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本文相關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 本文作者 ]

和中浚,楊華森,趙懷舟。

[ 通訊作者 ]

袁開惠。

對老官山漢墓醫簡《六十病方》中的“鼠”和“風偏清”兩種疑難病症名稱進行討論和初步釋讀,認為“鼠” 為癙,指癙瘻病;“風偏”即偏風,“清”義為涼,“風偏清”兼說病因與症狀。這兩種病症名稱與出土醫學文獻和傳世醫書中的相關記載可比對閱讀、考釋,而老官山醫簡《六十病方》中的治療方藥對於更好地理解出土文獻中的“鼠”等病名、治法有積極意義。

老官山漢代醫簡《六十病方》題名簡中的病症名稱,由於可與病方簡對照釋讀,並可參考《諸病一》《諸病二》等醫簡中的相關內容進一步認識,故多數病症的名稱和概念已經明確。然而,其中尚有數種病症名稱,至今難以釋讀,意義不明,一些病症的概念迄今尚不清晰,難有定論。“鼠”與“風偏清” 兩種疑難病症名稱,現進行初步探討,兼論治療方藥,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不足之處仍需就正於方家。

1

“鼠”病釋名與其治療方藥考

“治鼠”見病方簡105-116簡及題名簡341簡。病方簡105僅保留“十五治鼠”四字殘片,且字跡亦有缺損。簡116文字為:

〼取毛鼠剶去其腸,冶礜直(置)其腹中,置之䥶中,以一䥶蓋而塗之,炊以桑薪三日,出而冶(116)。

因105簡與116簡的上下斷緣恰相吻合,故暫將此二簡予以綴合。雖然兩簡殘損,很難據以弄清“治鼠” 的“鼠”到底是何病,但結合出土文獻與傳世醫書,仍可探討其命名理據。

01

“鼠”病釋名

《說文·鼠部》段玉裁注:“鼠,引申之為病也。”古鼠、癙通用無別,鼠病即癙病。

《淮南子·說山》雲:“狸頭愈(一作療)鼠,雞頭已瘻。”

劉文典集解:“鼠即癙字。”

考古籍中,以“癙” 名病者凡二:其一曰瘻瘡。

《山海經·中山經》:“(脫扈之山,有草焉,)名為植楮,可以已癙。”

郝懿行箋疏:“《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二引郭注:‘癙,瘻也。’”

《正字通·疒部》:“癙,屚創也。”

其二曰癙憂,憂憊之病。

《詩經·小雅》:“哀我小心,癙憂以癢。”

考察可與本簡相綴合的116簡中“以鼠治鼠” 的內容,可知此處的“鼠”指瘻瘡之病。

傳世醫書中對鼠瘻多有記載。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肺脈)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

《靈樞·寒熱》:“鼠瘻之本, 皆在於髒,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 而內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素問·骨空論》:“鼠瘻寒熱,還刺寒府。”

《備急千金要方·風毒腳氣方諸膏》稱“鼠漏瘰” 等,並被歸為九漏之一。

《醫心方》卷十六簡稱“鼠瘻”,收有“治鼠瘻方”,釋病曰:

《病源論》雲:鼠瘻者,飲食之時不擇,蟲蛆之毒而變化,入於髒,出於脈,不去使人寒熱。其根在肺,出於頸項。

鼠,即鼠瘻、癙瘻,也稱鼠漏瘰、鼠瘡、老鼠瘡、 走鼠瘡等,即發生於頸腋部的瘰癧之類,也即後世所言頸腋部淋巴結核。其為竇道破潰後難以收斂、癒合的瘡瘍。古人認為其病屬肺,或得病於飲食不潔,攝入蟲蛆之毒,內傷臟腑,循脈而發於體外,往往伴隨怕冷發熱的症狀。若已成潰爛、膿血者則難愈。治療既可使用方藥,也可取穴針刺。

鼠病見於多種出土文獻,如《關沮秦漢墓簡牘》載有“已鼠方”。整理小組與曹方向均認為“已鼠方”即除鼠之法,誤。此鼠亦鼠瘻義。

上博簡四《柬大王泊旱》:“□(吾)㿋鼠癘(病)。”

《集韻·去聲》:“㿋、瘙,《博雅》:疥,瘙創也。”

㿋指疥瘡。楚王患的是疥瘡病,發展嚴重而成“鼠病”。此“鼠”即鼠瘻病。

何以名“鼠”?

清代莫枚士《研經言·鼠瘻解》:“鼠性善竄……瘻之稱鼠,亦取竄通經絡之義。”

甚是。

只是我國古代疾病命名的原因未必唯一。《外臺祕要方》 卷二十三引《集驗》九種瘻雲:

二曰鼠瘻,始發於頸,無頭尾,如鼷鼠,瘻核時上時下,使人寒熱脫肉。此得之於食大鼠餘毒不去,其根在胃,狸骨主之,知母為佐。

《備急千金要方·痔瘻方九漏》論述與之近同。而在《醫經原旨·疾病》中是這樣解釋的:

瘰癧者,其狀累然而歷貫上下也。故於頸腋之間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復穿其一,故又名為鼠瘻。蓋以寒熱之毒留於經脈,所以聯絡不止。一曰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又曰,脅肋下者為馬刀。

綜上,因發於頸部的腫凸處狀如鼷鼠,瘻核沿經絡上下游走,類如細小鼷鼠之善竄走,因此名鼠、鼠瘻;古人又注意到此種瘡瘻如鼠穴塞而復穿,且古人又以此種瘻之病因為食鼠之餘毒而致,因此鼠、鼠瘻之名便流傳開來。

02

治“鼠”方藥與醫書對讀

鼠瘻病的方治,傳世典籍、方書多有記述。秦漢書籍有以礜石入藥者,據《神農本草經集註》, 煉百日後,少量服用,可療鼠瘻等。

後世方書多用狸、鼠為藥組方。《淮南子·說山訓》“狸頭愈(一作療)鼠”之“狸”即野貓,性善捕鼠。古人謂鼠病治之以狸,實乃取其物理相勝之義。

以礜石治療鼠瘻,見於西南簡牘文獻與傳世醫書。

《關沮秦漢墓簡牘》:“已鼠方:取大白礜,大如母(拇)指,置晉斧(釜)中,塗而燔之,毋下九日,冶之,以。(372)”

《六十病方》 治鼠方:“〼取毛鼠剶去其腸,冶礜直(置)其腹中,置之䥶中,以一䥶蓋而塗之,炊以桑薪三日,出而冶。”

《本草綱目》卷十引陶弘景曰:“以黃泥包(白礜石),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而可用。”

斧(釜)、䥶均屬類似鍋的容器,礜石性熱有毒而“得火良”。兩種簡牘均以火煅之礜石入藥。 參《六十病方》治鼠方,知《關沮秦漢墓簡牘》“已鼠”之“鼠”為鼠瘻義,“已”為治療、治癒義。

礜,即礜石,也稱白礜,是一種能夠毒死老鼠的毒石。

《山海經·西山經》:“皋途之山,有白石焉,名曰礜,可以毒鼠。”

郭璞注:“今礜石殺鼠, 蠶食之而肥。”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古人既以白礜毒殺老鼠,取象比類,以之治療人體鼠瘻病。

《神農本草經·下品》:“礜石味辛,大熱。 主寒熱,鼠瘻,蝕創,死肌,風痺,腹中堅。”

以鼠治鼠瘻之法,在傳世醫書中記載更為詳細。

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得鼠瘻方》:“取鼠中者一枚,亂髮如雞子大,以三歲臘月豬脂煎之,令鼠骨肉及發消盡。半塗之,半酒服,鼠從瘡中出。姚雲:祕不傳之法。”

這是古人以鼠治“鼠病” 較為明確而翔實的記載。這種療法有其淵源,延續了秦漢出土文獻的治鼠思想。李時珍《本草綱目》 序例卷一“十劑”引劉完素“鼠善穿而用以治漏, 所謂因其性而為用者如此”。這是對以鼠“治鼠” 的機理作出的進一步解讀。

綜上各論,並結合《六十病方》中第105簡可與第116簡相互綴合這一特徵,對簡文中“以鼠治鼠”內容進行揣度,認為此處“治鼠”的鼠病當指瘻瘡。

2

“風偏清”病釋名與方藥考

題名簡“卌一風偏清”(332 簡),“風偏清”為一疾病名稱,具體所指可以結合秦漢傳世醫籍相關疾病與病名錶述來分析。老官山醫簡中風病多達20餘種,如見於《諸病一》的西風、東風、南風、北風、土風,心風、肺風、肝風、脾風、胃風,月(肉)風、渫風、水風、免風、內風、蹷風;見於《診治論》的脈風、筋風、月(肉)風等。諸風病皆以不同方位、病位、病症特點命名。《素問·風論》則專論風病與風邪致病之理:“風者,百病之長也。”風乃百病之始,風會導致很多疾病,是很多病痛的罪魁禍首。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01

“風偏清”病釋名

“風偏”即偏風。

《醫學啟源·六氣方治》:“治風偏,手足(顫)掉,語言謇澀,筋骨痛。”

病名“風偏”至金元時期仍在使用,指因風邪而致手足四肢拖曳、顫抖、不用的病症。隋唐時稱 “風偏枯”。

《諸病源候論·風偏枯候》:“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於風溼,風溼客於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隨,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

此外,《外臺祕要方》《千金方》中均有“風偏枯”語。 秦漢時期也稱“偏風”。

《素問·風論》:“風中五藏六府之前,亦為藏府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靈樞·九宮八風》:“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僕偏枯矣。”

這是秦漢以來醫學以風為病因理論的反映。

風邪偏中人體,人體虛而受承,筋脈氣血阻塞不通,四肢無氣血榮養,致四肢嚲曳、癱瘓、不用、不舉,即風偏。可見,“風偏” 即偏風,醫書也稱偏枯、偏癱、半身不遂等,主要症狀為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

“風偏”一病,也有不同的證候。風為疾病病因,偏、偏中言風邪侵襲人體的方式和疾病的人體位置特點,“清”為人體偏中風邪的類型與患者的病位感覺。

“清”應作“寒涼”解,義與“凊”同。

《素問·五臟生成論》:“腰痛,足清,頭痛。” 王冰注:“清,亦冷也。”

《太素·厥心痛》:“真心痛,手足凊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蕭延平按:“‘凊’,今本《靈樞》作‘清’, 道藏本《靈樞》作‘凊’,《甲乙》作‘青’。”

老官山醫簡《六十病方》病症卅四為“治傷寒足清養(癢)者”,同樣有一“清”字。兩處簡文“清” 均為寒涼、冷義。

張家山及馬王堆漢簡《脈書》:“夫脈者,聖人之所以貴殹,氣(殹)者,利上而害下, 從暖而去清,故聖人寒頭而暖足。”

清與暖相對為文,清為涼義。

《肘後備急方·治卒患腰脅痛諸方》:“治腎氣虛衰,腰脊疼痛,或當風臥溼,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為偏枯冷痺緩弱。”

《諸病源候論·風病諸侯》言導引法可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醫方類聚》治中風偏枯不遂諸方:“治中風偏枯不遂,手足冷頑強硬。”

偏枯不遂患者或自覺骨節清冷。

《普濟方·鍼灸》曰:“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溪。”

02

治“風偏清”方藥考


《六十病方》:“卌一治風偏清之方。取瀝酒三鬥,菀五並,萴十果(顆),乾薑十果(顆), 桂二尺,雞卵七,□(字形為上“禾”下“木”)(黍)三分升一,卒飴半鬥,棗半鬥,闢(擘)(304)之。潰其卵。父且其藥,並置金壺中,洎釜,加甑其上,置壺甑中,癰(壅) 以良叔,與壺口濟,炊以茉修,撓之,三㵒(沸)。(165)”

方中有可療風寒的紫苑、萴、乾薑、桂、 雞卵、黍、飴、棗等。

萴為何藥?

《說文解字·艹部》:“萴,烏喙也。”

萴即烏喙。

《名醫別錄·下品》:“烏喙味辛,微溫,有大毒。主治風溼,丈夫腎溼,陰囊癢,寒熱歷節, 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萴味辛性溫, 可祛風除寒痺。

《廣韻·入聲》:“萴,《廣雅》 雲:附子,一歲曰萴子,二歲曰烏喙,三歲曰附子,四歲曰烏頭,五歲曰天雄。”

古人非業醫者對於萴子、烏喙、附子、烏頭、天雄的區別不甚了了,混同不別。

《神農本草經》雲:“烏喙,神農雷公桐君 黃帝有毒,李氏小寒,十月採,形如烏頭,有兩岐相合,如烏之喙,名曰烏喙也,所畏惡使,盡與烏頭同, 一名萴子,一名莨。(御覽、大觀本節文)”

萴子得名於生於母根之側。

□(字形為上“禾”下“木”,下文□均為同一字)是“黍”的異體字。

《隸辨· 字》引石經魯詩殘碑:“毋食我□。”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按雲碑復變從“木”。馬王堆《養生方》以黍、黍酒入藥的“醪利中”方可療“偏枯”。《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魯王酒方也有“炊二斗黍米納汁釀之”者。

醫簡方劑以酒、黍、萴子、乾薑、桂等溫熱藥為主藥,辛通為治,且萴子、乾薑用量都至“十果(顆)”之重,屬對症治療,擬通過重劑溫陽散寒藥以溫補陽氣、辛散寒邪。中醫歷來講究對症下藥的治療原則,從疾病治療的所用方藥也可獲悉“風偏清”即風邪所導致的半側或局部的肢體不遂且自覺骨節寒冷的病症。

綜上,結合早期傳世醫書的相關內容,可知老官山漢代醫簡《六十病方》中的“鼠”為瘡瘻病之一種,“以鼠治鼠”的方法為後世沿用;對比同時期出土文獻《關沮秦漢墓簡牘》與《六十病方》治鼠所用方藥,知《關沮秦漢墓簡牘》“治鼠”之“鼠”亦指鼠瘻。

“風偏清”為偏風病中惡寒怕冷的病症,其治療方藥以溫熱藥物為主,亦符合中醫素來對症用藥、以熱治寒的治療原則。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復旦大學汪少華老師、張小豔老師,東北師範大學趙研老師 等指導,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摘自《中醫藥文化》2017年第六期

編輯:蒲公英

論老官山漢墓醫簡中的“鼠”與“風偏清”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