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路上的石頭

《小強升職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開車走在盤山公路上,忽然被山上滾落的石頭堵住了去路,這些石頭有大有小,你得將它們搬走才能通行。清理小石頭需要3小時,清理大石頭需要2小時。如果你先清理小石頭,再清理大石頭,總共需要5小時才能通行;而如果你先清理大石頭,再去清理稍微大一些的石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石頭,可能只需要3小時,就能顛簸著通過這段路了。

這裡的“大石頭”就是 “要事”,“小石頭”就是“瑣事”,“先搬走大石頭”就是“要事第一”。你瞧,是不是隻要搞定了要事,目的就能輕易達成了。

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一直忙碌於瑣事,把要事放到最後,那麼即便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也很難離開,只能選擇加班去搞定要事;而如果先搞定了要事,留下瑣事,到了下班時間,我們就能毫無心理負擔地下班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路上的石頭

《小強升職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開車走在盤山公路上,忽然被山上滾落的石頭堵住了去路,這些石頭有大有小,你得將它們搬走才能通行。清理小石頭需要3小時,清理大石頭需要2小時。如果你先清理小石頭,再清理大石頭,總共需要5小時才能通行;而如果你先清理大石頭,再去清理稍微大一些的石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石頭,可能只需要3小時,就能顛簸著通過這段路了。

這裡的“大石頭”就是 “要事”,“小石頭”就是“瑣事”,“先搬走大石頭”就是“要事第一”。你瞧,是不是隻要搞定了要事,目的就能輕易達成了。

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一直忙碌於瑣事,把要事放到最後,那麼即便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也很難離開,只能選擇加班去搞定要事;而如果先搞定了要事,留下瑣事,到了下班時間,我們就能毫無心理負擔地下班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首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讓關鍵任務變得明確而簡單。

比如,在開始研發一款軟件之前,我們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明確軟件的針對人群,收集目標客戶的需求,詢問領導的意見,與同事做討論,分析市場,與同類產品做競品分析,查閱相關資料等等。

一般而言,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完善,後期開始工作就越簡單,越容易操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反之,如果等拿到任務,再去做相關的資料收集,無形中就拖慢了工作進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正如古人所說,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其次,將大任務細分為量化可行的小任務。

前面我們說過,很多人喜歡享受即時滿足帶來的成就感,那麼,為了讓關鍵任務順利進行,我們不妨將大任務拆解,細分為一個個可量化的小目標,來滿足我們想要得到即時反饋的心理。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路上的石頭

《小強升職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開車走在盤山公路上,忽然被山上滾落的石頭堵住了去路,這些石頭有大有小,你得將它們搬走才能通行。清理小石頭需要3小時,清理大石頭需要2小時。如果你先清理小石頭,再清理大石頭,總共需要5小時才能通行;而如果你先清理大石頭,再去清理稍微大一些的石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石頭,可能只需要3小時,就能顛簸著通過這段路了。

這裡的“大石頭”就是 “要事”,“小石頭”就是“瑣事”,“先搬走大石頭”就是“要事第一”。你瞧,是不是隻要搞定了要事,目的就能輕易達成了。

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一直忙碌於瑣事,把要事放到最後,那麼即便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也很難離開,只能選擇加班去搞定要事;而如果先搞定了要事,留下瑣事,到了下班時間,我們就能毫無心理負擔地下班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首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讓關鍵任務變得明確而簡單。

比如,在開始研發一款軟件之前,我們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明確軟件的針對人群,收集目標客戶的需求,詢問領導的意見,與同事做討論,分析市場,與同類產品做競品分析,查閱相關資料等等。

一般而言,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完善,後期開始工作就越簡單,越容易操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反之,如果等拿到任務,再去做相關的資料收集,無形中就拖慢了工作進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正如古人所說,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其次,將大任務細分為量化可行的小任務。

前面我們說過,很多人喜歡享受即時滿足帶來的成就感,那麼,為了讓關鍵任務順利進行,我們不妨將大任務拆解,細分為一個個可量化的小目標,來滿足我們想要得到即時反饋的心理。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比如,面對上百頁的PPT報告,我們總會感覺無從下手,那麼不妨將任務分解為:

  1. 列出PPT的主題和大綱
  2. 跟老闆溝通思路
  3. 根據大綱確定PPT的大標題,以及各級小標題
  4. 根據標題填充內容和案例,進行修改

將大任務拆解,除了能讓我們在完成小任務時,獲得成就感,增加繼續工作的動力,還能讓我們不懼瑣事的打斷,讓我們處理完必要瑣事後,迅速回到要事中去。

再次,在固定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你要先確定,對你而言什麼最重要的事情。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是最重要的,不在於它是否緊急或重要,而是要看你內在的目標驅動。

比如,作為員工,分內工作完成的好壞,直接決定你的薪資待遇;作為管理層,能否協調好手下的員工,確保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直接決定你的工作績效。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路上的石頭

《小強升職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開車走在盤山公路上,忽然被山上滾落的石頭堵住了去路,這些石頭有大有小,你得將它們搬走才能通行。清理小石頭需要3小時,清理大石頭需要2小時。如果你先清理小石頭,再清理大石頭,總共需要5小時才能通行;而如果你先清理大石頭,再去清理稍微大一些的石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石頭,可能只需要3小時,就能顛簸著通過這段路了。

這裡的“大石頭”就是 “要事”,“小石頭”就是“瑣事”,“先搬走大石頭”就是“要事第一”。你瞧,是不是隻要搞定了要事,目的就能輕易達成了。

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一直忙碌於瑣事,把要事放到最後,那麼即便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也很難離開,只能選擇加班去搞定要事;而如果先搞定了要事,留下瑣事,到了下班時間,我們就能毫無心理負擔地下班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首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讓關鍵任務變得明確而簡單。

比如,在開始研發一款軟件之前,我們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明確軟件的針對人群,收集目標客戶的需求,詢問領導的意見,與同事做討論,分析市場,與同類產品做競品分析,查閱相關資料等等。

一般而言,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完善,後期開始工作就越簡單,越容易操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反之,如果等拿到任務,再去做相關的資料收集,無形中就拖慢了工作進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正如古人所說,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其次,將大任務細分為量化可行的小任務。

前面我們說過,很多人喜歡享受即時滿足帶來的成就感,那麼,為了讓關鍵任務順利進行,我們不妨將大任務拆解,細分為一個個可量化的小目標,來滿足我們想要得到即時反饋的心理。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比如,面對上百頁的PPT報告,我們總會感覺無從下手,那麼不妨將任務分解為:

  1. 列出PPT的主題和大綱
  2. 跟老闆溝通思路
  3. 根據大綱確定PPT的大標題,以及各級小標題
  4. 根據標題填充內容和案例,進行修改

將大任務拆解,除了能讓我們在完成小任務時,獲得成就感,增加繼續工作的動力,還能讓我們不懼瑣事的打斷,讓我們處理完必要瑣事後,迅速回到要事中去。

再次,在固定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你要先確定,對你而言什麼最重要的事情。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是最重要的,不在於它是否緊急或重要,而是要看你內在的目標驅動。

比如,作為員工,分內工作完成的好壞,直接決定你的薪資待遇;作為管理層,能否協調好手下的員工,確保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直接決定你的工作績效。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再比如,你的職業目標規劃是從技術人員成為項目管理者,那麼如果老闆安排你負責一個大型的項目,你就應該把其他的事情放到一邊,集中全部精力來處理這件事情。

第二,你要找到自己精力最充足、干擾最小的那個時間段。

建議使用時間日誌,來找到這個時間段,比如通過記錄時間日誌,你發現在早上9點~10點這段時間,你精力最充沛,受到的外界干擾最小,那麼就可以把當天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最後,建立自己的應急管理系統,以減輕突發狀況造成的影響。

工作中,突發狀況來襲是難以避免的,對這些緊急突發的應對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成效。就像本文開頭的網友,他面對緊急事件的選擇,讓自己陷入了不斷加班的困境。

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突發事件是否會發生,但我們能做到減少它出現的概率,降低它帶了的不良影響。

"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有網友留言諮詢:落落,我用了番茄工作法,感覺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拖延症也有了改善,可是,為啥我每天還是那麼忙,一點兒空閒時間都沒有?

我問:“你每天忙的都是些什麼事兒?加班忙的又是什麼事兒?“

答:“各種突發事件,有時候我剛開始工作,就接到老闆的臨時會議安排或客戶的緊急投訴,我當然要先去處理這些緊急事情了。臨下班了,我才發現最重要的事情還沒完成,只能去加班了。”

你瞧,現在問題是不是很明確了:他把要事和瑣事的優先級顛倒了,那些繁瑣的事情侵蝕了重要任務的時間。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不是特例。實際工作中,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要事延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瑣事優先的情況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瑣事往往簡單明確,是大腦喜歡做的。比如,處理客戶的問題投訴,這種事情已經駕輕就熟了,只要按照流程依次排查就好;而撰寫策劃書,需要做收集信息、查閱數據、組織人員等等工作,顯然耗費更多的腦力。

二是,相比延遲滿足,大多數人更喜歡即時滿足。還是上面的例子,客戶問題處理完成了,你能夠立即得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這會讓你產生成就感;而策劃書基本不可能一次性通過,領導、同事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你需要不斷地進行修改,在獲得滿足感之前,你先收穫的往往是挫敗感。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三是,沉沒成本使得心理上抗拒改變。在行為經濟學中,將“已經支出且無法回收的費用”稱為“沉沒成本”。簡單說來,就是指已經發生的不可回收性支出,比如金錢、精力、時間。

理智上,我們知道已經付出的無法回收,但是情感上,我們總是難以放棄,奢望奇蹟會發生。

比如,你開始一項新的工作任務,你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任務中途你發現繼續下去有困難,但是這會兒放棄呢,又捨不得,就期盼著也許再努力一把,就行了呢?

這就像,很多女性遭遇家庭出軌,死活不願意離婚,理由就是“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憑什麼讓小妖精坐享其成”。

要想避免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終日忙碌,正確的做法就是要事優先、要事第一。

著名的帕累托法則認為,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同樣,在工作上,80%的價值來源於20%的項目。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要做的是將8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20%的關鍵工作。這裡的關鍵工作,就是指最重要的事。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路上的石頭

《小強升職記》中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開車走在盤山公路上,忽然被山上滾落的石頭堵住了去路,這些石頭有大有小,你得將它們搬走才能通行。清理小石頭需要3小時,清理大石頭需要2小時。如果你先清理小石頭,再清理大石頭,總共需要5小時才能通行;而如果你先清理大石頭,再去清理稍微大一些的石頭,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石頭,可能只需要3小時,就能顛簸著通過這段路了。

這裡的“大石頭”就是 “要事”,“小石頭”就是“瑣事”,“先搬走大石頭”就是“要事第一”。你瞧,是不是隻要搞定了要事,目的就能輕易達成了。

工作中也是這樣,如果一直忙碌於瑣事,把要事放到最後,那麼即便到了下班時間,我們也很難離開,只能選擇加班去搞定要事;而如果先搞定了要事,留下瑣事,到了下班時間,我們就能毫無心理負擔地下班了。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要事第一”呢?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首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讓關鍵任務變得明確而簡單。

比如,在開始研發一款軟件之前,我們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明確軟件的針對人群,收集目標客戶的需求,詢問領導的意見,與同事做討論,分析市場,與同類產品做競品分析,查閱相關資料等等。

一般而言,前期準備工作做的越完善,後期開始工作就越簡單,越容易操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反之,如果等拿到任務,再去做相關的資料收集,無形中就拖慢了工作進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正如古人所說,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其次,將大任務細分為量化可行的小任務。

前面我們說過,很多人喜歡享受即時滿足帶來的成就感,那麼,為了讓關鍵任務順利進行,我們不妨將大任務拆解,細分為一個個可量化的小目標,來滿足我們想要得到即時反饋的心理。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比如,面對上百頁的PPT報告,我們總會感覺無從下手,那麼不妨將任務分解為:

  1. 列出PPT的主題和大綱
  2. 跟老闆溝通思路
  3. 根據大綱確定PPT的大標題,以及各級小標題
  4. 根據標題填充內容和案例,進行修改

將大任務拆解,除了能讓我們在完成小任務時,獲得成就感,增加繼續工作的動力,還能讓我們不懼瑣事的打斷,讓我們處理完必要瑣事後,迅速回到要事中去。

再次,在固定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你要先確定,對你而言什麼最重要的事情。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是最重要的,不在於它是否緊急或重要,而是要看你內在的目標驅動。

比如,作為員工,分內工作完成的好壞,直接決定你的薪資待遇;作為管理層,能否協調好手下的員工,確保項目保質保量的完成,直接決定你的工作績效。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再比如,你的職業目標規劃是從技術人員成為項目管理者,那麼如果老闆安排你負責一個大型的項目,你就應該把其他的事情放到一邊,集中全部精力來處理這件事情。

第二,你要找到自己精力最充足、干擾最小的那個時間段。

建議使用時間日誌,來找到這個時間段,比如通過記錄時間日誌,你發現在早上9點~10點這段時間,你精力最充沛,受到的外界干擾最小,那麼就可以把當天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最後,建立自己的應急管理系統,以減輕突發狀況造成的影響。

工作中,突發狀況來襲是難以避免的,對這些緊急突發的應對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成效。就像本文開頭的網友,他面對緊急事件的選擇,讓自己陷入了不斷加班的困境。

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突發事件是否會發生,但我們能做到減少它出現的概率,降低它帶了的不良影響。

學習了時間管理,為什麼還是加班不斷?節省下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建立自己的應急管理系統,設計一套預案系統,設想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並做出針對性的方案。

比如,如果工作中遭遇緊急打斷,你計劃拿出多長時間處理,如果時間到了還沒處理完,你會怎麼辦,是向領導求助,還是協商其他解決辦法?

再比如,在去往會議談判的路上,你遭遇拋錨、突發疾病、堵車等不可抗因素,沒法準時到達現場,要怎麼做,是安排他人代替,還是另行安排時間?

只有建立應急管理系統,提早做好預案應對,才能在意外到來時,不至於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說:“時間是最不偏私的,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同時時間也是最偏私的,給任何人都不是24小時。”

同樣的時間,有的人走向成功,有的人走向平庸,原因就在於,成功者時刻注意將時間用於最重要的任務,做到了要事第一,而平庸者則陷於繁雜的瑣事,不自覺地選擇了瑣事優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