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11井,勝利油田的命名井

勝利油田坨11井是我國石油史上的第一口千噸井,也是“勝利油田”的命名井,它位於現東營市墾利縣勝利村東43公里處,屬濟陽坳陷構造。這口井從開鑽到投產,在油田開發建設的7個領域22項工作中,都創造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口井凝結了光榮的石油會戰傳統和濃郁的石油文化,老一代石油人創業奉獻、精細管理、銳意創新的精神,編織了諸多扣人心絃的動人故事,對油田的建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64年夏秋,雨水頻頻,時至深冬季節,仍是遍地積水結冰,路上泥濘不堪。勝利村東南的坨11井附近積水汪汪,1米多高的枯葦在寒風中沙沙作響。曾打出華北油區第一口發現井——華8井的32120鑽井隊負責坨11井的鑽探。32120鑽井隊職工77人,大多是部隊轉業軍人,以能征善戰聞名。此時,他們剛剛打完營9井。

13名職工組成的先遣隊趕到坨11井場,首先進行安裝前的準備工作。他們買來秫秸,運來葦箔,在距九戶村半里遠的地方扎房架,搭起了兩排“秫秸檁子秫秸樑,秫秸頂子葦箔牆”的簡易房。4天后,一切準備工作就緒,開始正式搬家。土路鬆軟黏滑,井場軋一次就全部翻漿,汽車開不進井場,大家靠人拉肩扛,把40多塊200多公斤的井架配件和器材運進了井場,粗獷高亢的勞動號子震撼著荒原。在搬遷安裝的日子裡,人們的肩膀紅腫了,磨破了,每天渾身是汗水、泥水,可大家的勞動熱情卻十分高漲。傍晚,時常有歌聲飛出簡易房,在曠野迴盪。經過16天的艱苦奮戰,當荒原落日把晚霞和興奮掛在他們臉上的時候,艱難的搬遷安裝任務全部完成。當時的鑽井大隊長姚福林親自到井場組織開鑽。激動人心的鑽前動員會剛一結束,隨著鑽機的轟鳴,鑽桿像一條威力無窮的旋轉神棒直搗“龍宮”!

1965年1月31日,是一個在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熠熠生輝的日子。隨著坨11井閘門的打開,油流像一條巨大的烏龍呼嘯而出,撼動荒原,震耳欲聾,用30毫米油嘴求產日產1134噸。為此,油田《勘探》報以醒目的1號宋體發了號外,2月2日又在報眼位置刊出消息,刊發了《在大好的勘探形勢下乘勝前進,再奪更大勝利》的社論,向全體會戰職工報告了這一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

如果說華8井實現了華北地區找油零的突破,營2井以日產555噸的油流噴出了“九二三廠”,那麼,坨11井則以日產1134噸的高產油流,拉開了詳探勝利村的序幕,進而促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誕生。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一個令年輕的祖國激動不已的發現。僅這口井一年的產量,就相當於新中國誕生時全國原油年產量的3倍。僅這口井生產兩天半的產量,就相當於中國第一口油井——延1井27年原油生產的總和!

1965年2月2日,正是農曆正月初一。這天,颳著六級大風,天氣冷得厲害。但是,為石油勘探大好形勢所鼓舞的戰區職工,大清早就敲鑼打鼓,高唱革命歌曲,興高采烈、喜氣洋洋地乘車駛往坨11井井場。井場採油樹上高高地懸掛著毛主席的畫像,兩邊橫掛著巨幅標語,井場周圍紅旗招展,彩旗飄揚,洋溢著一片節日景象。就在這裡,馬上要舉行盛大的祝捷大會,熱烈慶賀我戰區出現日產千噸以上的特大高產油井。參加大會的職工們,都為能親手給祖國的第一口特大高產油井鏟一杴土而感到自豪和光榮。因此,汽車剛在井場停下,大家就跳下汽車,抄起了自帶的鐵杴、洋鎬,不怕天氣嚴寒,不顧地皮凍結得像石頭,緊張地進行平整井場的勞動。

上午10時,祝捷大會在熱烈的掌聲和鑼鼓聲中開始。石油部副部長、會戰工委副書記張文彬激動地說:“打出了千噸井,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都非常高興。千噸井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我們在這裡站住了腳,就不走了,這裡就叫勝利油田吧。”該井又位於勝利村附近,勝利油田因此得名。

歲月悠悠,斗轉星移,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勝利油田已今非昔比。在千噸井旁放眼望去,那泥濘的井場,那野葦荒徑,已不復存在,會戰歲月的痕跡已無處尋覓,但環顧周圍星羅棋佈的油井,總覺得當年那些石油先輩的精神仍在這裡,千噸井的呼嘯聲仍在迴盪。

2005年12月13日,經會戰老職工建議,局領導批准,決定為坨11井這口功勳井建立紀念碑,並作為油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而勾起了老石油們對40年前那段塵封往事的回憶。

2007年2月2日,坨11井迎來了一群年屆古稀的“客人”,這群不同尋常的客人,就是曾經參加坨11井設計、鑽探、試油及管理的老石油代表。他們看待坨11井的眼光中充滿了慈愛,彷彿看待自己的嬰兒一般。

說起與坨11井的故事,當年在採油廠採油3隊擔任技術員、已80歲高齡的劉廣洲老人神情激昂:“當時巡井連自行車都沒有,我一天都要在坨11井和各油井之間往返幾十公里進行檢查。颳風下雨時節,在荒涼的鹽鹼灘走著夜路,令人感到格外發憷。但那時沒有考慮太多,一心只想著不能讓油井出問題。”1965年,作為大慶支援勝利的一百多名大中專畢業生中的一分子,劉廣洲來到採油3隊。“不知多少次,我站在坨11井的荒地上,忍耐著厚厚棉衣都擋不住的寒冷,拿著馬蹄表,掐算著時間,對值班的職工進行監督。不出意料,所有的職工都按時對油井進行維護,盡職盡責。”

曾擔任井長的“老石油”餘建資至今難忘1965年的那個異常的雨季。大雨已經沒過了高梁穗子。大清早,餘建資和工友們在院子裡的積水中洗漱過後,踩著一條泥路,深一腳淺一腳地去上井,稍有不慎就會撲騰倒在路邊的水中。“雖然條件艱苦,但幹起工作來必須三老四嚴、嚴細認真,就是填寫記錄單也要把字寫得工工整整,如果沒按要求用仿宋字填寫,就要受到處罰。”

許以景與坨11井更有緣分,因為這個“千噸井紀念碑”就是自己向局領導提議的。2005年11月12日,作為坨11井所屬礦退休老礦長的許以景寫信給管理局領導,提出了修建千噸井紀念碑並將其作為石油傳統教育基地的建議。局領導閱後給予肯定,並指示油田宣傳部、計劃處和勝利採油廠研究落實。之後,宣傳部、計劃處先後多次與勝利採油廠有關部門一起勘察現場,最終為千噸井紀念碑安了家。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對於勝利人緬懷過去、教育後代、再創新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坨11井不僅僅是一口千噸井,而且凝聚並體現了先進、深厚的石油文化和高尚的勝利精神。在這口井上集中體現了石油工人胸懷大局、以國為重、以苦為榮、為國分憂、甘願奉獻的主人翁精神;體現了主動自覺、拼搏進取、負責有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積極開拓的創新精神;體現了認真精細、自力更生、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坨11井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勝利人。“40多年來,千噸井就像一座不朽的豐碑,一直激勵著我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從勝利走向勝利。”千噸井的見證人、管理者,勝利採油廠原採油三隊退休職工馬祥明心情激動地說。

坨11井所屬礦即採油廠採油三礦時任教導員劉子軍表示,要帶領幹部職工繼承和發揚“千噸井”精神,不斷豐富“千噸井”文化的內涵,堅持把艱苦奮鬥的精神力量與科技興油的時代要求有效結合起來,高舉打造“百年勝利”這盞明燈,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勝利採油廠採油三礦採油三隊隊長韓軍說:“聽到為千噸井立碑,我們深受鼓舞,今後將發揮每一名職工、每一臺設備的潛能,為構建百年勝採、百年勝利作貢獻。”

勝利採油廠採油三隊技術員田曉雲說:“原來一度對一些技術難度比較大的井產生畏難情緒,通過了解老前輩們在坨11井的奮鬥歷程,看到千噸井40年後重獲青春,很受鼓舞。只要多下苦工夫學習思考,我們定能攻堅破難,從勝利走向勝利。”

“千噸井精神”是什麼?就是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油而戰的奉獻精神。

“每當我們工作在千噸井旁,當年那油龍的呼嘯聲和勞動號子聲,依然還在耳畔迴盪,那一幕幕壯觀的畫面就浮現在眼前。”年輕的石油工人受千噸井精神的鼓舞,找到了前進的方向、目標和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