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當年經歷的一次大水災。

據悉,在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白石洲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村民們帶土地、耕牛、農具、國林等資源加入農場,轉為農場職工,並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生產隊。“當時農場成立後,村民雖然都作為農場職工,但身份沒變,還是以耕田種地為主,栽水稻、種甘蔗、花生、大豆,並種植了成片的荔枝和菠蘿。”曾先生回憶說,當時的農場職工仍然是分工制,生活也並不富裕,以致於大批人偷渡到香港。“20世紀70年代,在上白石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出逃,留在家裡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守在家裡那空徒四壁的破土牆瓦房。”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沙河農場改稱為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原先的沙河華僑農場一分為二,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那可謂是沙河地域東西片區的分水嶺,相比一路高飛的華僑城,白石洲五村的發展腳步緩慢,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失去方向。”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陣痛,也讓村民們無法接受,當時的村民們依舊在農場按公分計酬,持農業戶口,屬農民工性質。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確定為特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湧進深圳“淘金”。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當時整個深圳的經濟實力有限,在引進很多“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白石洲的很多廠房是村民集資建成。“到大開發的時候,建築實力也還不雄厚,我們就紛紛建點農民房,我們靠這些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慢慢提高了。那時候當一個廠長,幾百塊的工資,生活也算比較好了。”曾先生回憶道,當時工廠大量招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來到深圳,村民們便建了很多的廠房,帶旺了房子出租。“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拆了兩棟平房,然後建了兩棟很大的房子,當時花了170多萬,可3年半就回本了,你看這利潤有多大。”曾先生稱,當時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老房拆除改造、裝修,幾年的時間,整個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多了起來,小山坡整平了,道路寬敞了,原有村民們僅出租房收入也平均每年3萬元以上,環境和生活好了,過上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當年經歷的一次大水災。

據悉,在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白石洲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村民們帶土地、耕牛、農具、國林等資源加入農場,轉為農場職工,並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生產隊。“當時農場成立後,村民雖然都作為農場職工,但身份沒變,還是以耕田種地為主,栽水稻、種甘蔗、花生、大豆,並種植了成片的荔枝和菠蘿。”曾先生回憶說,當時的農場職工仍然是分工制,生活也並不富裕,以致於大批人偷渡到香港。“20世紀70年代,在上白石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出逃,留在家裡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守在家裡那空徒四壁的破土牆瓦房。”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沙河農場改稱為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原先的沙河華僑農場一分為二,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那可謂是沙河地域東西片區的分水嶺,相比一路高飛的華僑城,白石洲五村的發展腳步緩慢,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失去方向。”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陣痛,也讓村民們無法接受,當時的村民們依舊在農場按公分計酬,持農業戶口,屬農民工性質。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確定為特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湧進深圳“淘金”。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當時整個深圳的經濟實力有限,在引進很多“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白石洲的很多廠房是村民集資建成。“到大開發的時候,建築實力也還不雄厚,我們就紛紛建點農民房,我們靠這些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慢慢提高了。那時候當一個廠長,幾百塊的工資,生活也算比較好了。”曾先生回憶道,當時工廠大量招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來到深圳,村民們便建了很多的廠房,帶旺了房子出租。“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拆了兩棟平房,然後建了兩棟很大的房子,當時花了170多萬,可3年半就回本了,你看這利潤有多大。”曾先生稱,當時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老房拆除改造、裝修,幾年的時間,整個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多了起來,小山坡整平了,道路寬敞了,原有村民們僅出租房收入也平均每年3萬元以上,環境和生活好了,過上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底,白石洲第一棟小洋樓。

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白石洲舊改在即

白石洲憑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優勢,成為外來者來深落腳的首選地。然而,當村裡的人越來越多,路越來越窄,樓越來越高時,村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白石洲的握手樓特別多,兩棟樓之間近得可以互相握手,密密麻麻的電線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籠罩在頭上,我自己形容,是居住在隨時爆炸的炸藥桶上面。”在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眼裡的白石洲已經呈現出超負荷的運轉,它不再是有著漂亮白石頭、果香飄園的小村莊,反而漸漸成為“髒亂差”的代名詞,這讓每位村民痛心疾首。“雖然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但是白石洲存在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留下了很多的違章建築,不僅是環境跟不上,還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長期以來,矗立在深圳大道旁的白石洲,與深圳的形象越來越不符。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當年經歷的一次大水災。

據悉,在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白石洲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村民們帶土地、耕牛、農具、國林等資源加入農場,轉為農場職工,並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生產隊。“當時農場成立後,村民雖然都作為農場職工,但身份沒變,還是以耕田種地為主,栽水稻、種甘蔗、花生、大豆,並種植了成片的荔枝和菠蘿。”曾先生回憶說,當時的農場職工仍然是分工制,生活也並不富裕,以致於大批人偷渡到香港。“20世紀70年代,在上白石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出逃,留在家裡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守在家裡那空徒四壁的破土牆瓦房。”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沙河農場改稱為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原先的沙河華僑農場一分為二,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那可謂是沙河地域東西片區的分水嶺,相比一路高飛的華僑城,白石洲五村的發展腳步緩慢,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失去方向。”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陣痛,也讓村民們無法接受,當時的村民們依舊在農場按公分計酬,持農業戶口,屬農民工性質。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確定為特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湧進深圳“淘金”。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當時整個深圳的經濟實力有限,在引進很多“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白石洲的很多廠房是村民集資建成。“到大開發的時候,建築實力也還不雄厚,我們就紛紛建點農民房,我們靠這些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慢慢提高了。那時候當一個廠長,幾百塊的工資,生活也算比較好了。”曾先生回憶道,當時工廠大量招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來到深圳,村民們便建了很多的廠房,帶旺了房子出租。“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拆了兩棟平房,然後建了兩棟很大的房子,當時花了170多萬,可3年半就回本了,你看這利潤有多大。”曾先生稱,當時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老房拆除改造、裝修,幾年的時間,整個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多了起來,小山坡整平了,道路寬敞了,原有村民們僅出租房收入也平均每年3萬元以上,環境和生活好了,過上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底,白石洲第一棟小洋樓。

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白石洲舊改在即

白石洲憑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優勢,成為外來者來深落腳的首選地。然而,當村裡的人越來越多,路越來越窄,樓越來越高時,村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白石洲的握手樓特別多,兩棟樓之間近得可以互相握手,密密麻麻的電線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籠罩在頭上,我自己形容,是居住在隨時爆炸的炸藥桶上面。”在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眼裡的白石洲已經呈現出超負荷的運轉,它不再是有著漂亮白石頭、果香飄園的小村莊,反而漸漸成為“髒亂差”的代名詞,這讓每位村民痛心疾首。“雖然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但是白石洲存在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留下了很多的違章建築,不僅是環境跟不上,還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長期以來,矗立在深圳大道旁的白石洲,與深圳的形象越來越不符。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當時深南大道連接村裡的入村道路,即現在的沙河街。

據瞭解,2005年,深圳市和南山區兩級政府開展白石洲舊村改造的研究工作,白石洲舊改正式拉開序幕。在2006年12月29日,為了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並提升改造白石洲五村片區的管理,在南山區相關職能部門及街道辦的統籌指導下,以白石洲五村2075位原村民為股東,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26日,白石洲城市更新辦公室成立後,舊改駛入快車道。

白石洲舊改後將引入眾多世界級企業

2014年3月,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公示《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一批計劃》(草案),白石洲舊改項目就被列入其中,這也是白石洲就該第一次由傳聞變為實質推進的消息。2014年7月4日,深圳市規土委公佈的《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二批計劃》中,白石洲舊改獲得通過。2019年3月,南山區相關部門召開白石洲改造專項會議,要求積極推動改造的各項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工作,目前確權工作逐漸進入尾聲。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當年經歷的一次大水災。

據悉,在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白石洲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村民們帶土地、耕牛、農具、國林等資源加入農場,轉為農場職工,並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生產隊。“當時農場成立後,村民雖然都作為農場職工,但身份沒變,還是以耕田種地為主,栽水稻、種甘蔗、花生、大豆,並種植了成片的荔枝和菠蘿。”曾先生回憶說,當時的農場職工仍然是分工制,生活也並不富裕,以致於大批人偷渡到香港。“20世紀70年代,在上白石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出逃,留在家裡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守在家裡那空徒四壁的破土牆瓦房。”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沙河農場改稱為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原先的沙河華僑農場一分為二,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那可謂是沙河地域東西片區的分水嶺,相比一路高飛的華僑城,白石洲五村的發展腳步緩慢,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失去方向。”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陣痛,也讓村民們無法接受,當時的村民們依舊在農場按公分計酬,持農業戶口,屬農民工性質。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確定為特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湧進深圳“淘金”。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當時整個深圳的經濟實力有限,在引進很多“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白石洲的很多廠房是村民集資建成。“到大開發的時候,建築實力也還不雄厚,我們就紛紛建點農民房,我們靠這些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慢慢提高了。那時候當一個廠長,幾百塊的工資,生活也算比較好了。”曾先生回憶道,當時工廠大量招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來到深圳,村民們便建了很多的廠房,帶旺了房子出租。“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拆了兩棟平房,然後建了兩棟很大的房子,當時花了170多萬,可3年半就回本了,你看這利潤有多大。”曾先生稱,當時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老房拆除改造、裝修,幾年的時間,整個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多了起來,小山坡整平了,道路寬敞了,原有村民們僅出租房收入也平均每年3萬元以上,環境和生活好了,過上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底,白石洲第一棟小洋樓。

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白石洲舊改在即

白石洲憑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優勢,成為外來者來深落腳的首選地。然而,當村裡的人越來越多,路越來越窄,樓越來越高時,村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白石洲的握手樓特別多,兩棟樓之間近得可以互相握手,密密麻麻的電線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籠罩在頭上,我自己形容,是居住在隨時爆炸的炸藥桶上面。”在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眼裡的白石洲已經呈現出超負荷的運轉,它不再是有著漂亮白石頭、果香飄園的小村莊,反而漸漸成為“髒亂差”的代名詞,這讓每位村民痛心疾首。“雖然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但是白石洲存在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留下了很多的違章建築,不僅是環境跟不上,還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長期以來,矗立在深圳大道旁的白石洲,與深圳的形象越來越不符。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當時深南大道連接村裡的入村道路,即現在的沙河街。

據瞭解,2005年,深圳市和南山區兩級政府開展白石洲舊村改造的研究工作,白石洲舊改正式拉開序幕。在2006年12月29日,為了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並提升改造白石洲五村片區的管理,在南山區相關職能部門及街道辦的統籌指導下,以白石洲五村2075位原村民為股東,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26日,白石洲城市更新辦公室成立後,舊改駛入快車道。

白石洲舊改後將引入眾多世界級企業

2014年3月,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公示《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一批計劃》(草案),白石洲舊改項目就被列入其中,這也是白石洲就該第一次由傳聞變為實質推進的消息。2014年7月4日,深圳市規土委公佈的《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二批計劃》中,白石洲舊改獲得通過。2019年3月,南山區相關部門召開白石洲改造專項會議,要求積極推動改造的各項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工作,目前確權工作逐漸進入尾聲。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的沙河小學。

此外,作為推動此項舊改的開發商主體,綠景地產方面透露,白石洲舊改項目將引入眾多世界級企業,打造總部經濟。官方資料顯示,項目定位為以居住商務功能為主導的城市綜合體,計容總開發面積35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面共125萬平方米,商務公寓112萬平方米。根據規劃,其中三分之一為住宅、人才公寓和保障性住房,均以小戶型為主;三分之一為公寓,服務周邊城市中心的高薪白領人群;三分之一為商業辦公和酒店,提供多元化辦公購物休閒體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北片區眺望照片。

在深圳,有一個城中村很特殊,那便是“白石洲”,它是大多數“深漂”們的第一站。白石洲2018年12月28日獲得相關部門的正式批覆,按照政策規定,兩年內必須要完成簽約,清租收整、申報實施主體、房屋拆除等工作。目前確權已完成,房東陸續簽約,租客漸漸搬離,紛紛清空房子準備交樓。據白石洲村民回憶,白石洲原本是深圳灣旁的一個小村莊,後來發展為深圳最大規模的城中村,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項目的逐步開展,舊貌將換新顏。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圖中是由北向南眺望沙河工業區、新塘村、上白石村、下白石村和塘頭村,中間綠色部分為沙河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南片區眺望照片。

據瞭解,在白石洲村子東部的麒麟山頂,屹立著一塊巨形白石,猶如麒麟頭,瑞靄盈盈,南臨深圳灣,因村落建在海灣的沙洲上,故而得名“白石洲”。如今,大家常說的白石洲分為南片區和北片區,版圖總面積12.836平方公里。以深南大道為界,南片區為白石洲村,北片區為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頭4村。過去的白石洲區域,背靠白石林立的群山,面臨碧水藍天的深圳灣,依傍清澈如鏡的大沙河,這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的分佈在青山綠水之間。

過去的白石洲為一片青山綠水的村莊

過去的數百年間,白石洲還是一片寧靜溫馨的山村,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兼或捕魚及少量農產品加工和手工業,始終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我生活在70年代末,當時這邊還是山青水綠,流過來的大沙河水流很清澈,我和村裡的小夥伴經常在水裡嬉戲、游泳、抓魚。現在的歡樂谷和世界之窗,當時還是兩座山,我們經常無憂無慮的跑上山玩。”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每個白石洲村民的記憶中,都鐫刻著那個山青水秀、無憂無慮的場景。“這裡的村民,過去同樣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雖然村裡的經濟還不發達,但人們辛勤勞作,生活節奏雖然慢,但環境古樸優美。”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白石洲當年經歷的一次大水災。

據悉,在1959年11月,佛山專區農墾局在白石洲地域創辦國營沙河農場,村民們帶土地、耕牛、農具、國林等資源加入農場,轉為農場職工,並以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生產隊。“當時農場成立後,村民雖然都作為農場職工,但身份沒變,還是以耕田種地為主,栽水稻、種甘蔗、花生、大豆,並種植了成片的荔枝和菠蘿。”曾先生回憶說,當時的農場職工仍然是分工制,生活也並不富裕,以致於大批人偷渡到香港。“20世紀70年代,在上白石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出逃,留在家裡的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守在家裡那空徒四壁的破土牆瓦房。”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沙河農場改稱為廣東省沙河華僑農場,原先的沙河華僑農場一分為二,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那可謂是沙河地域東西片區的分水嶺,相比一路高飛的華僑城,白石洲五村的發展腳步緩慢,甚至一度停滯不前,失去方向。”在下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陣痛,也讓村民們無法接受,當時的村民們依舊在農場按公分計酬,持農業戶口,屬農民工性質。

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確定為特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湧進深圳“淘金”。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當時整個深圳的經濟實力有限,在引進很多“三來一補”企業的同時,白石洲的很多廠房是村民集資建成。“到大開發的時候,建築實力也還不雄厚,我們就紛紛建點農民房,我們靠這些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就慢慢提高了。那時候當一個廠長,幾百塊的工資,生活也算比較好了。”曾先生回憶道,當時工廠大量招工,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來到深圳,村民們便建了很多的廠房,帶旺了房子出租。“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家就拆了兩棟平房,然後建了兩棟很大的房子,當時花了170多萬,可3年半就回本了,你看這利潤有多大。”曾先生稱,當時村民們紛紛把自家的老房拆除改造、裝修,幾年的時間,整個村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多了起來,小山坡整平了,道路寬敞了,原有村民們僅出租房收入也平均每年3萬元以上,環境和生活好了,過上了城市居民的小康生活。”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底,白石洲第一棟小洋樓。

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的白石洲舊改在即

白石洲憑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優勢,成為外來者來深落腳的首選地。然而,當村裡的人越來越多,路越來越窄,樓越來越高時,村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白石洲的握手樓特別多,兩棟樓之間近得可以互相握手,密密麻麻的電線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籠罩在頭上,我自己形容,是居住在隨時爆炸的炸藥桶上面。”在白石村長大的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眼裡的白石洲已經呈現出超負荷的運轉,它不再是有著漂亮白石頭、果香飄園的小村莊,反而漸漸成為“髒亂差”的代名詞,這讓每位村民痛心疾首。“雖然大家的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但是白石洲存在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留下了很多的違章建築,不僅是環境跟不上,還存在很大的消防隱患。”曾先生告訴南都記者,長期以來,矗立在深圳大道旁的白石洲,與深圳的形象越來越不符。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當時深南大道連接村裡的入村道路,即現在的沙河街。

據瞭解,2005年,深圳市和南山區兩級政府開展白石洲舊村改造的研究工作,白石洲舊改正式拉開序幕。在2006年12月29日,為了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並提升改造白石洲五村片區的管理,在南山區相關職能部門及街道辦的統籌指導下,以白石洲五村2075位原村民為股東,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26日,白石洲城市更新辦公室成立後,舊改駛入快車道。

白石洲舊改後將引入眾多世界級企業

2014年3月,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公示《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一批計劃》(草案),白石洲舊改項目就被列入其中,這也是白石洲就該第一次由傳聞變為實質推進的消息。2014年7月4日,深圳市規土委公佈的《2014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第二批計劃》中,白石洲舊改獲得通過。2019年3月,南山區相關部門召開白石洲改造專項會議,要求積極推動改造的各項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工作,目前確權工作逐漸進入尾聲。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78年的沙河小學。

此外,作為推動此項舊改的開發商主體,綠景地產方面透露,白石洲舊改項目將引入眾多世界級企業,打造總部經濟。官方資料顯示,項目定位為以居住商務功能為主導的城市綜合體,計容總開發面積35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面共125萬平方米,商務公寓112萬平方米。根據規劃,其中三分之一為住宅、人才公寓和保障性住房,均以小戶型為主;三分之一為公寓,服務周邊城市中心的高薪白領人群;三分之一為商業辦公和酒店,提供多元化辦公購物休閒體驗。

村民追憶深漂第一站:當年蓋兩棟房出租,花170萬,3年半回本
1981年改革開放後,村民收入提高後由瓦房改建為小洋樓。

不久之前,深圳市白石洲股份合作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在百分百簽約完成之後,自政府頒發動工許可證開始,將在6年後完成回遷工作。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新的白石洲。

採寫:南都記者蔡宇晴(文中老照片由曾先生提供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