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壽剪菊 吳硯耕畫菊 錢宏才做菊 兩張老照片講述“揚州三菊”佳話

手工藝 美術 寫生 瘦西湖 揚州網 揚州網 2017-08-27
張永壽剪菊 吳硯耕畫菊 錢宏才做菊 兩張老照片講述“揚州三菊”佳話

上世紀60年代“揚州三菊”合影

張永壽剪菊 吳硯耕畫菊 錢宏才做菊 兩張老照片講述“揚州三菊”佳話

1980年“揚州三菊”合影

菊花是中國的十大傳統名花之一,揚州菊花栽培文化源遠流長,揚州人更有賞菊、品菊的傳統,“揚州三菊”更是聞名遐邇,“三菊”背後有哪些故事?昨天,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戴春富找到了兩張與“三菊”有關的老照片,講述了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

三人受邀個園交流菊花技藝

戴春富告訴記者,所謂的“揚州三菊”,是指張永壽剪菊、吳硯耕畫菊、錢宏才做菊(通草菊)。

“這張照片是我幾年前特意請人翻拍的,原照片現珍藏在家中。”戴春富拿出了一張略有些陳舊斑駁的老照片告訴記者,當時,他跟隨姐夫錢宏才學習了多年的通草花製作工藝,“揚州三菊”的盛名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張永壽、吳硯耕和錢宏才,我早些年就已經認識,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受揚州宣傳部邀請,三人齊聚個園交流菊花相關技藝,攝影師拍攝下了這張照片。”戴春富依稀記得,當時個園還尚未正式對外開放。

戴春富說,因為時間久遠,具體為何拍這張照片,拍攝時發生了哪些事,他已記得不太清楚,但對於他來說,這張照片彌足珍貴。如果有知情人瞭解更多線索,也希望能夠提供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提及“三菊”的這張合影,張永壽的女兒、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慕莉表示,她也是在戴春富處看到過這張照片的,它承載了當時“揚州三菊”的佳話和老一輩揚州工藝人的技藝。

第二張拍攝於1980年

拍攝了《揚州三菊》專題片

吳硯耕的外孫女、揚州國畫院高級畫師周雨花告訴記者,她也珍藏有一張“揚州三菊”老照片。在這本紀念吳硯耕大師誕辰一百週年畫冊中,也收錄了一張“揚州三菊”老照片。

“1980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專題片《揚州三菊》,特別邀請了張永壽、吳硯耕和錢宏才三人,分別在工藝廠、國畫院等地拍攝取景,隨後又一起至旅遊景區賞菊、品菊,這張照片就是賞菊時拍下的。”周雨花說,與戴春富大師所珍藏的照片對比,可以明顯感受到三位大師年齡的變更。

“吳硯耕師承其父、畫菊名家吳笠仙,獨樹一幟的風格早已有名。北京有一處私家園林名‘留契園’,以種植珍品繁多的菊花聞名。園主聽聞來自揚州吳氏畫菊高手在京,就邀請她到園中小住三月。其間,吳硯耕每日即物寫生,即景抒情,創作了200多幅活色生香、傲骨迎霜的菊花圖。園主欣喜之餘,邀請了京城各界名流,上層人士在園內賞菊觀展。”周雨花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初,揚州市準備成立國畫院,吳硯耕應邀回揚組建揚州市國畫院。之後,一直生活在揚州。

“每到秋風乍起,秋菊傲霜時,吳硯耕就住進瘦西湖內,與菊晨昏相伴,觀察寫生。”周雨花說,他們住在逸圃時,張永壽和錢宏才也時常到家中作客,和吳硯耕交流養菊經驗,分析繪畫、製作、剪紙的技巧。

錢宏才的弟弟、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錢宏仁回憶,錢宏才和剪紙大師張永壽是好友,跟著張永壽學過一陣剪紙,也曾想系統學習剪紙。張永壽卻笑言,相比剪紙,通草花毫不遜色,何必舍了自己的長處。果然,不出幾年,錢宏才的通草菊花,造型逼真,纖毫畢現。

戴富春介紹,1972年,他和師傅錢宏才,還曾經根據吳硯耕的畫作為樣稿,研製出一幅半立體浮雕式的通草菊花掛屏《不是春光勝似春光》,以多種形態昂揚盛開、品種各異的菊花組成了生機勃勃的優美畫面,使通草花製作技藝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名人盛讚“揚州三菊”

他們的菊藝得到傳承發展

“揚州三菊”曾聞名遐邇,郭沫若為揚州剪紙大師張永壽創作的《百花齊放》剪紙集題詩:“剪紙藝天張永壽, 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著名文學家葉恭綽曾為吳硯耕所繪“菊譜”題簽,著名畫家陳半丁為她的“菊譜”題名為“百花齊放”,1964年郭沫若為她所繪菊花題詩稱:“菊叢饒有階級性,敢與嚴霜作鬥爭。花不飄零根不死,東籬歲歲茁新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為揚州通草花賦詩一首:“舊藝惟揚著,今隨國運興。靈姿並潔色,種種見精神。”

三位大師已經故去,但“揚州三菊”仍在不斷傳承發展,周雨花秉承吳氏畫菊的家風,同時吸取了現代工筆花鳥畫中的一些表現手法,創作了許多令人矚目的作品。周雨花的女兒鍾丹群是揚州國畫院的專職畫家,所畫菊花在家傳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

張永壽的徒弟張秀芳,女兒張慕莉,如今都是揚州剪紙的傳承人,她們在繼承張永壽剪紙技藝精髓的基礎上,豐富了揚州剪紙的題材,並對剪紙技法進行創新,讓揚州剪紙成為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品。

“通草花因技藝繁難,在業內曲高和寡,傳承人較少。”戴春富說,不過也有人堅持下來了,他收了一位不到20歲的小姑娘王蘊玉,已經學了快5年。

“作為傳承人,如果有更多的人來學習,我們也會毫無保留。”“揚州三菊”的傳承人均表示,希望能夠將自己愛好了一輩子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瞭解到揚州“三菊”的文化底蘊和傳承故事。

記者 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