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攝影愛好者賣鍋貼 最多一天賣七千份
陳榮攝影
1/9 孫新今年43歲,原籍丹東人,半年前在西安學了鍋貼製作技術,和妻子在山西永濟市水峪口古村練開了攤。早在30年前,筆者曾作為學校業餘攝影老師教過他。當時他還很懵懂,但對藝術的熱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成人後他沒有怎麼攝影發燒,但由於懂得一些攝影常識,所以朋友們外出旅遊等活動的攝影首選是他。他深知 “單反窮三代攝影毀一生”,沒有錢攝影只能是奢望。所以要好好做自己的生意,才可能在養家餬口之餘談談夢想?
2/9 鍋貼是一種漢族小吃,起源於河南開封,據傳,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宋太祖不不思茶飯。午後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飄來, 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但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看到太祖進來大氣不敢出。這時太祖幾天也沒好生進補,此時香味勾起了食慾,就讓御廚鏟幾個嚐嚐,這一嘗不要緊,直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一連吃了四、五個。圖為孫新制作的鍋貼,味道鮮美賣相好。
3/9 宋太祖問這叫什麼名子,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會射箭,宴請大臣時讓御廚做了這道鍋貼賞給大家享用,御廚們從口味到外形加以改進,眾臣食後倍加讚賞。後來這道鍋貼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又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今天的鍋貼。現在孫新又把它奉獻給了來古村的遊客們,讓大家在下山後飢腸轆轆時品嚐這道歷史悠久的美味。
4/9 平時主要由妻子來包鍋貼,節假日就得僱人了。五一長假一天賣出過7000份,他倆根本忙不過來。
5/9 鍋貼有講究,須用平底鍋,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整整齊齊地擺好,要一個挨一個,煎時應均勻地灑上一些水,最好用有小嘴的水壺灑水,以灑在鍋貼縫隙處,使之滲入平鍋底部為好。蓋上鍋蓋,煎烙二三分鐘後,再灑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鐘,再灑水一次。此時可淋油少許。約五分鐘後即可食用。用鐵鏟取出時,以五六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熱氣騰騰為最佳。 圖為他為朋友夾上鍋貼。
6/9 有很多人分不清鍋貼和煎餃的區別,認為它們是一樣的,有些地方甚至把鍋貼就叫做煎餃,但其實兩者的製作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煎餃與鍋貼最大的區別是煎餃需要先煎後煮,或者先煮後煎,總之都少不了煮這道工序。並且煎餃是蓋上鍋蓋一次成功的,而鍋貼只能用煎,千萬不能加水煮,期間需要不斷轉動鍋子和揭開鍋蓋淋水,這是煎餃與鍋貼最大的區別。圖為遊客們正在享用鍋貼。
7/9 朋友們時不時跑到他的店裡聊聊天,品嚐一下鍋貼。
8/9 他每天忙碌並快樂著。
9/9 他每天早晨4點起床趕到北郊批發韭菜,節假日有時只能睡4個小時,但因有夢想在支撐著他,所以也不覺得太累。筆者在此僅提醒他和廣大攝影愛好者注意身體,不要盲目地投資器材,多在內功上下功夫,循序漸進都會有所收貨,起碼能使你志趣高雅,身心健康。(如果你身邊有感人故事, 敬請關注公眾微信號“陳榮攝影”然後留言。)
2017-05-2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