館形式,對本轄區內的特色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示展銷。

最堅持

5次參加非遺節的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歷經調蠟、碾布、繪圖、漬染、去蠟等多道工序,以藍白為主,圖案古雅傳統,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於201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4歲的苗族蠟染傳承人王麗紅,16歲跟隨姑祖學習蠟染技藝。她學習的初衷是給媽媽做百褶裙,這一堅持,成就了近半個世紀的蠟染人生。王麗紅的蠟染作品花紋均勻細緻,風格古樸簡雅。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她製作蠟染時圖案從不打樣,全從自然與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現場構思創作。王麗紅告訴記者:“今年是我第五次參加非遺節了,每一次我都希望能把蠟染技藝和苗族文化推薦給更多人。下次非遺節我還要來!”

在宜賓館裡,江安竹簧傳承人何玉蘭昨天也吸引了眾人圍觀,她拿出一雙精緻的“龍鳳呈祥筷”,上半截精雕一龍一鳳。之前一雙類似的筷子,已被以12萬元的價格收藏,她又花整整一年時間再雕一雙。大家小心翼翼拿著放大鏡看上面的雕工,靈活生動,細微之處,更令人叫絕。她說,這盤12萬元都不賣了,自己留著。據悉,江安竹簧是四川省地方傳統竹雕工藝之一,工藝獨具粗獷、質樸、精美的藝術特色,2007年被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

最繁瑣

父子兩人獨愛彝族銀飾

進入涼山館,不僅能近距離觀看彝族建築技巧,還能欣賞彝文書法、彝族刺繡、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及一些彝族傳統手工技藝。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叮叮叮”銀器敲打的聲音,那是61歲的勒古沙日正在打造彝族銀飾。勒古沙日從12歲開始製作銀器,是彝族銀飾製作技藝的國家級傳承人。

勒古老先生指著桌上一個樣式精美的手鐲說:“像這個手鐲,是空心的,裡面有一些小碎銀,戴著走路會沙沙地響。你看這些凸起的小圓球,全是我一個一個手工敲上去的,完成這樣一個銀飾得花一天一夜。”

而在世紀舞東展廳,勒古沙日的兒子勒古張成正在參加新生代傳承人競技大賽。勒古張成身著彝族傳統服飾,上面有不少他打造的銀飾。“銀器製作傳到我這兒,已經是16代了。”據記者瞭解,勒古張成深受父親影響,6歲就開始接觸制銀。“最開始學的是編絲,只有編絲學好了,才能開始鏨刻。其實最難的不是銀器製作,而是工具的製作。”勒古張成拿起幾個製作工具,“這裡有不少工具都是祖傳的,僅是燒打這一項,就要重複十多次。”當記者問到現代工藝對他們制銀的影響時,勒古張成說:“機器做出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而我們手工做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最美味

薄如紙片的達縣燈影牛肉

四川達州館位於西城事組團的東邊展區,一步入展廳,達縣燈影牛肉、觀音豆腐乾、東柳醪糟釀、渠縣呷酒釀、開江豆筍……各式達州特色美食匯聚一堂。其中達縣燈影牛肉展區更是人潮湧動。據悉,燈影牛肉已有100多年曆史,達縣燈影牛肉傳統加工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技藝包含選料、捂肉(發汗)、切片、和料、鋪肉、烘烤、包裝等7道工序。因牛肉片薄如紙,燈照透影,有民間皮影戲之效果而得名。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達縣燈影牛肉的選料和做工都非常講究,只選取大巴山黃牛,因其肉質最酥軟適中。而製作品質上乘的燈影牛肉,只能取其腿腱肉、裡脊肉,一般一頭牛才10kg左右。再用長刀切成薄如紙的肉片,配以甘草、丁香、草果等10多種香料拌勻後,將肉片鋪在竹筲箕上,經曝晒去水分,放進特製的烤爐中,控制溫度烘烤至熟,裝入用油紙襯裡的竹筒或紙罐裡,滲滿純香麻油,撒上少許花椒粉密封,待其入味即成。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謝禮恆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敬玲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