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

各地高鐵相繼出臺禁止使用自熱食品的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如今中國自熱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是鎂鐵型加熱器、鋁水型加熱器或者石灰型加熱器,其中包含的放熱物質與水發生反應後放熱並將水加熱成為水蒸氣,溫度可達100℃,人靠太近極易燙傷。

"

各地高鐵相繼出臺禁止使用自熱食品的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如今中國自熱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是鎂鐵型加熱器、鋁水型加熱器或者石灰型加熱器,其中包含的放熱物質與水發生反應後放熱並將水加熱成為水蒸氣,溫度可達100℃,人靠太近極易燙傷。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由於可能觸發煙霧警報,自熱食品陸續被各地高鐵部門叫停。 (IC Photo/圖)

無需加熱,澆上一杯涼水就能吃到熱騰騰飯菜的自熱食品,近兩年在國內市場走俏。有多種品牌的自熱火鍋、自熱米飯迅速躥紅,成了年輕人“居家旅行必備”的潮流單品。

2019年8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鐵路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禁止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評論提出“自熱食品會不會真的爆炸”“(高鐵)出了廣西境內,規定還管不管用”等疑惑。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此前福建、四川兩地,雖然沒有明確指出禁帶自熱食品乘高鐵,但分別於2018、2019年對“在高速鐵路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類影響高速鐵路安全的治安違法行為予以禁止。

按照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自熱食品屬於易燃固體,自熱裝置,不僅禁止使用,也禁止隨身攜帶或託運。此番引發網友熱議的是,高鐵動車也要“叫停”自熱食品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高鐵上早就規定過不可以攜帶和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次針對自熱食品的條例出臺,不過是對此前相關法規的進一步具化。

“按照條例規定,還是可以攜帶(自熱食品),但不能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參與條例制定工作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最高罰款五萬

按照廣西人大常委會官網上公佈的條例,“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將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條例將於2019年10月1起正式實施。

此前,2018年10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高速鐵路安全管理規定》也對高鐵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做出規定:情節較重的,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高鐵出臺類似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據媒體公開報道,2019年1月,在廈門開往昆明的G1684次高鐵上,一位男乘客使用自熱盒飯時,因操作不當,將加熱包中的生石灰直接倒進快餐盒與水混合,引發濃烈煙霧觸發報警器,導致高鐵減速行駛。

"

各地高鐵相繼出臺禁止使用自熱食品的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如今中國自熱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是鎂鐵型加熱器、鋁水型加熱器或者石灰型加熱器,其中包含的放熱物質與水發生反應後放熱並將水加熱成為水蒸氣,溫度可達100℃,人靠太近極易燙傷。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由於可能觸發煙霧警報,自熱食品陸續被各地高鐵部門叫停。 (IC Photo/圖)

無需加熱,澆上一杯涼水就能吃到熱騰騰飯菜的自熱食品,近兩年在國內市場走俏。有多種品牌的自熱火鍋、自熱米飯迅速躥紅,成了年輕人“居家旅行必備”的潮流單品。

2019年8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鐵路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禁止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評論提出“自熱食品會不會真的爆炸”“(高鐵)出了廣西境內,規定還管不管用”等疑惑。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此前福建、四川兩地,雖然沒有明確指出禁帶自熱食品乘高鐵,但分別於2018、2019年對“在高速鐵路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類影響高速鐵路安全的治安違法行為予以禁止。

按照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自熱食品屬於易燃固體,自熱裝置,不僅禁止使用,也禁止隨身攜帶或託運。此番引發網友熱議的是,高鐵動車也要“叫停”自熱食品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高鐵上早就規定過不可以攜帶和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次針對自熱食品的條例出臺,不過是對此前相關法規的進一步具化。

“按照條例規定,還是可以攜帶(自熱食品),但不能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參與條例制定工作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最高罰款五萬

按照廣西人大常委會官網上公佈的條例,“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將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條例將於2019年10月1起正式實施。

此前,2018年10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高速鐵路安全管理規定》也對高鐵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做出規定:情節較重的,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高鐵出臺類似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據媒體公開報道,2019年1月,在廈門開往昆明的G1684次高鐵上,一位男乘客使用自熱盒飯時,因操作不當,將加熱包中的生石灰直接倒進快餐盒與水混合,引發濃烈煙霧觸發報警器,導致高鐵減速行駛。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廣西規定,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最高罰款五萬元。 (IC Photo/圖)

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幾起事故可能都是由於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蒸氣產生,且其中帶有大量顆粒,誘發了煙霧報警器的啟動。”

而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前述廣西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條例》該項規定主要針對的是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正常用開水沖泡方便食品(非自熱食品)不會產生煙霧或大量高溫蒸汽觸發煙霧報警,是可以使用的。”他說,對於煙霧誘發的報警最常見的情況還是有些乘客在動車廁所上吸菸誘發的。而最新條例的制定,除了可以對在動車組列車上吸菸行為進行處罰外,同樣可以對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自帶加熱食品的行為進行處罰,適用的情形更加具體和細化。

自熱食品“爆炸”屬操作不當

所謂的“自熱食品”,是利用加熱包中物質的放熱反應釋放出大量熱量,從而加熱預加工好的食材。早期多為軍用或戶外活動,受大風、沙塵雨雪、低溫等影響,在不便或禁止使用明火的情況下使用。

根據淘寶2018年發佈的《懶人消費數據》,2018年,中國人為偷懶花了160億。自熱火鍋、懶人燒烤等食品消費增長了150%。在連鎖超市、便利店、火車站等地,自熱食品與傳統的方便麵、方便粉絲一樣受歡迎。

自熱食品一直以來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氫氣,當氫氣含量在封閉空間中積累到一定濃度時,可能會燃燒甚至爆炸。

過往事故表明,使用不得當是導致自熱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人們通常的誤區在於,認為堵上排氣孔讓熱量不散失,會加熱得更快。但人為地將自熱食品放置在了密閉空間,反而更易導致爆炸等險情發生。

有媒體報道,2019年2月13日,在廈門開往北京的K572次列車上,一名女乘客在加熱自熱米飯時,因第一次使用,看到氣孔一直冒煙,怕被蒸汽燙到,將加熱過程中的自熱米飯放進塑料袋中,並繫緊袋口,導致塑料袋膨脹並險些發生爆炸。

"

各地高鐵相繼出臺禁止使用自熱食品的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如今中國自熱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是鎂鐵型加熱器、鋁水型加熱器或者石灰型加熱器,其中包含的放熱物質與水發生反應後放熱並將水加熱成為水蒸氣,溫度可達100℃,人靠太近極易燙傷。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由於可能觸發煙霧警報,自熱食品陸續被各地高鐵部門叫停。 (IC Photo/圖)

無需加熱,澆上一杯涼水就能吃到熱騰騰飯菜的自熱食品,近兩年在國內市場走俏。有多種品牌的自熱火鍋、自熱米飯迅速躥紅,成了年輕人“居家旅行必備”的潮流單品。

2019年8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鐵路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禁止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引發網絡熱議。有網友評論提出“自熱食品會不會真的爆炸”“(高鐵)出了廣西境內,規定還管不管用”等疑惑。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此前福建、四川兩地,雖然沒有明確指出禁帶自熱食品乘高鐵,但分別於2018、2019年對“在高速鐵路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類影響高速鐵路安全的治安違法行為予以禁止。

按照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自熱食品屬於易燃固體,自熱裝置,不僅禁止使用,也禁止隨身攜帶或託運。此番引發網友熱議的是,高鐵動車也要“叫停”自熱食品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高鐵上早就規定過不可以攜帶和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這次針對自熱食品的條例出臺,不過是對此前相關法規的進一步具化。

“按照條例規定,還是可以攜帶(自熱食品),但不能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參與條例制定工作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最高罰款五萬

按照廣西人大常委會官網上公佈的條例,“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將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該條例將於2019年10月1起正式實施。

此前,2018年10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高速鐵路安全管理規定》也對高鐵動車組列車內吸食或者使用誘發煙霧報警的物品做出規定:情節較重的,對單位並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高鐵出臺類似規定,與自熱食品曾多次引發乘客燙傷、觸發煙霧警報等事情有關。據媒體公開報道,2019年1月,在廈門開往昆明的G1684次高鐵上,一位男乘客使用自熱盒飯時,因操作不當,將加熱包中的生石灰直接倒進快餐盒與水混合,引發濃烈煙霧觸發報警器,導致高鐵減速行駛。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廣西規定,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最高罰款五萬元。 (IC Photo/圖)

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幾起事故可能都是由於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蒸氣產生,且其中帶有大量顆粒,誘發了煙霧報警器的啟動。”

而一旦誘發煙霧報警,動車需要減速甚至停運檢查,最終將影響行車秩序,導致列車延誤,甚至造成重大損失。

前述廣西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條例》該項規定主要針對的是誘發煙霧報警的自帶加熱食品,正常用開水沖泡方便食品(非自熱食品)不會產生煙霧或大量高溫蒸汽觸發煙霧報警,是可以使用的。”他說,對於煙霧誘發的報警最常見的情況還是有些乘客在動車廁所上吸菸誘發的。而最新條例的制定,除了可以對在動車組列車上吸菸行為進行處罰外,同樣可以對在動車組列車上使用能夠誘發煙霧報警自帶加熱食品的行為進行處罰,適用的情形更加具體和細化。

自熱食品“爆炸”屬操作不當

所謂的“自熱食品”,是利用加熱包中物質的放熱反應釋放出大量熱量,從而加熱預加工好的食材。早期多為軍用或戶外活動,受大風、沙塵雨雪、低溫等影響,在不便或禁止使用明火的情況下使用。

根據淘寶2018年發佈的《懶人消費數據》,2018年,中國人為偷懶花了160億。自熱火鍋、懶人燒烤等食品消費增長了150%。在連鎖超市、便利店、火車站等地,自熱食品與傳統的方便麵、方便粉絲一樣受歡迎。

自熱食品一直以來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氫氣,當氫氣含量在封閉空間中積累到一定濃度時,可能會燃燒甚至爆炸。

過往事故表明,使用不得當是導致自熱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人們通常的誤區在於,認為堵上排氣孔讓熱量不散失,會加熱得更快。但人為地將自熱食品放置在了密閉空間,反而更易導致爆炸等險情發生。

有媒體報道,2019年2月13日,在廈門開往北京的K572次列車上,一名女乘客在加熱自熱米飯時,因第一次使用,看到氣孔一直冒煙,怕被蒸汽燙到,將加熱過程中的自熱米飯放進塑料袋中,並繫緊袋口,導致塑料袋膨脹並險些發生爆炸。

高鐵“叫停”自熱食品,誘發煙霧報警存隱患

過往事故表明,使用不得當是導致自熱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 (IC Photo/圖)

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報道中所謂的“爆炸”,應該是指大的外包裝因為加熱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排氣導致開裂了,而不是火災性的燃燒、爆炸。如今中國自熱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是鎂鐵型加熱器、鋁水型加熱器或者石灰型加熱器,其中包含的放熱物質與水發生反應後放熱並將水加熱成為水蒸氣,溫度可達100℃,人靠太近極易燙傷。

研發新要求是“減氫、溫度可控”

吳曉蒙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的自熱食品外包裝都設計有排氣孔來排除產生的氫氣或者是水蒸汽。因此只要正常使用,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的,“爆炸”事故都不太可能發生。

而為了進一步提升自熱食品的安全性,減氫、溫度可控都是專家們對自加熱器的研發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進行中的一個研究項目的目標就是如何減少自加熱器的氫氣排放量,與此同時提高熱量產生的效率和產品的安全性。”

有研究報道過不產生氫氣和水蒸氣的新型自加熱器新技術,利用甘油與鉀化合物的反應產生熱量。

學界的另一研究方向則是利用物理加熱法來替換掉現有的化學加熱法,但是這些技術還沒有見到成熟的商業化應用。“提升自加熱食品品質和安全性的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也相信,通過技術的革新,肯定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加安全的自熱食品。”吳曉蒙說。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彭琪月 南方週末記者 崔慧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