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研究人員曾經對,“你學過的內容理解了多少?” 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過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40%;親身體驗80%。

要理解運用學過的內容,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可是,對於學過的內容,我們很難全部親身體驗一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備條件。

幸運的是,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高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我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交給別人,或者寫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討會上,起初,我們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教”下去,最後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讀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你就要把書中的內容,經過記憶和思考,按照邏輯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這樣才是真正地理解了書中的知識。

二、 善用時間,化整為零,隨時學習。

首先,零散時間輸入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就是隻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換句話說,時間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費,所以時間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可以避免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倦感。

我們工作以後,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集中時間學習。所以,要學會有效利用零散時間,不放棄這些短暫的時間,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車、等開會時,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掏出手機背一首唐詩,或者複習學過的知識,長期堅持,積少成多,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一天中有6個零散的10分鐘,加起來就是1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堅持下來,這些沒有被浪費的時間,終將會給我們回報,使我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

2018年詩詞大會的冠軍雷海為,就是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閒時間背誦詩詞,經過長期積累,最後奪得冠軍,從一名外賣小哥逆襲成為教研老師。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研究人員曾經對,“你學過的內容理解了多少?” 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過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40%;親身體驗80%。

要理解運用學過的內容,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可是,對於學過的內容,我們很難全部親身體驗一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備條件。

幸運的是,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高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我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交給別人,或者寫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討會上,起初,我們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教”下去,最後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讀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你就要把書中的內容,經過記憶和思考,按照邏輯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這樣才是真正地理解了書中的知識。

二、 善用時間,化整為零,隨時學習。

首先,零散時間輸入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就是隻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換句話說,時間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費,所以時間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可以避免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倦感。

我們工作以後,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集中時間學習。所以,要學會有效利用零散時間,不放棄這些短暫的時間,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車、等開會時,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掏出手機背一首唐詩,或者複習學過的知識,長期堅持,積少成多,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一天中有6個零散的10分鐘,加起來就是1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堅持下來,這些沒有被浪費的時間,終將會給我們回報,使我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

2018年詩詞大會的冠軍雷海為,就是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閒時間背誦詩詞,經過長期積累,最後奪得冠軍,從一名外賣小哥逆襲成為教研老師。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其次,在清晨輸出型學習。

工作後很難有長時間輸出型學習。輸出型學習需要記錄,思考,要輸出某些內容時,需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一天當中,清晨最適合輸出型學習。

清晨早起,利用上班之前的1-2小時輸出型學習。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思維更加敏捷,而且清晨這段時間,沒有人、沒有電話打擾,精力更集中,學習效果最好。

而到了晚上,大腦已經被白天各種信息填滿了,就像跑了八百米下來,累得不行。如果進行輸入型學習,大腦疲憊不堪,效果不是最好。所以,晚上不要進行輸出型學習,最好是輸入型學習,在睡覺前看一些能夠記住的內容。

再次,同時學習。

作為現代人,一天24個小時根本就不夠用,除了吃飯、睡覺、上班、做家務,所剩的時間寥寥無幾,採用“同時學習法”可以讓時間多起來。比如,邊吃飯邊學習,邊拖地邊學習,邊跑步邊聽。

比如,你能夠每次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哪怕是半個小時,經過長期積累,你也會多出來很多時間。

如果,你每天吃飯的時間加起來有一個小時,那麼,你每天就多了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一個星期就是7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研究人員曾經對,“你學過的內容理解了多少?” 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過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40%;親身體驗80%。

要理解運用學過的內容,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可是,對於學過的內容,我們很難全部親身體驗一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備條件。

幸運的是,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高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我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交給別人,或者寫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討會上,起初,我們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教”下去,最後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讀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你就要把書中的內容,經過記憶和思考,按照邏輯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這樣才是真正地理解了書中的知識。

二、 善用時間,化整為零,隨時學習。

首先,零散時間輸入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就是隻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換句話說,時間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費,所以時間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可以避免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倦感。

我們工作以後,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集中時間學習。所以,要學會有效利用零散時間,不放棄這些短暫的時間,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車、等開會時,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掏出手機背一首唐詩,或者複習學過的知識,長期堅持,積少成多,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一天中有6個零散的10分鐘,加起來就是1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堅持下來,這些沒有被浪費的時間,終將會給我們回報,使我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

2018年詩詞大會的冠軍雷海為,就是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閒時間背誦詩詞,經過長期積累,最後奪得冠軍,從一名外賣小哥逆襲成為教研老師。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其次,在清晨輸出型學習。

工作後很難有長時間輸出型學習。輸出型學習需要記錄,思考,要輸出某些內容時,需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一天當中,清晨最適合輸出型學習。

清晨早起,利用上班之前的1-2小時輸出型學習。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思維更加敏捷,而且清晨這段時間,沒有人、沒有電話打擾,精力更集中,學習效果最好。

而到了晚上,大腦已經被白天各種信息填滿了,就像跑了八百米下來,累得不行。如果進行輸入型學習,大腦疲憊不堪,效果不是最好。所以,晚上不要進行輸出型學習,最好是輸入型學習,在睡覺前看一些能夠記住的內容。

再次,同時學習。

作為現代人,一天24個小時根本就不夠用,除了吃飯、睡覺、上班、做家務,所剩的時間寥寥無幾,採用“同時學習法”可以讓時間多起來。比如,邊吃飯邊學習,邊拖地邊學習,邊跑步邊聽。

比如,你能夠每次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哪怕是半個小時,經過長期積累,你也會多出來很多時間。

如果,你每天吃飯的時間加起來有一個小時,那麼,你每天就多了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一個星期就是7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三、依靠習慣,讓自己愛上學習。

首先,不依賴毅力學習。

做一件事情長期堅持下去,不是依靠毅力,而是依靠習慣。習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一旦養成學習的習慣,就像洗臉、刷牙一樣,就容易堅持下去。

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長期堅持就要找到學習的動機和快樂的機制。

每個人的學習動機都不一樣,有的人是對知識抱有好奇心,有的人是因為不懂感覺很丟臉的自尊心,有的人是是因為想成為行業能手的上進心。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動機就可以了。

最好的動機就是興趣,興趣是大腦最強的發動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學習就變得快樂起來,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從小就非常喜歡蝴蝶,由此延伸閱讀了大量科普書籍,最後成為了一名腦科學家。

其次,利用“可視化”學習法。

“可視化”學習的是對目標數據化,在學習的時間、數量上完成設定的目標。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天要背一首唐詩,如果昨天沒有背誦,那麼今天就要背兩首。

“可視化”學習,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這是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方法,是卡羅爾·德維可在《終身成長》中,談到的成長性思維模式。學習是一個鍥而不捨的過程,不是為了表揚,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研究人員曾經對,“你學過的內容理解了多少?” 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過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40%;親身體驗80%。

要理解運用學過的內容,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可是,對於學過的內容,我們很難全部親身體驗一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備條件。

幸運的是,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高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我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交給別人,或者寫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討會上,起初,我們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教”下去,最後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讀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你就要把書中的內容,經過記憶和思考,按照邏輯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這樣才是真正地理解了書中的知識。

二、 善用時間,化整為零,隨時學習。

首先,零散時間輸入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就是隻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換句話說,時間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費,所以時間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可以避免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倦感。

我們工作以後,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集中時間學習。所以,要學會有效利用零散時間,不放棄這些短暫的時間,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車、等開會時,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掏出手機背一首唐詩,或者複習學過的知識,長期堅持,積少成多,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一天中有6個零散的10分鐘,加起來就是1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堅持下來,這些沒有被浪費的時間,終將會給我們回報,使我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

2018年詩詞大會的冠軍雷海為,就是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閒時間背誦詩詞,經過長期積累,最後奪得冠軍,從一名外賣小哥逆襲成為教研老師。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其次,在清晨輸出型學習。

工作後很難有長時間輸出型學習。輸出型學習需要記錄,思考,要輸出某些內容時,需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一天當中,清晨最適合輸出型學習。

清晨早起,利用上班之前的1-2小時輸出型學習。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思維更加敏捷,而且清晨這段時間,沒有人、沒有電話打擾,精力更集中,學習效果最好。

而到了晚上,大腦已經被白天各種信息填滿了,就像跑了八百米下來,累得不行。如果進行輸入型學習,大腦疲憊不堪,效果不是最好。所以,晚上不要進行輸出型學習,最好是輸入型學習,在睡覺前看一些能夠記住的內容。

再次,同時學習。

作為現代人,一天24個小時根本就不夠用,除了吃飯、睡覺、上班、做家務,所剩的時間寥寥無幾,採用“同時學習法”可以讓時間多起來。比如,邊吃飯邊學習,邊拖地邊學習,邊跑步邊聽。

比如,你能夠每次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哪怕是半個小時,經過長期積累,你也會多出來很多時間。

如果,你每天吃飯的時間加起來有一個小時,那麼,你每天就多了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一個星期就是7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三、依靠習慣,讓自己愛上學習。

首先,不依賴毅力學習。

做一件事情長期堅持下去,不是依靠毅力,而是依靠習慣。習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一旦養成學習的習慣,就像洗臉、刷牙一樣,就容易堅持下去。

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長期堅持就要找到學習的動機和快樂的機制。

每個人的學習動機都不一樣,有的人是對知識抱有好奇心,有的人是因為不懂感覺很丟臉的自尊心,有的人是是因為想成為行業能手的上進心。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動機就可以了。

最好的動機就是興趣,興趣是大腦最強的發動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學習就變得快樂起來,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從小就非常喜歡蝴蝶,由此延伸閱讀了大量科普書籍,最後成為了一名腦科學家。

其次,利用“可視化”學習法。

“可視化”學習的是對目標數據化,在學習的時間、數量上完成設定的目標。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天要背一首唐詩,如果昨天沒有背誦,那麼今天就要背兩首。

“可視化”學習,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這是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方法,是卡羅爾·德維可在《終身成長》中,談到的成長性思維模式。學習是一個鍥而不捨的過程,不是為了表揚,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選擇與集中學習。

在整理工作和生活的各種事情中,遵循帕累托法則和蘭徹斯特法則。

帕累托法則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也叫二八法則,是指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這個法則用在學習上,同樣適用。

如果我們把精力集中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放棄其它消耗精力的事情,比如,追劇、打遊戲,長期堅持,就會收到更多的好處,成為業務上解決問題的能手。

蘭徹斯特法則是一種空戰戰略,是指一架戰機能夠攻擊多架戰機,集中微小的戰鬥力,就會對戰爭結果產生很大的差別。

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和擁有大量時間的學生相比,工作後,我們沒有時間和資源上的優勢,所以,學習也需要集中精力才會收到效果。

簡單總結一下《碎片化學習》中的內容:

其一,善用工具和技巧。首先利用聽覺學習,在上下班途中,夜晚跑步時學習。其次,利用思維導圖,隨時查看學習。再次,利用“教”的方法,在博客上寫出來學習。

其二,善用時間。首先利用零散時間輸入學習。其次,利用清晨時間輸出學習。再次,利用“同時學習法”學習。如果每天能夠利用1小時,一年就是360小時。

其三,依靠習慣學習。首先,學習不是依賴毅力,而是依賴習慣。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愛好出發,養成學習習慣。

其次,利用“可視化”學習法。把學習的目標數據化,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成績。

再次,利用帕累托法則選擇學習和蘭徹斯特法則集中學習。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一起,放棄對學習沒有效果的事情。

"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的所有節奏都加快了,凡事講究快,快吃飯,快睡覺,快上班。上班族即使不是996,也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已經精疲力盡,還要炒菜做飯,工作、家務、孩子一樣都不能少,第二天還要上班。不想休息是假的,沒有時間是真的。

我們的時間都去了哪裡?都被工作和生活切割成了碎片,想要找時間學習,提升自我價值,好難!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只有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碎片化學習》中就講到了如何利用零散的空餘時間學習。

這本書有工具、時間、考試、習慣、環境、語言、職業七個章節,闡述了利用一些技巧和工具,如何改善環境,在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方面做到輸入和輸出,對自己的未來和職業做出規劃。

《碎片化學習》的作者小山龍介,是日本知名暢銷作家,著有《整理的藝術》。他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腦模型” 推廣人,技能培訓師,擅長整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他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成功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出藍海戰略,身兼數職。我們來看書中的主要內容。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一、 善用工具和技巧,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利用聽覺,隨時隨地都可學習

我們感到累了,會閉上眼睛休息,而耳朵卻不會閉上,靈活運用耳朵可以輕鬆學習。

比如,你每天上班要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回就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可以利用耳朵來聽,如果要學習的資料沒有音頻,可以自己用錄音筆錄下來,為自己建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比起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有更注重細節的優勢。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θ波輕鬆耳朵學習法”。θ波是大腦收集信息時發出的腦電波,在陌生的環境中,動物有一種危機感,如果不收集信息找一個安全的地方,生命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就會發射出θ波,開始收集信息。

利用大腦的這種θ波特性,可以選擇在夜晚跑步時,邊跑邊聽。夜晚,周圍的環境變得陌生起來,大腦開始收集信息,人體也調動了身體的所有感官來學習。

其次,利用思維導圖學習。

思維導圖是用彩色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理解、記憶書中的知識,整理思路,可以手工繪製,也可以電腦製作。

製作時,先輸入總標題,然後依照各章節標題,按樹狀輸入軟件中,最後輸入具體內容,這樣就得到一張大型的思維導圖。

藉助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創建個性化詞典。思維導圖就像一副繪畫元知識的知識地圖,讓我們把握書中的總體結構,隨時使用。

我們可以把製作完的思維導圖可以轉換成PDF格式,存放在印象筆記或者有道雲筆記裡,與電腦、手機同步,隨時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看,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教”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研究人員曾經對,“你學過的內容理解了多少?” 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過的內容10%;看到的內容15%;聽到,又看到的內容20%,;和別人交談40%;親身體驗80%。

要理解運用學過的內容,最好的方法是親身體驗,可是,對於學過的內容,我們很難全部親身體驗一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有些不具備條件。

幸運的是,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高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我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交給別人,或者寫到博客上,或者用在研討會上,起初,我們可能只理解了10%,但是,只要一直“教”下去,最後就能理解90%。

比如,你讀了關於如何閱讀的書,你就要把書中的內容,經過記憶和思考,按照邏輯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這樣才是真正地理解了書中的知識。

二、 善用時間,化整為零,隨時學習。

首先,零散時間輸入學習。

心理學上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就是隻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換句話說,時間越充足越容易被浪費,所以時間短反而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可以避免長時間學習產生厭倦感。

我們工作以後,很難像學生時代那樣集中時間學習。所以,要學會有效利用零散時間,不放棄這些短暫的時間,根據時間長短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在等人、等車、等開會時,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掏出手機背一首唐詩,或者複習學過的知識,長期堅持,積少成多,知識就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一天中有6個零散的10分鐘,加起來就是1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堅持下來,這些沒有被浪費的時間,終將會給我們回報,使我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

2018年詩詞大會的冠軍雷海為,就是在送外賣的過程中,利用等人的空閒時間背誦詩詞,經過長期積累,最後奪得冠軍,從一名外賣小哥逆襲成為教研老師。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其次,在清晨輸出型學習。

工作後很難有長時間輸出型學習。輸出型學習需要記錄,思考,要輸出某些內容時,需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一天當中,清晨最適合輸出型學習。

清晨早起,利用上班之前的1-2小時輸出型學習。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思維更加敏捷,而且清晨這段時間,沒有人、沒有電話打擾,精力更集中,學習效果最好。

而到了晚上,大腦已經被白天各種信息填滿了,就像跑了八百米下來,累得不行。如果進行輸入型學習,大腦疲憊不堪,效果不是最好。所以,晚上不要進行輸出型學習,最好是輸入型學習,在睡覺前看一些能夠記住的內容。

再次,同時學習。

作為現代人,一天24個小時根本就不夠用,除了吃飯、睡覺、上班、做家務,所剩的時間寥寥無幾,採用“同時學習法”可以讓時間多起來。比如,邊吃飯邊學習,邊拖地邊學習,邊跑步邊聽。

比如,你能夠每次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哪怕是半個小時,經過長期積累,你也會多出來很多時間。

如果,你每天吃飯的時間加起來有一個小時,那麼,你每天就多了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一個星期就是7個小時,一年就是360個小時。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三、依靠習慣,讓自己愛上學習。

首先,不依賴毅力學習。

做一件事情長期堅持下去,不是依靠毅力,而是依靠習慣。習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一旦養成學習的習慣,就像洗臉、刷牙一樣,就容易堅持下去。

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長期堅持就要找到學習的動機和快樂的機制。

每個人的學習動機都不一樣,有的人是對知識抱有好奇心,有的人是因為不懂感覺很丟臉的自尊心,有的人是是因為想成為行業能手的上進心。我們只要找到自己的動機就可以了。

最好的動機就是興趣,興趣是大腦最強的發動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學習就變得快樂起來,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作者茂木健一郎,從小就非常喜歡蝴蝶,由此延伸閱讀了大量科普書籍,最後成為了一名腦科學家。

其次,利用“可視化”學習法。

“可視化”學習的是對目標數據化,在學習的時間、數量上完成設定的目標。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天要背一首唐詩,如果昨天沒有背誦,那麼今天就要背兩首。

“可視化”學習,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這是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方法,是卡羅爾·德維可在《終身成長》中,談到的成長性思維模式。學習是一個鍥而不捨的過程,不是為了表揚,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再次,選擇與集中學習。

在整理工作和生活的各種事情中,遵循帕累托法則和蘭徹斯特法則。

帕累托法則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提出的,也叫二八法則,是指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這個法則用在學習上,同樣適用。

如果我們把精力集中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放棄其它消耗精力的事情,比如,追劇、打遊戲,長期堅持,就會收到更多的好處,成為業務上解決問題的能手。

蘭徹斯特法則是一種空戰戰略,是指一架戰機能夠攻擊多架戰機,集中微小的戰鬥力,就會對戰爭結果產生很大的差別。

在學習上也是一樣,和擁有大量時間的學生相比,工作後,我們沒有時間和資源上的優勢,所以,學習也需要集中精力才會收到效果。

簡單總結一下《碎片化學習》中的內容:

其一,善用工具和技巧。首先利用聽覺學習,在上下班途中,夜晚跑步時學習。其次,利用思維導圖,隨時查看學習。再次,利用“教”的方法,在博客上寫出來學習。

其二,善用時間。首先利用零散時間輸入學習。其次,利用清晨時間輸出學習。再次,利用“同時學習法”學習。如果每天能夠利用1小時,一年就是360小時。

其三,依靠習慣學習。首先,學習不是依賴毅力,而是依賴習慣。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愛好出發,養成學習習慣。

其次,利用“可視化”學習法。把學習的目標數據化,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成績。

再次,利用帕累托法則選擇學習和蘭徹斯特法則集中學習。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一起,放棄對學習沒有效果的事情。

時間不夠用?找到工具和技巧,利用碎片化時間愛上學習

在這個時間碎片化、人工智能化時代,浪費時間和精力,會使我們變得無所事事,最後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而被淘汰,唯有學習讓我們利於不敗之地。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學習不僅要縱向發展,還要橫向擴展,實踐學過的知識,終身學習,終身成長,學習就是一種人生態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