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

來源:詩評萬象

什麼叫絕句?

絕句起源於漢魏時期的聯句,文人一起聯詠時,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訖。如果沒有人續作,則就成了“絕句”。這只是絕句的起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絕句,所以一般稱為古絕。而我們現在所稱的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是一種律絕。古絕和律絕最大的區別是,律絕必須符合格律,而古絕只要求押韻,不講究平仄,一般歸屬為古風。絕句有時也稱截句,有人以為是從律詩中截取一半而來,雖然是個錯誤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稱也沿用了下來。

"

來源:詩評萬象

什麼叫絕句?

絕句起源於漢魏時期的聯句,文人一起聯詠時,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訖。如果沒有人續作,則就成了“絕句”。這只是絕句的起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絕句,所以一般稱為古絕。而我們現在所稱的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是一種律絕。古絕和律絕最大的區別是,律絕必須符合格律,而古絕只要求押韻,不講究平仄,一般歸屬為古風。絕句有時也稱截句,有人以為是從律詩中截取一半而來,雖然是個錯誤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稱也沿用了下來。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一首絕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 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

一般來說,絕句有以下幾種佈局:

一、起承轉合法

當我們表述的題材蘊含事物的發展順序、情感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 理的內在邏輯時,一般採用起承轉合法。這種佈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題,承要自然,轉要新巧,合要點睛。

比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起句交代了送別朋友的氣候和地點,點染出離別時的暗淡氛圍;

承句補充起句的不足之意, 點明送別朋友的具體時間和當時的心情;

轉句以設問的形式,巧妙地託轉話題,展開自己的想象而聯繫到洛陽親友的問候;

合句以一個比喻,表明自己對朋友真誠的思念以及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整首詩含蓄而雋永,不愧為七絕中的精品。

二、並列法

當我們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 ,就可以利用並列法。使用並列法,一般採用對仗或基本對仗的形式,以示工整、優美。

杜甫是運用並列法寫絕句的大師。這裡選出兩首,就不分析了,我們可以好好體會。

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漫興九首》: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

再如柳中庸的《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一句一景,一句一事,都緊緊圍 繞著徵人和怨的主題,堪稱佳構。

三、承接並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後兩句用並列法,或前兩句用並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一般來說,承接法適用於時間上有先後或邏輯 上有因果的表述。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

來源:詩評萬象

什麼叫絕句?

絕句起源於漢魏時期的聯句,文人一起聯詠時,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訖。如果沒有人續作,則就成了“絕句”。這只是絕句的起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絕句,所以一般稱為古絕。而我們現在所稱的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是一種律絕。古絕和律絕最大的區別是,律絕必須符合格律,而古絕只要求押韻,不講究平仄,一般歸屬為古風。絕句有時也稱截句,有人以為是從律詩中截取一半而來,雖然是個錯誤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稱也沿用了下來。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一首絕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 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

一般來說,絕句有以下幾種佈局:

一、起承轉合法

當我們表述的題材蘊含事物的發展順序、情感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 理的內在邏輯時,一般採用起承轉合法。這種佈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題,承要自然,轉要新巧,合要點睛。

比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起句交代了送別朋友的氣候和地點,點染出離別時的暗淡氛圍;

承句補充起句的不足之意, 點明送別朋友的具體時間和當時的心情;

轉句以設問的形式,巧妙地託轉話題,展開自己的想象而聯繫到洛陽親友的問候;

合句以一個比喻,表明自己對朋友真誠的思念以及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整首詩含蓄而雋永,不愧為七絕中的精品。

二、並列法

當我們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 ,就可以利用並列法。使用並列法,一般採用對仗或基本對仗的形式,以示工整、優美。

杜甫是運用並列法寫絕句的大師。這裡選出兩首,就不分析了,我們可以好好體會。

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漫興九首》: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

再如柳中庸的《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一句一景,一句一事,都緊緊圍 繞著徵人和怨的主題,堪稱佳構。

三、承接並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後兩句用並列法,或前兩句用並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一般來說,承接法適用於時間上有先後或邏輯 上有因果的表述。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絕句在承接的基礎上,需要更進一步地發揮,也可以不轉,仍然繼續承接。比如江畔漁火的《貧者》:

不羨鄰牆屋宇軒,庭前自愛小桃園。

枝頭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風不過門。

起句點明貧者的心志,不羨慕榮華富貴;承句補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繼續發 揮,寫出那種愛惜桃花的痴和切;起句點明貧者的心志,不羨慕榮華富貴;承句補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繼續發揮,寫出那種愛惜桃花的痴和切。

五、對比法

如果要寫出性質相反的兩個事物事件或情況迥異的兩種狀態情景, 可以利用對比法。

比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通過同時同地同景與不同人的 對比,寫出兩次不同遇合的感慨。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愛情本事詩看,也可以當作際遇抒情詩看。

六、先景(事)後情(議)法

這種佈局適合於詠物抒情或記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種議論的形式發出。這一類的絕句相對容易寫,但不可濫制,如果沒有高超的見解、新穎的觀點、警策的議論,最好少寫。比如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以壯闊的景象、雄渾的氣勢入筆,給人以 一種激勵、追求、豁達的激情。然後,議論就自然而然地抒發開來。可見,寫景是為議論服務的,什麼樣的景,就要抒什麼樣的情,發什麼樣的議論。否則,就是無稽之談。

七、先情(議)後景(事)法

這種佈局就像我們通常寫的議論文,先提出觀點,然後用事實論證 。

比如江畔漁火的《秋吟》:

好景何須向曲隈,不嗟桃李不嗟梅。

霜林共我酡顏醉,九月秋風似老醅。

先提出議論,點明美好的景色不 一定就只在深幽之處,也不一定只是春天的桃李冬天的梅花。事實上,那漫山的紅楓在霜風中奪豔,不就是秋天醉人的精緻嗎?

再比如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也是先提出自己對秋天與常人不同的論調,然後寫出碧空萬里,白鶴凌雲的景象,予以論證。前面所舉都是用寫景來支撐自己的議論,

再看看韋莊的《金陵圖》 :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

則是以事實來證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觀點。

八、末句綜合法

有些絕句前三句或寫景或敘事,最後一句點出中心思想,闡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畔漁火的《早春江堤晨韻》:

瘦柳瞢瞢覺醒遲,東風著意拂漣漪。

菅茅暗自開青眼,綠滿江南正待時。

就是先並列寫出早春江堤三種事物的神態,最後闡明,春天的消息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 也不遠了。當然,如果再昇華的話,可引申為無數的偶然決定必然的道理。

九、末句寓情於景法

還有些絕句,通常先兩句或寫景或敘事,第三句寫出人的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第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以景做結。比如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第一句寫景,第二句敘事,第三句寫心理活動,第四句又寫景。全詩都圍繞一個詩眼“驚 ”字做文章。試想,如果最後一句寫作“淒涼無奈對寒窗”之類,又會怎樣呢?當然沒有“暗風吹雨入寒窗”那麼消人之魂,攝人之魄了。這也恰好證明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

十、倒敘法

倒敘法的最終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一般來說,絕句的重點在末兩句。如果事件有先後順序,而作者又要突出發生在先的事件,因此就用倒敘的手段,把後發生的寫在先,先發生的寫在後。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很明顯,月落在夜半之後。作者 當時名落孫山,愁苦之心自然是免不了的。但作者夜泊楓橋,印象最深刻的還不是那份愁苦,而是寒山寺裡的夜半鐘聲。在作者聽來,也許就像警鐘一樣,啟迪自己對人生歸宿的思考。

在 這肅穆的鐘聲裡,作者也許能讓心靈得以暫時的寧靜和空明;在這份寧靜和空明裡,作者也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再比如梵崇的《春晚》:

春光過眼只須臾,榆莢楊花掃地無。

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

來源:詩評萬象

什麼叫絕句?

絕句起源於漢魏時期的聯句,文人一起聯詠時,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訖。如果沒有人續作,則就成了“絕句”。這只是絕句的起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絕句,所以一般稱為古絕。而我們現在所稱的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是一種律絕。古絕和律絕最大的區別是,律絕必須符合格律,而古絕只要求押韻,不講究平仄,一般歸屬為古風。絕句有時也稱截句,有人以為是從律詩中截取一半而來,雖然是個錯誤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稱也沿用了下來。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一首絕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 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五言只有二十個字,七言二十八個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體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意境完整、內涵豐富、聲韻優美、易誦易記的特點。

一般來說,絕句有以下幾種佈局:

一、起承轉合法

當我們表述的題材蘊含事物的發展順序、情感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 理的內在邏輯時,一般採用起承轉合法。這種佈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題,承要自然,轉要新巧,合要點睛。

比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起句交代了送別朋友的氣候和地點,點染出離別時的暗淡氛圍;

承句補充起句的不足之意, 點明送別朋友的具體時間和當時的心情;

轉句以設問的形式,巧妙地託轉話題,展開自己的想象而聯繫到洛陽親友的問候;

合句以一個比喻,表明自己對朋友真誠的思念以及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整首詩含蓄而雋永,不愧為七絕中的精品。

二、並列法

當我們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 ,就可以利用並列法。使用並列法,一般採用對仗或基本對仗的形式,以示工整、優美。

杜甫是運用並列法寫絕句的大師。這裡選出兩首,就不分析了,我們可以好好體會。

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漫興九首》: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稚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

再如柳中庸的《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一句一景,一句一事,都緊緊圍 繞著徵人和怨的主題,堪稱佳構。

三、承接並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後兩句用並列法,或前兩句用並列法,後兩句用承接法。一般來說,承接法適用於時間上有先後或邏輯 上有因果的表述。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比如江畔漁火的《思念》:

輕似浮雲濃似酒,重如頑石淡如煙。

畫難描出言難傳,行跡分明在眼前。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絕句在承接的基礎上,需要更進一步地發揮,也可以不轉,仍然繼續承接。比如江畔漁火的《貧者》:

不羨鄰牆屋宇軒,庭前自愛小桃園。

枝頭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風不過門。

起句點明貧者的心志,不羨慕榮華富貴;承句補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繼續發 揮,寫出那種愛惜桃花的痴和切;起句點明貧者的心志,不羨慕榮華富貴;承句補充起句意之不足,表明志在自然之花草。再繼續發揮,寫出那種愛惜桃花的痴和切。

五、對比法

如果要寫出性質相反的兩個事物事件或情況迥異的兩種狀態情景, 可以利用對比法。

比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通過同時同地同景與不同人的 對比,寫出兩次不同遇合的感慨。當然,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愛情本事詩看,也可以當作際遇抒情詩看。

六、先景(事)後情(議)法

這種佈局適合於詠物抒情或記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種議論的形式發出。這一類的絕句相對容易寫,但不可濫制,如果沒有高超的見解、新穎的觀點、警策的議論,最好少寫。比如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以壯闊的景象、雄渾的氣勢入筆,給人以 一種激勵、追求、豁達的激情。然後,議論就自然而然地抒發開來。可見,寫景是為議論服務的,什麼樣的景,就要抒什麼樣的情,發什麼樣的議論。否則,就是無稽之談。

七、先情(議)後景(事)法

這種佈局就像我們通常寫的議論文,先提出觀點,然後用事實論證 。

比如江畔漁火的《秋吟》:

好景何須向曲隈,不嗟桃李不嗟梅。

霜林共我酡顏醉,九月秋風似老醅。

先提出議論,點明美好的景色不 一定就只在深幽之處,也不一定只是春天的桃李冬天的梅花。事實上,那漫山的紅楓在霜風中奪豔,不就是秋天醉人的精緻嗎?

再比如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也是先提出自己對秋天與常人不同的論調,然後寫出碧空萬里,白鶴凌雲的景象,予以論證。前面所舉都是用寫景來支撐自己的議論,

再看看韋莊的《金陵圖》 :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

則是以事實來證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觀點。

八、末句綜合法

有些絕句前三句或寫景或敘事,最後一句點出中心思想,闡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畔漁火的《早春江堤晨韻》:

瘦柳瞢瞢覺醒遲,東風著意拂漣漪。

菅茅暗自開青眼,綠滿江南正待時。

就是先並列寫出早春江堤三種事物的神態,最後闡明,春天的消息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 也不遠了。當然,如果再昇華的話,可引申為無數的偶然決定必然的道理。

九、末句寓情於景法

還有些絕句,通常先兩句或寫景或敘事,第三句寫出人的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第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以景做結。比如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第一句寫景,第二句敘事,第三句寫心理活動,第四句又寫景。全詩都圍繞一個詩眼“驚 ”字做文章。試想,如果最後一句寫作“淒涼無奈對寒窗”之類,又會怎樣呢?當然沒有“暗風吹雨入寒窗”那麼消人之魂,攝人之魄了。這也恰好證明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道理。

十、倒敘法

倒敘法的最終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一般來說,絕句的重點在末兩句。如果事件有先後順序,而作者又要突出發生在先的事件,因此就用倒敘的手段,把後發生的寫在先,先發生的寫在後。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很明顯,月落在夜半之後。作者 當時名落孫山,愁苦之心自然是免不了的。但作者夜泊楓橋,印象最深刻的還不是那份愁苦,而是寒山寺裡的夜半鐘聲。在作者聽來,也許就像警鐘一樣,啟迪自己對人生歸宿的思考。

在 這肅穆的鐘聲裡,作者也許能讓心靈得以暫時的寧靜和空明;在這份寧靜和空明裡,作者也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再比如梵崇的《春晚》:

春光過眼只須臾,榆莢楊花掃地無。

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什麼叫絕句?絕句都有哪幾種佈局,喜歡詩詞的朋友,值得學習

作者作為宋代高僧,對人生當然是 看得很透徹了。但是,真的什麼都看透了麼?當然不是,梵崇也不得不承認,有些美好的回憶,是一輩子也無法看透和釋懷的。可見,這種倒敘法的佈局也是很有妙處的。

以上介紹的十種絕句佈局法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有的依據結構,有的依據內容,有的兩者兼顧,但都是很典型的佈局法,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可以借鑑的。當然,不可能對所有的佈局法囊括無遺。因為詩的佈局在詩人的腦海裡,在詩人的靈感裡。有時, 多種佈局可以縱橫交叉,開闔呼應,那就關乎詩人的靈性和功力了。

圖文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