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手工藝 道教 民俗 藝術 微竹溪 2017-05-17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近日,以“道通天地,德貫古今”為主題的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在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盛大開幕。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國際道教論壇是國際性道教文化交流盛會,是目前中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性道教論壇。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接下來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竹溪高腔皮影戲傳承人柏興福(竹溪縣匯灣鎮人),受邀參加了此次論壇展覽活動。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作為竹溪人

此刻

是不是倍感驕傲呢?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竹溪高腔皮影戲屬地方傳統戲曲,始於清朝末年,民國初期,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竹溪本土文化與移民文化、秦楚、巴蜀文化的交融而成的鄉土藝術,帶有濃厚地方鄉土氣息的唱腔,以及嫻熟的耍影技術給觀眾帶來了品味不盡的藝術享受。對於促進地方文明建設,促進十堰地區旅遊業開發具有實用價值。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目前, 竹溪高腔皮影戲主要在竹溪縣匯灣鎮團結村柏氏家族中代代相傳,柏興福是竹溪高腔皮影戲第三代傳承人,從小就極其喜愛皮影戲,遂跟祖父歷練於四裡八鄉,在1983年重組皮影戲班,並常年在竹溪、竹山各地演出,2006年進入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弘揚地域文化活態傳承起到積極作用,為鄂西北地區音樂、美術、戲劇表演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活體樣本”,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竹溪高腔皮影戲表演道具小,演出方便,搭臺容易且不受場地限制。柏氏皮影屬西路皮影,屬於比較少見的小皮影,影長約六七十釐米。皮影雕刻精緻、造型優美、獨樹一幟,既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下面版塊可滑動查看

↓↓↓

竹溪高腔皮影戲與當地眾多的民間習俗活動相關聯,在舊時農村,皮影戲非常流行,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還是嫁娶宴客、添丁祝壽等民間習俗活動,都少不了搭臺唱戲。“兩根竹棍表盡喜怒哀樂,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搭臺唱戲時,先在桌子支起“戲亮子”,戲亮子類似於電影屏幕,是用白布或白絲綢在木製外框上繃緊,豎立在面對觀眾的正前方,演出時在亮子後面掛燈,以顯示影子的各種動作和劇情的展開。後臺無一閒人,一人多能,無論是扦捎子的,還是文武場操琴、打鑼敲鼓的,還同時都是配唱演員。在小小的影幕後,皮影藝人憑著高超的技藝操縱影人,在亮子後耍、唱、念、打、做出生、旦、淨、末、醜各種人物,於方寸間演繹著一幕幕才子佳人、文臣武將、神魔鬼怪等故事。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絃。 摺子戲、單本戲和連本戲劇目繁多,短可演三、兩個小時,長的可唱十天半月。歷史演義、民間傳說、武俠公案、愛情故事、神話寓言都是皮影戲劇本的來源。柏興福祖上傳下來的諸多影卷,大都遺失,現在還能唱完整的劇目都是早年口傳心記的,有《薛仁貴徵西》、《李淵辭朝》、《紅魚記》、《葵花城》、《西遊記》等從商朝到清朝有70餘部。

皮影戲是農耕時代活躍在鄉村街頭的民間主要娛樂形式之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隨著時代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及審美情趣的變化,竹溪高腔皮影戲現僅有匯灣鎮團結村柏興福一家代代相傳,且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面臨著藝人老化、後學不繼、技藝失傳的危險。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本期編輯:徐海濤

微新聞|火了!竹溪一“非遺”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亮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