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杭間:藝術史學者,批評家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著有《手藝的思想》《設計的善意》等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小典故。一個是墨子和公輸般的故事。公輸般受楚王之命,用自己發明的器械攻打宋國,墨子希望他不要傷害老百姓,便約了公輸般在城外進行攻城和守城的器械切磋。多個回合後,公輸般總是失敗,便知難而退,不再為楚王效力攻打宋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技藝以啟示——技術本身是傳達思想、傳達文化、傳達美學的,技術不是目的。中國人對技術是有大胸懷的,這是工匠精神的立足點。

第二個故事是和氏璧的發現者和創作者卞和,以及鑄劍名家干將莫邪的故事。這幾位歷史上的名匠,對技藝有執著的鑽研精神,更以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作為代價投入其中。正是這種精神,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工藝傳統——敬天、尊重技術和材料、尊重自然。

第三個是成語買櫝還珠的故事。只有手藝人、工藝美術家的勞動被社會理解,不把好東西糟蹋,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才會生生不息,有源遠流長的動力。

因為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不一樣,手工藝是在農耕社會和自然經濟的大背景上生長起來的,人們利用天然材料和源於鄉土的技術進行創作,所以近幾年中國手工藝更偏重生活藝術和裝飾藝術,也就是工藝美術。因為它有很多美的成分、美化的成分和藝術的成分。

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祥龍騰九霄》500mm(脫胎大盤)程天德作品

而歐洲的傳統手工藝在工業革命後進行了轉型,更多地與現代工業、現代生活結合在一起,現在逐漸轉向設計。洋務運動以後,中國也進行了現代化轉型。但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保留了很多鄉土文化的記憶,農耕社會的手工藝是偏向貴族的、文人的,與大工業製造是分離的,所以必定往藝術化的方向發展。其實中國的手工藝術家大多來自民間,但作品卻越來越偏向高端的純藝術創作,只具備了陳設與欣賞的功能,並不能進入日常生活,這就面臨永續發展的困難。

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傳統手工藝的經典性,是不斷髮展的。今天最好的東西,會成為未來的經典,此刻的創作就會成為過去的經典,這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關係。但傳統應該怎樣發展,完全的時尚化還是沿著中國傳統的精華方向走呢?這需要認真地討論與對待。

首先得知道我們的傳統是何等偉大,我們才清楚創新應該站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往前走。現在的我們對中國最優秀的傳統工藝不夠了解,只取了片段而未抵達深處,以致我們現在的很多創造是無根的木,無源的水。

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裝飾畫·瑪格麗特 染日草木作品

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大工業發展拋棄了傳統手工業,但是今天人們開始回望傳統,把手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活化石加以重視。時下的民間收藏熱,促進了工藝美術家的創作,也刺激了全社會對手工藝的重視。我們能否抓住這個機會,超越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呢?

杭間:傳統手工藝沒有本源就沒有未來

但在中國現今的體制格局與全球化大進程中,手工化的發展並不令人歡欣鼓舞。互聯網+趨勢下的大工業,是現代社會的主流。但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大工業時代其實很短,我們的身體、心智依然跟古人沒有太大區別。在未來大工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跟手工業的關係需要找到最本質的結合,手工藝的含量肯定也會增強,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