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創板開市已經“滿月”,券商迎來收入“狂歡”。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28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承銷及保薦費總計達20.96億元,有14家保薦券商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跟投,累計跟投15.34億元。

"

科創板開市已經“滿月”,券商迎來收入“狂歡”。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28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承銷及保薦費總計達20.96億元,有14家保薦券商旗下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跟投,累計跟投15.34億元。

首月承銷入賬21億!券商從科創板賺了不少

科創板的保薦承銷全面考驗券商投行的綜合實力,加大專業性人才儲備,成為券商下一階段必修功課。

分食21億收入

科創板的保薦承銷全面考驗券商投行的綜合實力。廣證恆生分析師趙巧敏表示,科創板對券商能力的考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註冊制環境下的信息披露、發行定價能力;二是跟投制度下券商的資本金實力;三是券商的投研能力,特別是對科創板市場的研究。

趙巧敏認為,港股IPO數量較多的保薦機構承銷經驗豐富,更具有業務優勢。另外,淨資本充足、投研能力較強的保薦承銷機構優勢明顯。

《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在28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中信建投保薦家數最多,為5.5家(其中1家為聯合保薦,下同),中信證券保薦4家,華泰聯合保薦3.5家,中金公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安信證券各保薦2家,國泰君安保薦1.5家,招商證券、興業證券、申萬宏源、南京證券、東興證券各保薦1家,華菁證券保薦0.5家。

從承銷及保薦費上看,承銷及保薦費總計達20.96億元。28家企業中,中國通號募資總額最高(105.3億元),因此承銷及保薦費用也最高(1.49億元),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瀾起科技承銷及保薦費用最低,為3559.84萬元,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對於28家科創板公司,14家保薦券商的另類投資子公司累計跟投15.34億元。其中,保薦企業家數最多的中信建投,跟投總金額達2.26億元。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7月22日至8月22日,累計有20家券商(含首發主承銷商)先後參與科創板首發上市保薦工作。剔除聯席保薦收入的重複項,科創板項目承銷收入佔同期券商項目承銷收入逾八成,為券商IPO承銷收入增長貢獻不菲。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93家券商擁有承銷保薦資格,也就是說,目前已有21.5%的券商參與科創板保薦業務,另外73家券商也在摩拳擦掌。

掛鉤融資金額

科創板企業陸續上市,券商投行迎來“進賬”。科創板的IPO項目收入與主板、創業板等其他板塊的比較,也頗受市場關注。

華東某券商投行業務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科創板項目整體收入較高。但是也要看發行承銷額,不然缺少可比性。同時,項目的難度和風險也是影響比較大的因素。”

華中某券商投行保薦代表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存在高不高的問題。基本上,IPO項目收入是與募集資金相結合的,我們一般基本收融資金額的6到10個點。無論是主板、創業板亦或是科創板,各家券商考量的是承銷保薦費率。因此,主要看誰家能夠獲得融資金額高的企業,用融資金額再乘以相應的商談比例。”

記者計算髮現,就承銷保薦費率而言,首月28家公司均值為6.12%。承銷保薦費用最高的公司,並非費率也最高,比如中國通號的費率僅為1.4%。也就是說,對於保薦機構來說,個別項目存在“賠錢賺吆喝”的情況。

此外,上述保薦代表人進一步介紹,對於券商另類投資子公司而言,科創板跟投存在一定的風險,“券商全程需要將一部分資金投入其中,兩年後可能會對整體收入產生影響,比如跟投時投了10塊錢買了這隻股票,到時候5塊錢出來了,那可能就還虧了一些。整體上,這方面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

加強人才儲備培養

就目前已經上市及還在排隊中的情況而言,科創板企業選擇保薦機構的集中度較為顯著。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實行註冊制,是一個全新的市場,專業性較強。早期起步的大券商,做了大量的探究及摸索工作,逐漸熟悉和了解整個註冊制IPO的流程,獲得較多經驗積累的同時,亦會斬獲更多保薦企業的機會。同時,早期參與發行上市的企業,為了保證IPO的成功,更趨向於尋找經驗豐富的大券商來參與保薦工作,這樣便會形成“馬太效應”,即IPO領域知名度越高的券商,參與科創板保薦的機會也越多。

下一階段,券商參與科創板承銷保薦工作,重心如何調整?

董登新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強調:“從長遠來看,科創板的擴容,是當務之急,任務十分艱鉅。企業選擇合意的保薦機構,是一種市場行為,無需過分解讀或干預,應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尋求一種充分競爭的格局,令優質的券商脫穎而出。”

“科創板IPO機會較少的券商,需加強儲備人才培養,並積極積累經驗,在逐漸摸索的同時積極拓展業務。尤其是人才的培養,考慮到科創板及註冊制的專業性較高,保薦人應將保薦工作的重心放在發行人IPO信息的合規性、準確性及真實性上,這對於大多數券商都是一種挑戰,其麾下需要足夠的專業人才。”董登新表示。

(國際金融報記者 王媛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