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為什麼由一位農師逐漸被奉為農神

詩經 西周 三農 西北農林 農業 新銳散文 2018-12-07

(一)

后稷為什麼由一位農師逐漸被奉為農神


在一個月滿中秋的夜晚,我再次仰望武功古城那輪彷彿從露水上滾過來的、渾圓的溼漉漉的明月,驀然回首眼前如水明月,越看越覺得就是李賀《夢天》裡的“玉輪軋露溼團光”那一輪,可惆悵的是“鸞佩相逢桂香陌。”唐朝的天才詩人在此刻的夢境裡,在桂花飄香的小徑上,巧遇繫帶鸞佩的仙女。而此時此刻的我,也不甘寂寞,麻利地穿越到了上古時代,亟不可待地夢想邂逅農師祖后稷,華夏第一位老師。

在此之前,我一直試圖弄清楚后稷教民稼穡地--武功古城地名演化由來,但在白駒過隙悠長隧道里,意識到這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現在我只好僅鍾情於武功的別名“古有邰和中亭川”。至於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村莊院落、人流變遷,在“變更千年如走馬”歲月長河中,定然不斷的變化著,循環著,更替著。然而,不變的是那輪“老兔寒蟾”依然“泣天色”;以及在這輪朗月映照下的依然香如故的后稷形象,以及后稷的子子孫孫不斷髮揚光大的后稷精神,更有年年歲歲不斷呈現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耕種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五穀豐登的美好場景。

教稼臺是我最早關注過古蹟名勝,為此還專門撰文,描述我心中的了不起的后稷形象。后稷在華夏大地的神的形象,不管是5000年之前真實的后稷的所作所為,還是後人為了華夏繁衍所必須的農桑的需要,創造一個農業師祖的形象,都是十分有意義的。當初查看教稼臺只顧關注后稷所創造的偉業的來龍去脈,並未注意到教稼臺的意義。為尋覓華夏第一位老師的足跡,專門為此而來,一看果真非同一般。

既然後稷時代的那輪圓月與今天的相差無幾,我緬懷后稷農始祖,我追蹤后稷其人其神姿態儀表,萬千作為,諸類豐功偉績,應該是既平常而又容易的事情吧。不然,翻閱卷尺浩瀚的古籍,查證被諸多名家奉為至寶的典籍,學習學者專家考證和研究后稷的專著論文。在煙如浩渺的各種各樣的有關后稷的記載裡,我徜徉,日夜愁思難眠;我徘徊,裹足不前。我想了解后稷到底是人,還是神;仰或是人與神的重合疊加。我想知道后稷作為人的成長真實經歷;探討他羽化為神的不斷演化的量變過程。

這樣的美好願望,是否從“月是古城明”中首先得到印證呢?那座教稼臺會不會給我一些某種小小的啟發呢?

無論我是走近還是遠觀,那座在我心中已心怡許久的武功古城教民稼穡臺都具有某種難以名狀的神祕、以及蘊含著的種種不可思議。磚砌箕斗形,呈覆鬥形狀的教稼臺,僅僅是在存在了不到200年的舊址上,重新建造了這座滿打滿算不過30年的平臺,儘管是那樣的古樸墩實,別具一格,有著似乎可以位列中國八大名臺之首的顯赫頭銜,有著早在1992年被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高尚名份。

所有這些為我試圖穿越5000年的空間佐證理由,遐想以神話般的形式降臨這塊土地,隨後與被尊稱為農業師祖的光輝形象相對接。眼前的教稼臺又讓我心生疑惑:無比高大四面各闢一門,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欄樁,隱含24節氣;前後有臺階分別有五階六階可達其頂,象徵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這是後人的寓意,芸芸眾生能感受到這一番設計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嗎?我們的農始祖能在此再設壇擺臺教民稼穡嗎?

昂首屹立在連霍高速路楊凌的出口,已作為楊凌現代農科城標誌的后稷高大塑象,讓我豁然開朗。塑像的高大威武,氣宇軒昂,我爽爽地感嘆,后稷首先是以一個英俊瀟灑的的人存在,更以一位自學成才的農業專家的頭銜,以廣闊的武功古城地域為平臺,教民如何春種秋收;我還能遐想而來的是,后稷如何破繭上古時代的天時地理之侷限,順應時代的發展之需要,一步一步被創造成神。

教稼臺位於陝西武功古城東門外漆水之濱,為陝西關中四大名臺之首。”這點名次,自然不足為奇,陝西與中國想必還差十萬八千里。接下來的文字讓我有些驚駭了:教稼臺“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古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發祥聖地。”唯一的古農業古蹟,世界最早的農科所,農業發祥聖地,面對這樣的記載,我頓時有些悲催了。

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地方,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而建立的教稼臺。然而,令后稷的後輩十分榮幸,一個不可忽視而又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后稷教民稼穡的這塊風水寶地上從來就沒有停止延綿知農事農的偉大事業。后稷的教民稼穡臺先是演化為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大,隨後順勢崛起為國家級的農林科學示範區。楊凌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要求上繼承併發樣光大著后稷農耕文明的衣缽,在這一方熱土上,生生不息地開創著為萬民蒼生豐衣足食的宏偉事業。

(二)

后稷為什麼由一位農師逐漸被奉為農神


尋找古城留給我的和我在古城感受到一些別樣的東西,隨著晨曦的到來,卻讓我惺忪的睡眼裡一點一點拼接昨夜的殘夢。可是,我的夢裡沒有出現后稷高大的身影,也沒有浮現古城如畫的風景,以及姜嫄聖母俊郎的笑靨,卻依稀閃爍著那輪亙古不變的圓月和和圓月籠罩下的斑駁模糊的教稼臺輪廓。

唯有依稀可辨的文字讓我頓時清醒起來。源以2500年前《詩經》的引領,讓我走進一個條縷分明的認識后稷的天地。

西周時民間流傳的后稷的出現,《詩經·大雅·生民》有這樣的記載:“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其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訐,厥其聲載路。…”

一位棄置隘巷,牛馬避之;棄置冰河,一隻大鳥用豐滿的羽翼護之。充滿濃厚傳奇神話色彩的后稷就這樣誕生了。他的母親也深感這是上蒼的指示,抱回精心撫養是神給予她的光榮使命。因要拋棄他的本初,所以給他起名叫“棄”。

后稷的傳說反映上古時代很多人知母不知父的實際情況。也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之一吧。沒辦法改變的母系氏族社會客觀實際,只能以神話的形式出現。然,更主要的是后稷將以不平常的人的存在,必有一段非凡的經歷,出生的奇特與隨後塑造后稷為神的形象必然相吻合。

是的,也許我藉助美妙的《詩經》才一步一步地懵懂初開,也許從一開始就懷揣著的那麼點美好的願望,以及縈繞在美好願望之上的祈盼,正在一點一點的顯露。我想讓我筆端流淌出最古樸然而是最優美的情感,並用這樣的情感去追尋遙遠的那份母親摯愛,還有帶著這樣的愛走進后稷作為老師的博大的情懷。

我幾次興沖沖地握筆在手又激動不已的撂下。從何處落筆才能比較好的表達自己心中最想抒發的情感呢?我知道,儘管后稷出身黃宗帝脈、姬姓,名棄,是黃帝的玄孫,帝嚳嫡長子。后稷的母親名叫姜嫄,有邰氏之女,是帝嚳的元妃。有著高貴身份的后稷,沒有武功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也不會有他的作為華夏第一位老師的傳奇與神話;而沒有後稷,武功古城怕也只能悄無聲息地存在著,不會有如今的神采飛揚。

面對這一主題,我有些誠惶誠恐。后稷、姜嫄、上古時代、西周、武功古城、圓圓的月、鐵搭般站立著的教稼臺,他們是有機聯繫著的整體嗎?我需要的恰如其分的切入點,神采飛揚的文思泉湧會在經歷一番抽絲剝繭之後,會如花蕾迎風綻放嗎?

(三)

后稷為什麼由一位農師逐漸被奉為農神


先不管后稷隨後一步一步由一位老師如何演化為神的,那樣的演變過程后稷也許不清楚,或許壓根就不是他的本意,更不是后稷能左右的。種種記載告訴我們后稷最初的成長場景,還是令人羨慕的。母親姜嫄聰慧賢淑。對后稷摯愛棄而不嬌慣他,從小教育他熱愛勞動,熱愛農桑。為他成為一代農師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品德基礎。關鍵后稷是一個有志氣的、從小就十分喜愛農藝的孩子。《詩經·大雅·生民》中說“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詩經還生動富有傳奇性地告訴後人:后稷在母親姜螈的教誨下,富有同情心的他看到人們僅僅靠打獵維持生活,食物單調而匱乏,常常填不飽肚子,而且吃了上頓沒下頓,心裡十分難過。於是,開動腦筋,為解決人們生存下去的食物想辦法。他看到滿山遍野的樹木和花草,心想,這些樹木的果實、莖葉人能不能吃呢?於是,他便親口嚐嚐各種野花異草,以確定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后稷嘗百草,不怕狼蛇咬,九死一生不動搖,只為人們能吃飽……”后稷遍嘗百草,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為人們找到了大量的食物。

后稷並不滿足於這些,面對人們為了找到可口的植物,往往要走很遠的路,費盡體力還沒有保證。后稷萌生了能不能在家門口種植這些好吃的植物呢?善於觀察的后稷發現:飛鳥嘴裡銜的種子掉在地裡,人們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來年又發出新芽,長出新的果實給了他驚奇。隨後,他反覆觀察又驚奇地發現,植物的生長與天氣、土壤有關係。如何利用天氣的變化和不同類型的土地,選育種子,讓更多的人進行耕作耕種,獲得保障人們生存的食物。這是否是后稷教民稼穡的初衷呢?

“教民稼穡”說起來簡單,實在想象不來早在4000年之前做起來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即便后稷有教民種植的良好願望,憑個人一己之力恐怕會困難重重的。后稷幹成了教民稼穡這件千秋利好的大事情,還與領導的直接信任有關。“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飢,封棄於有邰,爾後稷播時百穀...”后稷因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業大臣,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領頭人。

對於在上古時代如何進行農作物種植推廣事情,我相信后稷懂得言傳身教的樸實道理的,他自己先種上一塊試驗田,在長勢良好的莊稼面前,后稷的教民稼穡才更有號召力。絕對不是在教稼臺前。而是在後稷種植的試驗田周圍,西周之民一傳十,十傳百,農夫們或坐或立,黑壓壓圍攏一大片,靜聽后稷講解種植常識。他揮著手,又是比畫,又是示範,講到興奮處,還下臺手把手給人們教農耕新法。人們按照后稷的要求不斷地改進農具,開渠修堰,排水、灌溉,使得“壠畝豐盈滿家喜”。

后稷教民稼穡取得了莊稼穗兒大、顆粒飽、產量高的豐厚回報。詩經大雅對此有具體而形象的描述:“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褏,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

難以想象后稷生活的時代會專門在空曠的田野修建一個臺子供他傳播農業知識?不過是後來人們為了便於追憶后稷的功績修建的那樣的一個臺子。那是一種象徵,一種為紀念而建立的實實在在存在的物體,以便睹物思人,感激懷念。

“誕我祀如可。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蒸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具香始升,上帝居歆。…”《詩經·大雅·生民》

敘說了農作物豐收成果怎樣收穫、脫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們放在祭祀用的豆器裡,尊祖配天,香噴噴的熟食,很快連上帝也高興享受。一段西周時的農作物結構鏈,從種到收的技術,直到祭祀祖先上帝為止。一段既實際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敘說緬懷,讓我輩感動著后稷亦真亦幻的故事!

(四)

后稷為什麼由一位農師逐漸被奉為農神


在風追后稷的過程中,我借勢思考著一個縈繞腦海許久的問題:后稷由一位農師被奉為農神的偉大意義是什麼呢?是結束了漫長的原始農業簡單的種和收的關係嗎?是通過教民稼穡,先民們有了較為穩定的耕種場地,促成人類開始結束漂泊流徙,進而以農為本,定居成為一個群體、一個部落、一個村莊,催生了階級,誕生了社會嗎?這些對於推進人類文明進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劃時代意義嗎?

漫長的農耕時代,后稷作為神化了農神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天人感應觀念。如果是,從現代農業講究科學種田的角度認識這樣的觀念,又會對今天的農業有怎樣的啟示呢?有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不管過去與現代,種田都在強調順應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到懲罰。后稷那個時代是懂得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運行規則的。這樣的基本運行規則,如今的現代化農業時代不也是在這樣的基本原則下運行的嗎?

我更加信奉並崇拜后稷農耕文明中的“執農不棄”精神。如今“執農不棄”精神是進一步發揚光大了,還是停滯了或被某種道貌岸然的現象所掩蓋了呢?我為此陷入沉思。每天都在大肆宣揚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要極大地彰顯農耕文明,可客觀情況是,大片農田在荒蕪,鄉村的土地上從事農耕的多是老夫老嫗,大部分青壯年勞力棄農務工、棄農進城等現象該如何認識呢?時有大片的良田一夜之間被圍圈,或為中外合資企業城或為地產商開發建高樓或興辦商貿區、自貿區等現實該如何理解呢?

“執農不棄”的理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讓人心安的田野,莊稼茁壯成長的田野,經歷了艱難困苦依然在默默奉獻的田野,如果繼續被標新立異的新城鎮、開發區等分割、蠶食的話, 一位名叫利奧波德的美國人在半個世紀前所說的話:“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是認為熱量來自火爐。”會不會正在我們的國土上變成現實呢?如果中國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工廠,中國人自己不再農耕的時候,世界會施捨給十幾億中國人足夠的糧食嗎?

這一連串看似不著邊際的問題,頓時,讓我幻想有一天科技真能解決五穀不用從土地上獲取的問題;或者科技解決了人類不用五穀充飢果腹的問題,華夏第一老師所創造的教稼臺的意義也許就泯滅不提了、它的作用也許真得可以壽終正寢了?

這樣的“幻想”還有可能列出許多,隨著科技的發展,或許真得有那麼一天人類能實現生存的物質來源不再依賴土地了,這也僅僅是遙遠的願望。現在,我輩需要銘記的是后稷是泱泱華夏第一位農業科學家、第一位人民教師等若干個第一的功績不可磨滅。他的一生是發明創造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文明的一生,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評價“君莫盛於唐堯,臣莫賢於後稷”。也正如一位詩人對他的讚頌“落地遭三棄,昇天封稷神。九州巡教稼,造福萬代人。”

后稷和教稼臺,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教稼臺,武功古城一個了不起的古蹟。延綿幾千年教民稼穡,執農不棄的后稷農耕文化,在這一方熱土上,更顯得彌足珍貴。后稷農始祖一如既往地做著為萬民蒼生豐衣足食的祈禱。在非農進程快速推進而知農事農者日寡的今天,還能有比這更令人沉重與震撼的偉大事業嗎!

我心中的后稷形象更加熠熠生輝了。教稼臺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葉茂、爭奇鬥豔。在一個朗晴的日子裡,我同眾多遊人登臺覽勝,長川曲幽、漆水映帶,田野秋黃、白雲藍天,遠望太白屏南、梁山攏北,眼前盡綻一派無限美好自然風光!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武國柱,筆名秦風。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全委委員,陝西作協會員。有多篇報告文學出版,有多篇散文獲獎。工作單位陝西地礦集團公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